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个世界 修一颗匠心记上海市龙华殡仪馆整容化妆技师王刚
2017-04-20刘红梅
◎ 刘红梅
为两个世界 修一颗匠心记上海市龙华殡仪馆整容化妆技师王刚
◎ 刘红梅
王刚,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现任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业务科副科长,负责遗体修复及3D打印两个工作室的管理与技术攻关。1997年进入龙华工作以来,王刚一直奋战在遗体化妆、整容工作第一线。从恐惧到无畏,从青涩到无悔,王刚深深热爱着这份职业,不断深化个人技能。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政行业优秀技能人才、民政部劳模、民政部技能大师、上海工匠等多项荣誉,成为我国遗体防腐特整领域的领军人物。
匠心初起 医学院蹭课
刚到龙华殡仪馆的那年,王刚20岁,是馆里年纪最小的。他好奇也好学,一有空就去看老师傅干活,有的时候就一些问题还会生出些新主意,但这些新主意有时也会“触怒”了老师傅,“你懂不懂啊,你先告诉我这是什么。”
好强好胜的王刚就从基础的人体结构知识学起,晚上、周末经常去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蹭课”,解剖、病理、防腐,越学越来劲儿,一蹭就是两三年。同时,他还广泛地涉猎了与殡葬、医学相关的大量书籍。素描、雕塑、美容美发……凡是沾点边的,他都学来借鉴到遗体整容工作中。
2002年,王刚和另外13名同事被选派到加拿大的北美殡葬行业中心培训半年,这又让他对国际先进殡葬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匠心所求 精益求精
王刚初入遗体整容行业的时候,对那些意外死亡,头部破损分离的,当时的技术仅仅是用缝合方法将其连接起来,无法复原逝者的五官特征。王刚就开始琢磨这个事,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钻研,他成功地通过骨骼复位方法复原了逝者的面容。
在不断的实践中,他又发现遗体创面越大,脱水程度就会越高,这导致遗体组织结构塌陷,变形程度很大,王刚又研创了胶原填充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之后,他又研发了皮肤紧缩术,解决逝者平躺时脸部表情发生变化,影响相似度的问题。探索通过计算机三维扫描、虚拟成像、定点测量,实现数字雕刻模型重建,结合雕塑技法重塑遗体缺损器官,解决逝者容颜立体感差的问题。
2010年,由王刚领衔的“王刚遗体修复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带领团队将所学所练融会贯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运用。
王刚善于将其它行业的高科技成果为我所用。2015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3D打印技术遗体修复攻关项目,将3D打印技术融入到遗体整型。
2016年3月,3D打印工作室在龙华殡仪馆成立。目前,3D打印遗体修复技术水平已经能够满足特殊遗体处置的需要,应用这项技术,修复相似度可达95%以上,且花费时间可缩短到2天以内,不仅突破了业界的核心技术,也预示着遗体修复将由手工化迈向数字化。王刚自豪的表示,如今龙华殡仪馆的个人殡葬修容技术丝毫不输国外。
匠心所愿 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每次,当王刚的笔刷触到逝者的脸,他总会不由得落笔轻些再轻些,善待逝者,王刚总会怕他们感到疼痛。
尽管各种整容修复技术高超,3D打印技术便捷,但多年来王刚对自己的团队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要尽可能保证逝者自身的完整性。因为他们体会得到,对于家属来说,模型不是他们亲人的一部分。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火灾爆炸事故,165人遇难。王刚和他的团队被安排在离事故现场最近的天津塘沽殡仪馆,承接复原消防战士遗容的任务。在强烈的爆炸过程中,大部分战士的遗体受到了严重的损毁,犹如焦炭般面目全非。在烈日高温下,王刚从成袋的腐烂碎片里寻找每一位战士昔日的踪迹。那些无法复原的组织,只能在颅骨上进行塑形,几张老照片成为了彼此间唯一的交流。为了让战士修复后的面容看起来更加生动、逼真,王刚对每一具遗体的修复工作都要持续7、8个小时,王刚希望自己的双手能够留住照片上那些年轻稚嫩的青春容颜。为了让战士能够早日安息,王刚不分昼夜通宵达旦,有时甚至半夜里会驱车赶上几十公里路为遗体进行整容修复。一天晚上,王刚为一位战士做完修复工作后,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就被告知第二天一早要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但由于战士遗体面部腐烂的比较严重,家属看完后非常伤心,希望能够恢复逝者面容。王刚和团队又驱车40多公里赶赴天津市第一殡仪馆,看到遗体后发现右侧脸颊有手掌大小的糜烂,面部皮肤不同程度地变色、脱落,导致嘴唇脱水变形,在经过消毒、清创、防腐后,为逝者进行局部整形,将创口修复如常。第二天当修复效果呈现在家属面前时,家属止不住激动的泪水,紧紧地握住王刚的手不住地感谢:“谢谢你,让我们的亲人带着安详的面容离开人世。”在经历了19个昼夜的奋战后,共有10位面容缺失的消防战士,在王刚的双手中逐渐找回了自己“最初的容颜”。
王刚在工作室进行人物面部塑形
匠心情怀 无偿技术外援
神圣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驱使着王刚全力为逝者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履行这样的职责所付出的,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作为党员的王刚更是一个善打硬仗的尖兵。自2000年以来,他多次无偿技术援外,2004年赴上饶协助处理在阿富汗遇难的工程人员遗体、2006年“6·16”安徽马鞍山化工厂爆炸、2009年津巴布韦货机失事机组人员高度烧焦遗体处理、2010年上海动物园孟加拉虎咬人事件、2012年“4·22”沿江高速特大交通事故、2014年“8·2”昆山粉尘爆炸、2014年“12·31”外滩踩踏、2015年“东方之星”游轮侧翻、2015年“8·12”天津港大爆炸,以及前不久金山水上飞机撞桥事故遗体处理……对王刚而言,他的技术不仅为了送别,更多的是给予逝者尊重,给予生者抚慰。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援外施助中,王刚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他在殡葬业界的精神高度、技术高度,在广阔的遗体修复领域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带着突破自我的信念不断追求着知识的全面化和技术的创新化,在殡葬事业的发展中留下自己坚实的步伐。
为两个世界,修一颗匠心。守住寂寞、有所担当,重复中执着、专一中精进。王刚的工作室里没有挂各种锦旗奖状,时至今日,挂着的还是那一排消防战士的照片,他依然会时常看看这些照片,思考当时是否有没有做到完美的地方,现在是否有改进的可能。匠心求进,未有所止。
(作者单位:上海市龙华殡仪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