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木耳料棒短时中温灭菌技术的效能

2017-04-19毛可红朱姝蕊陈俏彪周发明叶秀明

食药用菌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温菌棒培养料

毛可红 朱姝蕊 陈俏彪 周发明 叶秀明



黑木耳料棒短时中温灭菌技术的效能

毛可红1朱姝蕊1陈俏彪1周发明2叶秀明2

(1.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2. 庆元县竹口镇政府,浙江庆元 323800)

中温灭菌;短时;发酵酸败;防控;黑木耳;料棒

在食用菌培养料常压灭菌过程中,当料温到达35~65 ℃中温区间时,厌氧细菌和兼性呼吸的酵母菌迅速繁殖发酵。随着料温持续升高,此类高温型杂菌也将逐渐死亡,完成培养料灭菌。杂菌在中温区间的繁殖发酵会导致营养物质的消耗、培养料酸化、抗菌素浓度增加和菌源基数增加,严重影响食用菌的发菌速度、抗性、成活率和产量。

短时中温灭菌技术是利用矿物盐和有机酸等无害的抑菌物质,在中温区间抑制杂菌发酵,防止培养料酸败,而在高温区间强烈杀菌,灭菌更快、更彻底,生产上称为中温灭菌技术。为进一步证实该灭菌技术的效能,以便广泛推广应用,针对典型的药敏、忌酸型食用菌类的黑木耳进行本试验,结果如下。

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黑木耳916,为项目组保藏菌种。

化学试剂:某矿物盐A、某矿物盐B、某有机酸、柠檬酸、磷酸二氢钾等按一定比例混配成为合成剂。按干料计算,合成剂的添加量为0.235%。

培养料配方:杂木屑89%、麸皮10%、石膏1%。料水比55︰45。采用15×55(cm)折幅的塑料筒袋。

2 试验方法

2.1 拌料、装袋、灭菌

操作于2015年9月2日至9月3日进行。

(1)试验组。2.35 kg合成剂、100 kg麸皮、10 kg石膏、890 kg干木屑经混匀后,再加水818 kg混匀。及时装袋,共1 136袋。用蒸汽发生炉彩钢保温灶加热进行常压灭菌,测量自下而上第三层菌棒的料温。料温升到100 ℃后,保持2 h后停火,焖灶8 h后开灶移出,并记录燃料用量。

(2)常规对照组。100 kg麸皮、10 kg石膏、892 kg干木屑混匀后,再加水818 kg混匀。及时装袋,共1 138袋。灭菌条件同上,测自下而上第三层菌棒的料温达100 ℃后,保持14 h后停火,焖灶8 h后开灶移出,并记录燃料用量。

2.2 接种与培菌

接种时间为2015年9月5日。

两个处理均采用接种帐气雾消毒接种法,置于恒温室 “#”型堆放培菌,培菌温度22 ℃。两处理各取30棒,每隔72 h记录菌丝最前端生长位置并划线,观察发菌速度。接种后15天检查并记录菌棒料内感染数、破孔感染数、种口感染数及成活率。

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纽带,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证明,家庭访视是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新的家庭交流方式出现了。它不仅是家访的辅助手段,而且是家访的补充。它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一种新方式。学校认识到家长在监督、理解、宣传和协调学校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本校因势利导地响应家长需求,开放校园,鼓励并欢迎家长的参与学校学习和生活,本校采取教师主动家访与请家长到学校来校访的方式,加强了家校沟通,优化了教育方式。

2.3 出菇管理

两个处理均采用日光间歇迷雾管理。于2015年11月15日扎孔后下田排场。太阳曝晒12天,然后喷水刺激诱导出耳。两个处理各随机选90棒计产,各设3个重复小区,每小区30棒,并记录产量。

3 试验结果

3.1 不同灭菌技术的能耗

由表1可知,对黑木耳培养料采用短时中温灭菌技术,灭菌总时长可减少12 h,节省总能耗50.43%。

表1 不同灭菌技术的能耗比较

3.2 不同灭菌技术的菌棒发菌情况

不同灭菌技术的菌棒生长状况见表2。菌丝萌发时间短,菌丝浓密健壮,菌棒成活率提高6.86%,菌棒发满菌时间提前7天。

表2 不同灭菌技术的黑木耳菌棒成活率和菌丝生长情况

注: 料内感染棒数均为0;均值差的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1。

3.3 不同灭菌技术的黑木耳产量

采用中温灭菌技术处理的黑木耳菌棒,菌丝状态好,活性强,转化率高,各小区的平均产量、总产量和平均每袋产量都高于常规灭菌,分别达1 879 g、5 638 g和62.63 g,而常规灭菌则分别为1 776 g 、5 327 g和59.19 g。两组数据经差异显著性测验,均达极显著水平。

4 讨论与分析

试验表明,该短时中温灭菌技术应用于药敏型食用菌黑木耳的栽培过程中,能够发挥降低能耗、增强菌丝活力、提高栽培产量等诸多正向效果。该项技术可作为一种新的灭菌方式,应用到食用菌生产,为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型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其可在黑木耳栽培产区进行推广,而在其他食用菌料棒灭菌中的应用效果,则有待进一步试验。

试验所添加的化学物质为矿物盐及有机酸,皆为完全无毒物质,因涉及商业内容,配方成分没有公开。其中,单项物质对食用菌兼有营养调节作用,而复配后是否仍具有营养功能尚待试验证实。

[1] 陈俏彪, 王东明, 毛可红. 食用菌培养料细菌性污染的细菌种群特征[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6): 417-418.

[2] 陈俏彪, 毛可红, 徐爱芬. 培养料中温灭菌技术初报[J]. 中国食用菌, 2010, 29(4): 65-66.

[3] 潘辉, 郭倩, 陈晟. 高压灭菌过程中食用菌培养料的温度变化规律研究[J]. 食药用菌, 2016, 24(5): 320-321.

S646

B

2095-0934(2017)02-131-02

丽水市科技特派员项目——黑木耳中温灭菌技术应用与推广(2013tpy027)

毛可红(1979—),女,农艺师,现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E-mail:739935660@qq.com

猜你喜欢

中温菌棒培养料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
钆掺杂氧化铈纳米陶瓷的中温介电行为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一种中温透波自黏性树脂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高速公路养护中温拌超薄磨耗层的施工技术分析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