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短篇小说——《我的昂贵的腿》看德国废墟文学特征

2017-04-19刘慧刘艺蒋小丽

卷宗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伯尔抚恤金抗争

刘慧+刘艺+蒋小丽

1 引言

海因里希·伯尔,短篇小说--《我的昂贵的腿》的作者,生于1917年,死于1985年7月。伯尔中年时曾在科隆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在此期间应征入伍,此后一直在军中服役,直到二战结束时成为美军俘虏。伯尔获释回国后开始学习文学创作,他在服役期间的亲身经历和现实遭遇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的德国几乎沦为一片废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劳苦大众在饥饿、寒冷中挣扎,与贫困、疾病抗争。纳粹给德国带来的不仅是军事上的战败,更导致了民众精神上的全面崩溃--承担着战争罪魁祸首责难。在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中,德国民众自身也是战争的牺牲者。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当炮火停息后,人们面对的是战争带来的创伤--炮弹摧毁的城镇和燃烧殆尽的村庄。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对困苦的呐喊,对家园重建的渴望,使得人们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自省。人们的思考催生出战后文学,也称之为废墟文学。短篇小说--《我的昂贵的腿》是当时废墟文学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它直白的反映了当时战后废墟背景下的残酷现实:战争、死亡、生存、尊严。从《我的昂贵的腿》,本文尝试分析废墟文学的特征。

2 德国废墟文学特征

1、叙事语言简洁明了

《我的昂贵的腿》,这篇短篇小说写于1948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的退役军人要求政府部门提高他的抚恤金的故事。

在叙事的过程中,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直奔主题,通过人物对话,体现废墟文学的主题--生存的抗争。文章开门见山“这下子我就业在望了”直入主题,无任何背景介绍。但就这样一句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我”的期盼、激动的心情,使得读者产生好奇之心,想了解文中的“我”到底发生了何事。紧接着的一句“他们寄了张明信片给我,叫我到局里去一趟,我便遵命前往”。作者虽未写出“他们”是谁,读者却一目了然。作者对于“我”的身份的介绍,始终围绕一条腿,一条失去的右腿展开,自然而然过渡到“我单枪匹马埋伏在前沿某个地方,奉命注意敌人何时到来”。暗示腿的失去和“我”的身份--当时的服役军人有关。之后的叙述依然是强调“我”失去一条腿,但救了“先是师部,然后是团部,再后是营部,以此类推......”。没有多余的话,我失去一条腿,救了许多人的命。现在为了生存,提高“我”的抚恤金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我”与官员见面后的对话,文章依旧以其语言简明的风格突出人物特征。-“呣。”, -“呣。”。 -“哪一条腿?”,-“右腿。”,-“整条腿?”,-“整条。”一问一答,对话直白,描述客观,既无称呼又无问候。从对话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体味官员与“我”之间的地位悬殊,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和遭遇困境的小人物的小心翼翼與谨慎。

2、体现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

战后的“我”,文章的描述是--每月的七十五马克的抚恤金难以维持“我”的生活。“我”想靠自己使生活得以维系,但“我连多卖些烟都不行,他们现在制造了种种麻烦。”“我”想通过“就业”来养活自己,但官员介绍的一份“美差”是“在共和广场上的一个公厕门口擦皮鞋”。这对正常人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对完全失去一条腿的伤残退伍兵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根本无法不停地弯腰擦鞋。官员的不以为然,“您可以坐着干”,一句话就想把为了营救整个大部队而失去一条腿的伤残退伍兵给打发了。而被他救的好些人“他们至今还在领取优厚的退休金”。那些将军、上校、少校每月拿着一百六十马克的退休金过着安逸的生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他“报告了敌人的动静”,部队“一级跟着一级溜走”,而他则被他所救的人遗弃在前沿阵地上。他是战争中的功臣,战后却被遗忘。高官们拿着体面的“退休金”,他领着微薄的“抚恤金”。残酷现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要为自己争得应得的权益,为生命的平等抗争。面对那份“美差”,这位伤残退伍兵拒绝了。“我不干。我要求提高我的抚恤金”。

面对伤残退伍兵的要求,这位政府官员一句“您疯啦。”随后说到,“您的腿真是贵的要命,你今年二十九,身体健康可活七十岁。每月七十五马克,一年十二个月,那就是四十一乘十二乘七十五,不计利息,就要多少钱。您还要提高抚恤金呐!您真是疯了。”伤残退伍兵反唇相讥,“要不是我丢了这条腿,他们全都没命了。”那些将军、上校、少校才五十岁左右,身体健康,“那种军事生活使得他们至少可以活到八十岁,那就是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所以,我的腿成了一条贵得吓人的腿。”这位伤残退伍兵义正词严,为生存抗争,为生命的平等抗争,为自己的尊严抗争。文章凸显了小人物为自己命运的抗争,这也是废墟文学的一大特征。

3 写实--展现战争、死亡的代价

写实是废墟文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伯尔在《“废墟文学”自白》一文中提出,世间的事物对于那些用眼睛去看的人而言是可以变得透彻起来,作者的眼睛应该人性化并且是不可收买的。伯尔反对田园诗歌,他指出“我们把同时代的人诱骗到田园诗中去,未免过于残忍,一旦从梦幻中苏醒,会是多么可怕”。田园牧歌般浪漫的场景与此时满目疮痍的德国完全不相符,他力求写实。在《我的昂贵的腿》一文中,伯尔通过“我”的眼睛来重现当时所经历的战争情景,展现士兵被迫参战阵亡的悲惨境遇。“原先我们是两个人在前沿,但那一个被打死了,他不必再花费你们的钱”。 文章通过“我”的叙述,刻画了他的战友“他在那个时候算得上是个勇敢的士兵,他至少是真正给敌人打死的”。而他死得毫无价值,“那个人的性命可真便宜,只花了你们一张通知阵亡的明信片和一点点口粮的钱”。作者以写实揭示了小人物的境遇,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是危险、害怕、无助、死亡。而小人物的生命代价只值一张通知阵亡的明信片和一点点口粮的钱。这不仅揭示战争的残酷,更揭示了战争发动者对生命的漠视。

伯尔对废墟文学的态度是,无需捉迷藏,看到废墟,描述废墟,“我们笔下的人物是生活在废墟之中的,男人和女人都遭受了同样程度的创伤......”。伤残退伍兵有幸活了下来,但他遭受到精神上的伤害,更多的来自本土的高层。他--战争的伤残人员,所得抚恤金难以为生。要求提高抚恤金被看做是疯子之举。官员一句“您真疯了”,把小人物的可怜命运揭示的淋漓尽致。他们无力对抗,但不甘心被当局愚弄命运。“我没有疯。遗憾的是,我在这条腿出毛病前两分钟没被打死。那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好多钱啦”。废墟文学以写实的手法深刻的暴露了战争、战后小人物的生命代价。

“失去的一条腿”贯穿全文,失去腿的“我”求助政府找工作,而现实是以官员为代表的政府对“我”这样从战场上归来的伤残士兵既无足够的抚恤支撑,更无感情的安抚,只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无利用价值则可弃之。这就是他们在战争中和战后生命的代价。“我”失去一条腿,拯救了许多的生命,甚至包括高级将领的性命,那又如何。你--小人物只是一条“贱命”。伯尔认为“我们的任务就是告诫人们, 人不仅仅是为了受人管辖而生存,—我们这个世界的创伤不仅仅是浮表的,也绝非无足轻重可以任人所欲。”废墟文学以其求实的文风刻画了战后小人物的真实命运,对返归的伤残退伍兵表示了作者的同情和对代表政府的所谓官员的批判。

4 叙述者干预

叙述干预是指叙述者对其叙述的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发表评论的叙述现象。这篇小说也同样运用了该种修辞手法,采用第一人称,小说的主人公承担了叙述的职能,通篇都是以“我”的意识为线索,对事件进行描述。

虽然叙述者干预在中外传统的叙事作品中是常见的修辞方式,但在现代小说中却运用较少。在该篇小说《我的昂贵的腿》中,作者将叙述干预降到最低,只是通过叙述者的视点和对话将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并未通过叙述者,对其视点驾驭,掺杂进自己对事物的评判以及特定的伦理立场。作者并未用到“腐败”“好逸恶劳”等贬抑词来形容官员,也未运用“伟大的”“朴实的”等褒义词来赞颂士兵,尤其是牺牲的士兵。伯尔强调“谁要用眼去观察,那么在他的眼里事物都会变得一目了然,均可透视,而他也将必然可以洞晓事物,并且人们还可以用语言来洞察事物,看到事物的内部。作家的眼睛应该是充满人情的, 是秉正无私的,而无须去玩捉迷藏。”作者遵循废墟文学的这一基本要素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以及自己的感觉来告知读者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叙述方式,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读者一起跟随“我”的意識,来理解“我”的心理状态。从而刻画出当时小人物的社会地位,并抨击战后德国政府官员的冷漠。

5 结束语

以海因里希·伯尔为代表的德国废墟文学,以写实的手法来展现战后废墟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环境。在伯尔的文章中,他不追求对现实细节的精细刻画,“他的能力,用寥寥几笔、有时只是大致的轮廓就能生动地勾勒出他的环境及其形象的能力”。在小说《我的昂贵的腿》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尽量减少作者自身对读者阅读评判的干预,客观冷静地讲述“我”的遭遇。至此,战争中、乃至战后,小人物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在全文中充分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詹虎:《“废墟文学”代表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创作风格》,选自《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35页.

[2]Dudenverlag:Prüfungstraining Deutsch Abitur.2007年,125页.

[3]任铮铮:《废墟上的希望——德国战后废墟文学与中国战后文学之比较》,选自《青年文学家》,2010年,225页.

[4]海因里希·伯尔:《我的昂贵的腿》,倪诚恩译,选自《中外现代寓言精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56页.

[5]李建立:《海因里希·伯尔》的中国遭遇,选自《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70页.

[6]王薇,刘伟平:《论“冰山原则”在德国废墟文学中的体现》,选自《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33页.

[7]崔卫平:《我们在哪里错过了海因里希·伯尔》,选自《同济大学学报》,2006年,7页.

[8]海因里希·伯尔:《“废墟文学的自白”》,《博尔中短篇小说选》附录,潘子立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

[9]亓畅:《叙事学视角下浅析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来斯巴……>》,选自《吉林华侨外国语学报》,2014年,74页.

[10]谭君强:《叙述作品中的叙述干预与意识形态》,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3月,209页。

猜你喜欢

伯尔抚恤金抗争
美国副总统伯尔受审记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以司法实务为视角浅谈抚恤金的理解与适用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Design of a House Lease Management System in Cloud Computing
当代女性:由幻灭到抗争-评系列中篇小说《女人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