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升主动脉壁弹性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2017-04-20王智慧孙丽敏边海英方红娟丁宇蓉曲海丽
王 平 王智慧 孙丽敏 边海英 方红娟 佟 岩 丁宇蓉 曲海丽
(一汽总医院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电诊科,吉林 长春 130011)
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升主动脉壁弹性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王 平 王智慧 孙丽敏 边海英 方红娟 佟 岩 丁宇蓉 曲海丽
(一汽总医院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电诊科,吉林 长春 130011)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OP)患者升主动脉壁弹性指标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BMD值,选取40岁以上闭经女性OP患者74例;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测量升主动脉瓣上3 cm处前壁组织的弹性指标,包括扩张速度Sao、回缩速度Eao、Aao、扩张加速度(AC)、加速时间(Tac),按每10岁一个年龄段分为5组。结果 女性BMD及Sao、Eao、Aao、AC随年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而Tac呈延长趋势;女性各年龄组BMD与升主动脉弹性参数Bonferroni两两比较,除外BMD及Sao、Eao、Aao、AC均在70~79岁与80岁以上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BMD在60~69岁与70~79岁组、Sao在40~49岁与50~59岁组、Eao、Aao与AC在50~59岁与60~69岁组、Tac在60~69岁与70~79岁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OP患者BMD与升主动脉前壁各参数均有相关关系(P<0.001),且与Eao,Aao,Sao,AC呈正相关,与Tac呈负相关。结论 升主动脉壁弹性指标与BMD之间存在相关性,中老年女性OP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弹性减低,动脉硬化危险性增加,对OP患者进行动脉弹性指标的检测,可能对预防原发性OP有重要意义,为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原发性骨质疏松;骨密度;升主动脉弹性参数;组织速度成像技术
骨质疏松(OP)是一种隐匿进展的老年性退行性骨质改变,很容易被忽视,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和OP的发病相关。近年来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已经从心室壁的运动扩展到大动脉弹性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OP和动脉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一汽总医院老年病科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住院OP患者74例均为原发性OP,均为中老年女性,年龄40~90岁,按每10岁年龄段分为5组。筛选的OP患者均证明未合并能够引起心血管病变的相关疾病;并排除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治疗及患有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利用仪器为飞利浦IE33彩超诊断仪(具有TDI软件功能),探头频率为3.5 MHz,在TVI模式下,将取样容积置于主动脉瓣上3 cm处的升主动脉前壁组织,取样容积为1 mm,打开脉冲多普勒功能,获取速度曲线,测量前壁S波(代表主动脉最大扩张速度Sao)、E波和A波(代表主动脉回缩速度,分别为Eao、Aao),同时测量扩张加速度(AC)、加速时间(Tac),以上数据均由专人统一检测,时间及速度参数均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骨密度(BMD)检测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Discovery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患者仰卧位检测受试者腰椎正位 (L1~L4)与髋关节处BMD。
OP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2011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OP的诊断标准,T≥-1.0SD为正常BMD;-2.5SD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2.1 BMD及升主动脉弹性指标改变 女性BMD及升主动脉弹性指标(Sao、Eao、Aao、AC)总的趋势是腰椎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加速时间Tac呈延长趋势。见表1。 组别BMDSaoEaoAaoTacAC40~49岁(n=11)0.59±0.0613.81±1.4111.84±2.1814.83±1.7050.09±7.97192.64±21.5250~59岁(n=22)0.53±0.0613.02±1.239.46±1.1412.23±1.7474.95±8.27156±15.3160~69岁(n=18)0.45±0.0410.90±1.058.03±0.8511.09±1.2686.22±8.51142.78±32.1870~79岁(n=16)0.42±0.018.86±1.226.10±0.848.99±1.3793.56±12.27106.19±12.8980~90岁(n=7)0.38±0.057.47±1.545.12±1.517.39±1.57112.86±12.8490.43±16.31F值36.23253.95749.09637.07556.37639.547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2.2 各年龄组BMD与升主动脉弹性参数Bonferroni两两比较结果 除外BMD及Sao、Eao、Aao、AC均在70~79岁与80岁以上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BMD在60~69岁与70~79岁组、Sao在40~49岁与50~59岁组、Eao、Aao与AC在50~59岁与60~69岁组、Tac在60~69岁与70~79岁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OP患者BMD与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OP患者BMD与Eao,Aao,Sao,AC呈正相关(r=0.767,0.739,0.778,0.648,均P<0.001),与Tac呈负相关(r=-0.692,P<0.001)。 大量循征医学研究证明,年龄为OP与动脉硬化共同的传统危险因素。OP和动脉粥样硬化常常共存于同一体内,两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1〕。中老年女性OP的主要原因是受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与增龄的双重影响〔2〕。OP为一种慢性增龄性疾病。在骨代谢方面,人的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衰老,骨组织的功能平衡出现了一定的改变,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使骨骼愈加脆弱;同时,女性OP与女性的绝经变化也有着明确的关系。 由于闭经后体内最大的生理变化即是卵巢功能减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转换加快,在85%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处于骨高转换状态〔3〕发生OP。 随着增龄骨钙减少,自骨游离出的钙离子在动脉壁内膜中沉着增多,从而促进了血管壁粥样硬化或钙化〔4〕。增龄使动脉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进行性变窄,血管顺应性降低,表现为动脉硬化,使血管顺应性降低。目前的研究已明确,除了骨骼是雌激素的靶器官外,血管也是雌激素的一个重要靶器官〔5〕。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主要在于其对血管壁的直接作用。国外也有研究显示〔6〕,绝经后女性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雌激素调节血脂代谢,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随之减弱,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减弱,导致动脉弹性功能减低。 本研究结果说明年龄是原发性OP的重要原因,且随年龄增长动脉弹性指标Sao、Eao、Aao与AC和BMD一样逐渐下降,而Tac延长呈上升趋势,OP患者主动脉僵硬度增加,主动脉壁运动速度减低。大动脉弹性降低,可扩张性下降。动脉僵硬度增加,提示大动脉弹性功能受损,表明年龄也是影响主动脉弹性功能的重要因素。从而说明原发性OP、动脉硬化均与年龄密切相关,进一步提示年龄为二者共同的危险因素,且受双重因素影响,与徐志英等报道相符〔2〕。同时说明了雌激素与OP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绝经后OP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女性绝经期10年左右这个阶段是高转化型〔7〕;文献报道,女性一般在50岁出现绝经,在绝经后10年内骨量丢失明显加快,绝经5年以内骨量丢失最快〔8〕。 本研究结果说明60岁以后属于老年性OP,骨量缓慢下降期;在60岁之前属于绝经后OP,骨量快速下降期。 Sao是反映动脉弹性最有用的指标之一,是反映动脉弹性的敏感指标。年龄增长,Sao降低,本研究认为,早期动脉弹性指标的变化可以提高检测BMD的警惕性。 近年流行病学、血管和细胞生物学、影像学的发展证实血管钙化和OP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9〕。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和OP的发病相关联〔10〕。黄喜顺等〔11〕研究提示O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IMT增厚及斑块形成与骨量逐渐减少呈正相关,IMT与OP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IMT可作为反映老年人OP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参考指标,颈动脉IMT越高,OP越严重。 文献还报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BMD呈负相关,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伴有OP。血管钙化的程度与O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骨质丧失越多,血管钙化进程越严重〔12〕。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骨量丢失的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重,在骨质的吸收、钙的转移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OP时钙从骨中溶出增加,体循环中的钙可沉积在动脉壁内膜中,造成血管壁粥样硬化、钙化,使血管顺应性降低。因此,对OP患者早期进行升主动脉动脉超声检查有其必要性。 TVI技术是一种非浸入性的方法,近年来,这种技术由室壁运动的研究扩张到血管壁的运动,而且初步的研究资料表明这项技术也适合主动脉壁运动速度的研究〔13〕,可以描记动脉壁的运动弹性指标,而且测量升主动脉速度及时间参数较直接、客观、准确,通过对动脉壁运动特征的研究来评价动脉弹性,动脉壁运动指标是反映动脉硬化的较好指标。通过TVI检测主动脉壁运动情况评价主动脉弹性是一种简单、直接、干扰因素少而且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为临床提供了评价动脉弹性的全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患者的升主动脉弹性指标,尤其Sao可作为反映老年人OP与动脉硬化关系的参考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根据这一变化规律,本研究认为,早期对大动脉弹性指标测定可以提高检测BMD的警惕性,对防治OP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总体调查人数不多,70岁以上组人数过少,有待于大量样本进一步深入研究。 1 Schoppet M,Preissner KT,Hofbauer LC.RANK ligand and osteoprotegerin:paracrine regulations of bone metabolism and vascular functio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2;22(4):549-53. 2 徐志英,梁九根,蒋宁一,等.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量变化规律的初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4):378. 3 柴 琳,张 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标志物的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8(8):986-7. 4 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01-3. 5 王 玲,宋滇平,杨秋萍.动脉粥样硬化与骨质疏松——从临床到分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7):621-6. 6 Stampfer MJ,Golditz GA,Willett WC,etal.Postmenopausal estrogen therap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 Engl J Med,1991;325(11):756-60. 7 史大治,王曦云,宋成伟.中老年男性高血压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55-6. 8 李 毅,于秋滨,陶天遵,等.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7;13(4):263-6. 9 齐永芬.关注机制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共同发病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4):253-5. 10 李 斌.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新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6):772-4. 11 黄喜顺,邱耀辉,吴义森,等.中老年人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6):2921-3. 12 Takagi M,Kasyama S,Yamamoto Tetal.Advanced glyc-tion end-products stimulate nterleuk in-6 production by hu-man bone-derived cells〔J〕.J Bone Miner Res,2007;12(3):439-46. 13 Harada K,Yasuoka K,Shimade Y.Usefulness of tissue doppler imaging for assessing aortic wall stiffness in children with the marfan syndrome〔J〕.Am J Cardiol,2004;93(8):1072-5. 〔2016-12-11修回〕 (编辑 李相军) 吉林省卫生厅科研立项(No.2011-I-083) 王 平(1967-),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超声专业研究。 R681;R543.1 A 1005-9202(2017)07-173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7.0702 结 果
3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