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2017-04-19戴莉萍李明
戴莉萍++李明
摘 要: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并形成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崇高的革命道德和优良的革命作风,是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质教育资源。将苏区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可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教育效果;也可以发挥苏区精神的育人价值和当代意义。本文将从加强理论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高校红色网络环境,引入效果反馈调节机制五个方面探索融入途径。
关键词:苏区精神 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目标的提出,高度凝练概括未来国家、当今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当下社会处于高速转型期,人们的思想价值观遭遇多元文化和利益漩涡的冲击,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尚浅等因素极易受到诱惑而使价值观跑偏。而赣州作为中央苏区的中心城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精神特质。2011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苏区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将苏区精神融入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教育效果,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还可以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1.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高度耦合。
习近平书记曾经指出苏区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与苏区精神中的“求真务实”“争创一流” “艰苦奋斗”等高度契合,苏区精神的核心和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以马克思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共同的理想和道德规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领悟精髓。
2.苏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元素。
苏区精神是当地人们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1] 至今“苏区干部好作风”,“严惩贪官谢步陞”等都深入人心,从一定程度上讲,苏区精神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为过,苏区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探索出“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实际”的教育方法。
3.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一致。
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年代,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苏区精神虽然产生于革命年代,其精神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等对于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现实意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我们坚持走“一条路”,坚持举“一面旗”,坚持圆“一个梦”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二、苏区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加强理论建设,将苏区精神融入进大学思政课。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建设才能使大学思政课发挥出更大作用,培育出具有正确“三观”的大学生。加强理论建设,将“苏区精神”这本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融入进大学思政课,纳入教学体系,使之成为教材中固定的精华内容,引入课堂和实践教学等等,不仅能提高大学思政课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还能体现大学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苏区精神要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大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在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例如建立校园红色文化基地(苏区精神图书室、史学档案馆等),通过校园广播站、文化长廊宣传报道苏区精神,开展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开辟“实践课堂”,使之常态化,形成“崇德尚学”的良好氛围等等。
3.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为大学生全方位提供正确价值观導向。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核心作用,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学习渠道的广泛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让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为大学生提供正确价值观导向。
4.构建高校红色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夯实“三观”根基增强实效性。
利用好互联网,建设积极宣传红色文化的网站(红土魂——江西英烈网,苏区革命先烈网,兴国将军人物网等),多渠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通过学生中广泛应用的微博、微信,建立网页和公众号,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5.引入效果反馈调节机制,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者通过各种信息反馈,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2]对下次运用苏区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调控或再决策,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苏区精神能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道德教化的塑造功能,让其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1).
[2]聂国林.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研究[D].南昌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戴莉萍(1985- ),女,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教师,讲师;李明(1982- ),男,赣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
基金项目:赣州市社会科学2016年度研究课题《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编号:16109),主持人:戴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