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作用
2017-04-19薛峰
薛峰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和感觉分离阻滞的作用。方法: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将其分成3组,各有病例30例,其中甲组予以0.5%罗哌卡因,采用传统一针法实施单次给药臂丛神经阻滞;乙组和丙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实施麻醉,前者予以0.5%罗哌卡因,后者予以0.2%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评价麻醉效果。结果:丙组患者用药后感觉神经阻滞见效时间显著较甲组和丙组延长,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觉神经阻滞维持的时间较其他组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予以0.2%罗哌卡因能够达到臂丛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的分离阻滞效果,其值参考应用。
【关键词】 臂丛神经 神经刺激仪 罗哌卡因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中上肢手术中常见的麻醉方式,而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于周围神经定位是否准确[1]。神经刺激仪进一步带动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发展,本文特针对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入院的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进行分组对照观察,详细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入院的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男57例,女33例,年龄在18—69岁不等,平均(43.54±3.65)岁,其中上臂手术患者48例,前臂手术患者27例,手部手术患者15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将其分成3组,各有病例30例。排除臂丛神经阻滞禁忌系统疾病以及局部疾病者;排除臂丛神经损伤者;排除不自愿参与研究者。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开放下肢静脉,并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患者体位:头偏向健侧,上肢紧贴,露出患侧颈部.若沿沟向下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处时,患者自述手臂存在酸胀、麻木等异常感觉,即可证明定位无误。然后患者常规皮肤消毒后连接神经刺激仪,本次研究采用Stimuplex RHNS11神经刺激仪与患侧肢体皮肤相连,负极连接高度绝缘的神经刺激针(22G),并垂直刺入22刺激针,频率为1HZ,1.0mA,穿刺针基本和皮肤保持水平,并指向锁骨中点,同时观察上肢以及肩部肌群的收缩情况。针尖在神经丛的周围即可引起由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节律性收缩,继而出现运动,随后逐渐降低电流强度。若在电流仅为0.3mA时仍出现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可在于绝缘针相连的延长管回抽无血后,注入1ml局麻药进行试验,随后逐渐加大电流,观察患者肢体运动情况,在确保无反应后将剩余的药物注射完毕。其中,甲组患者采用20ml 0.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乙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予以20ml 0.5%洛派克因;丙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下给予0.2%罗哌卡因。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者麻醉操作的时间(T1)、感觉阻滞见效的时间以及麻醉阻滞的程度、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阻滞的程度,并比较各组患者麻醉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
1.4 判定标准
①感觉神经阻滞[2]:采用7号针头刺激感觉阻滞区域,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在22min之内隔2分钟针刺支配区,若患者自觉疼痛减轻则视为感觉阻滞见效,并记录起效的时间(即T2);待患者痛觉完全消失即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即T3)。②并发症:主要观察药物毒副反应、气胸、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阻滞以及血肿和高位硬膜外阻滞等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定量数据用(±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定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并采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麻醉阻滞情况比较 结果详细分析结果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各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麻醉并发症,且术后48h的随访时间,患者的肢体感觉和运动感觉均已经恢复,未出现神经损伤。
3 讨论
传统的臂丛神经麻醉采用一针法,操作者结合患者的感觉反复寻找,而对于合作度不高的患者麻醉效果较差,若出现麻醉效果不佳则需要加大麻醉药物剂量或加用其他镇静镇痛药物,继而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有研究者通过神经刺激仪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的方法,研究表示神经穿刺针并不会需要触及神经干即可引起相应神经的运动,继而减轻神经损伤,并且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的方式无需患者配合,其操作方便且较为准确。罗哌卡因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局麻药物,大量临床研究和临床经验证实小剂量罗哌卡因能够使患者产生感觉阻滞,并且仅仅伴局限性非进行性运动神经阻滞,继而达到麻醉、镇痛的双重效果,所以安全性相对较高[3]。
结合本次研究,丙组和乙组的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见效时间较甲组快,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丙组患者臂丛神经麻醉阻滞维持时间较其他两组时间短,但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阻滞时间均在6小时以上。同时丙组患者的麻醉临床效果较其他两组好,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各组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综上所述,在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予以0.2%罗哌卡因20ml能达到显著的臂丛神经运动和感觉分离阻滞效果,临床可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实,曲良超,陈文波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羅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3):228-230.
[2]肖实,曲良超,曾剑文等.罗哌卡因臂丛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在显微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4):311-312.
[3]康志宇,张宝录,朱丰等.B型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阻滞加入地塞米松效果的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3):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