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研究设计*
2017-04-20张小纯王烈明张秋红孙秀艳蒋仁秀
张小纯 王烈明 张秋红 孙秀艳 蒋仁秀 陈 洁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研究设计*
张小纯①王烈明②张秋红①孙秀艳③蒋仁秀④陈 洁⑤*
目的:研发一种实现可旋式防刺伤的医用穿刺针,以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对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包括防刺伤和可旋式两部分进行创新设计,防刺伤医用穿刺针在传统针头基础上增加封针套管、弹力橡胶塞及左针翼,可旋式穿刺针部分沿用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设计,特点在于针座为一台阶式柱状结构,头部与穿刺针头固定连接,尾部与软管固定连接,中部与右针翼活动连接。结果:经多次临床测试,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能有效地避免因操作者手部抖动、患者不配合等原因导致穿刺针位置和深度发生改变而造成的穿刺失败和针刺伤。结论: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能明显提高动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并有效地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特点。
可旋式;防刺伤;穿刺针;动静脉穿刺
张小纯,女,(1984- ),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火箭军总医院肾脏内科,从事血液净化及野战创伤急救护理的研究工作。
在医院的诊疗工作中针刺伤是经常发生的意外事件,其危害性强,后果严重,不仅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会给操作者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1]。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使其受感染的机会增多,若无个人防护措施则会造成自身伤害,同时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渠道[2]。
大量研究表明,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危险性职业群体,尤其在战现场救护中,由于环境与战伤疾病的特点,军事护理技术和装备不同于平时的护理技术和装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3-4]。军事医学救援以伤员分类、医疗及后送为主线,以提高救援效率为根本,充分发挥救援力量的整体优势,实施分级救治、分期救治、分类救治、时效救治和治送结合的战伤救治基本措施,快速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保证急救时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5-6]。在野战条件下伤员救治和日常院前救护中,因环境条件的局限性,致使操作者针刺伤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为保证锐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014年研发了一种防刺伤的医用针头,将其应用于静脉输液、动静脉采血以及动静脉内瘘穿刺等的临床医疗护理活动中,并在应用过程中进行了延续研发[7-8]。本研究在防刺伤医用针头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研发了一种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此针头具有结构精巧合理、性能优良、使用方便及应用广泛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1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研发背景
随着急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对各种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所需设备的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将呼吸管理技术和静脉输液技术前伸到急救的第一线,被认为是战场急救最大的创新和突破,而如何实现院前急救以及野外和战场的快速补液是军事医学和急救医学研究的热点[9-1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但随着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静脉输液的护理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2]。当前,医院和患者的安全意识在日益增强,静脉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有效保障静脉输液专业的健康发展,持续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13]。谢春梨等[1]就针刺伤提出,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提高防范针刺伤的效果,认为降低针刺伤的风险与重视针刺伤防范,实行前瞻性的干预,多方面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有关。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改良穿刺针的结构,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针刺伤的问题。
2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设计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包括防刺伤和可旋式两部分创新,防刺伤医用穿刺针是在传统针头基础上增加了封针套管、弹力橡胶塞及左针翼,封针套管前端安装有弹力橡胶塞,封针套管安装在软管外与软管相配套并活动连接,封针套管为完全透明的装置,因此,指示点可清楚的看到,弹力橡胶塞穿过穿刺针头的头部安装在穿刺针头的尾部;封针套管设有缺口,该缺口从右针翼开始,其长度使右针翼向后移动使弹力橡胶塞封住穿刺针头;左针翼设置在封针套管前端,并与封针套管固定连接,与右针翼对称设置。可旋式穿刺针部分沿用了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设计,特点在于针座为一台阶式柱状结构,头部与穿刺针头固定连接,尾部与软管固定连接,中部与右针翼活动连接。针翼包括握柄和转动孔。该转动孔为中空的圆柱体,活动套接在针座中部,针座中部可在该转动孔内旋转。转动孔的内径小于针座头部和软管的外径,以防滑落到针座外。针座头部的中间部位设有一个指示点,该指示点的方向与针尖斜面为直线相对应的位置[8,14]。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1 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剖面图
图2 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右侧视图
图3 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主视图
图4 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局部图
3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关键技术
在操作时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将左针翼和右针翼合并,正如图3所示,两侧针翼上有相对应的凸凹设计,因此能起到稳固的作用,通过转动针座的尾部或与尾部连接的软管部分调整针头斜面的方向使之朝上,然后拉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从穿刺点快速进针,穿刺成功后将两侧针翼分开,用医用胶条固定于皮肤上。如果怀疑因针尖斜面贴壁导致输液不畅时,可将胶条的中间部分揭起,通过转动医用穿刺针的针座部分或软管部分使针头斜面的方向发生变化,调到最利于液体或血液滴注的方向后再次固定好即可。针座上指示点的方向对应着针头所在的方向,可旋式穿刺针设计可以使针尖的斜面达到360°不同方向的旋转,操作简单,方便可靠。静脉输液,动、静脉采血等治疗结束后,在皮肤穿刺点放置无菌纱布块,揭除固定针头的胶贴,以左手食指按压覆盖穿刺点的纱布块,左手拇指指尖中部顶住手柄软管方向侧面的中部,左手其余手指顺势固定在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上,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握柄部分或握柄尾部的软管部分,右手其余手指保持自然弯曲,迅速向后拔出穿刺针的同时,左手食指按压纱布块,以压住皮肤和血管上的穿刺点为准;左手拇指稍用力顶住手柄部分使手柄、封针套管、弹力橡胶塞在皮肤上相对应的位置保持不变,在针头、握柄及软管部分通过封针套管上的缺口后退的同时使封针装置套住针头部分,并使弹力橡胶塞将整个针尖斜面封住,防止血液溅出,同时可直接避免医务人员被针刺伤事件的发生[15]。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设计是从伤病员救治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包括理念的先进性,使用过程中的快捷性和安全性,各种不同环境下操作的通用性和实用性等,整个操作过程比普通穿刺针的操作更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和快捷性。
4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技术指标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防刺伤部分的弹力橡胶塞在将穿刺针拔出后能将整个针尖斜面封住,防止血液溅出造成污染,同时可直接避免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可能;在各种环境下伤病员救治过程中可以将使用后的穿刺针直接放至普通医疗垃圾袋内,省去了以往需要剪掉针头再放至利器盒的繁琐操作,在工作人员回收医疗垃圾时有效避免了以往频发的针刺伤事件发生。可旋转式设计由于其保证了穿刺针头的可调控性,能明显提高动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由于其调控针头深度和穿刺切面的功能,在穿刺失败或因针尖斜面贴壁导致输液不畅时,通过针头的调整保证穿刺的成功率,有效避免了因穿刺失败而进行二次穿刺的情况发生,使伤病员减少了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操作者针刺伤事件的发生。
5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应用领域
静脉输液是目前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亦是护理人员常用的一项操作技能[16]。在战场救护、灾难现场医疗救援、伤病员转运医疗保障以及日常临床医疗工作中,穿刺技术也是最常用的基本技术之一[17]。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可应用于医学穿刺(动静脉穿刺、胸腹腔穿刺等)的教学及临床工作,其具体用途为:①战现场救治过程中伤病员的动静脉穿刺、胸腹腔穿刺;②伤病员转运过程中的动静脉穿刺、胸腹腔穿刺;③医疗机构场所内伤病员的动静脉穿刺、胸腹腔穿刺;④其他复杂环境下伤病员的动静脉穿刺、胸腹腔穿刺;⑤伤病员动静脉穿刺、胸腹腔穿刺的临床教学;⑥血液净化治疗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能够满足在战现场紧张环境下以及伤病员在转运工具上颠簸情况下进行相关穿刺的需求。
6 结论
穿刺针在伤病员救治过程中的应用非常频繁,其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一直以来是医务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在战场救护、灾难现场医疗救援、伤病员转运医疗保障,还是在日常临床医疗工作中,穿刺技术是最常用的基本技术之一,穿刺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到伤病员救治的质量和预后。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在设计阶段和多名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讨论研究,保证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在多个模拟人上进行数百次的实际穿刺操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新型可旋式防刺伤医用穿刺针的合理设计,能明显提高动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伤病员的痛苦,降低操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针刺伤事件的发生率,保证医疗操作的可靠性,提高伤病员救治质量。由于其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法与既往医用穿刺针的操作方法相同,一般医务人员均能很快掌握使用要点,且制作成本低廉、应用广泛,将对伤病员的救治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对军队和社会均能产生很好的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春梨,廖维芬,唐素荣,等.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提高防范针刺伤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 48(3):230-1231.
[2]李玲,陈晓玲.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613-615.
[3]Ann ND,Ciesielski CA,Metler RP,et al.Occupationally acquir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ion: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data during 20 year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J].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2003,224(2):86-95.
[4]王建荣.建设和发展军事护理学科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0):685-687.
[5]樊代明.我国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8):701-702.
[6]谭莉,张爱芳.实用新型多功能股静脉置管管道装置的研制[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10):48-49.
[7]张小纯,王烈明,张秋红,等.一种防刺伤医用针头的研发[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9):71-73.
[8]张小纯,王烈明,张秋红,等.一种防刺伤的医用针头:中国,CN203749423U[P].2014-08-06.
[9]王烈明,穆飞航,王佃亮,等.一种新型医用急救背囊的研发[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1):40.
[10]王烈明,张灼,卢军,等.“前出急救单元”的优化构想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09,7(16):31-33.
[11]陈明华,张铨,胡贵,等.可控野战输液装置在模拟火线抢救伤员训练中的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2011, 13(6):491-493.
[12]梁娟,陈皓.输液泵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学装备,2013, 10(12):29-31.
[13]黄敏,王国蓉,秦英.多学科专业小组对静脉输液质量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1088-1090.
[14]张小纯,张秋红,杨淑云,等.一种可旋转头皮针:中国,CN203677649U[P].2014-01-27.
[15]余婷,胡爱玲,林秋萍.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门诊患者执行输液流程改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1):60-63.
[16]何一萍.细微服务对改善门诊静脉输液质量和安全的作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4):46-48.
[17]张小纯,张秋红,王佳楠,等.一种可旋转头皮针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5):51-52,65.
A new research and design for rotatable and evitable wound medical puncture needle/
ZHANG Xiao-chun, WANG Lie-ming, ZHANG Qiu-hong, et al//
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17,14(4):42-45.
Objective: To develop a rotatable and evitable wound medical puncture need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vein puncture success rate and effectively avoid the injuries of puncture. Methods: The new medical puncture needle included two creative points: rotatable and evitable wound; it consisted of drive pipe for closing needle, rubber plug, left needle wing and traditional needle; its rotatable puncture part kept the design of evitable wound and this characteristic main appeared in some special structures: its needle file was step style and columnar structure, its top contacted with top of puncture needle, its tail fixed joint with flexible pipe, and its middle part contacted with right needle wing. Results: Through a lot of clinical tests, this new rotatable and evitable wound puncture needle was proved could effectively avoid failed puncture and wound from the change of position and deep which because of hand tremble of operator or worst compliance of patient. Conclusion: This new medical puncture needle can obviously improve success rate for arteriovenous puncture, and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incidence rate of puncture wound, therefore, it has a series of advantages, such as advancement, practicability, reliability and safety.
Rotatable; Evitable wound; Medical puncture needle; Arteriovenous puncture
10.3969/J.ISSN.1672-8270.2017.04.010
1672-8270(2017)04-0042-04
R197.39
A
2016-11-22
*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420052159.3);(ZL201420052143.2)
①火箭军总医院肾脏内科 北京 100088
②火箭军总医院急诊科 北京 100088
③火箭军总医院泌尿外科 北京 100088
④火箭军总医院消化内科 北京 100088
⑤火箭军总医院护理部 北京 100088
*通讯作者:chenjie681226@sina.cn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PLA Rocket Forces, Beijing 10008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