APP下载

全球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再考量

2017-04-20许金晶

南风窗 2017年3期
关键词:论著热议史料

许金晶

伴随着中国政府将“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丝绸之路—这个已经在现实话语当中尘封许久的名词,重新成为国内外政要、商人和学者们热议的焦点。这样的热潮,让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诸多论著,也再次呈现出热销的景象。

在这些论著当中,牛津大学学者彼得·弗兰科潘撰写的《丝绸之路》一书值得关注。自出版以来,该书在英国、美国、德国、波兰、土耳其、韩国等国引发热议,并被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卫报》等评为2015年度图书。在这样的热议声中,读客图书和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10月推出了该书的中文版。

弗兰科潘的这本《丝绸之路》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轰动?这除了得益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之外,恐怕跟这本书的写法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把这本书跟过往关于丝绸之路的论著做一个简单的对比: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法国学者玛扎海里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论著,曾长期是该领域最为权威的著作。然而前者只是赫定在丝绸之路上考察的旅行日记,后者倒的确称得上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很大程度上近乎史料汇编,其内容也侧重于中国跟波斯之间的文化交流,无论是论述的时间长度和地域广度,都相对有限。2014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南京大学历史学者刘迎胜先生所著的《丝绸之路》一书。这本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全面系统阐述了两条丝绸之路的发端、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民族、文明类型及其相互交流的历史状况,展示了数千年来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宏大历史场景,应该说比起赫定和玛扎海里的论著,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它同样有着明显的缺陷:一来这本书实际上是刘1996年出版的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普及读物的再版,很多史料和观点仍然维持20年前的状态,未能反映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二来这本书采取的仍然是中国传统式的研究方法,注重史料搜集,偏重于王朝兴替的政治史介绍,而缺少经济、社会层面对于丝绸之路的分析。

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缺陷:在注重叙事的西方新史学训练下,这本《丝绸之路》采取非常流畅的历史散文式的笔法,以一个一个小专题的形式,将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两千多年的全球史娓娓道来。那些相对枯燥、零散的各国史料,都在作者高度整合与分析的基础上,不露痕迹地融汇于诗意、深邃的文字记述之中。在作者的笔下,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承担商品贸易功能的通道。在這条长达万里、沿承千年的历史通道上,宗教与文化的传播与碰撞,政治权力与军事实力的互相博弈、此消彼长,同样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如果说过往的同主题论著,都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作为论述中心的话,那么弗兰科潘的这本《丝绸之路》则秉承着西方学者的一贯视角,将以西欧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全球贸易、文化与政治体系之中,实力和位置的发展与变化,作为叙述的中心线索。在作者看来,全球化时代来临的重要标志,就是西方世界在丝绸之路当中的地位,从边缘走向主导。而位于丝绸之路核心地带的内亚、中亚和西亚国家,则从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导者,转而沦为西方各个大国利益的角力场。

时过境迁,当崛起后的中国重新开始重视丝绸之路,重新开始走出国门,曾经主导世界的西方各国会如何应对与回应?透过弗兰科潘的这本《丝绸之路》,我们或许能读出不少不一样的声音与内容。

猜你喜欢

论著热议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明星离婚事件引发热议数月
老区,在各地两会上成为热议话题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RBAP96 Mediates Radi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CellsviaInteractingwithRetinoblastoma Protein
Relative Expression of Indicators for Wound Age Estimation in Forensic Pat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