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分析与研究
2017-04-19许月明
摘 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必备素质之一,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责任感教育,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校园“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圍,加强大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教育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1] 高校使得步入大学的学生们的各方面素养得以二次提升。这一时期或许会将初级阶段人格素养不成熟或者扭曲的学生起到逆转性的决定作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
社会责任感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充分具有的,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社会责任感,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其他人以及社会主体没有注意到,但是社会责任感一定是存在的,因为人出生于社会,生活在社会当中,在社会大环境中长大,人格素养的塑造养成都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所以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素养形成的因素中有着这三方的种种影响。但是存在于个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具体程度确实不一样的,有的人社会责任感很淡漠,有的人却十分具有社会责任感。
(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弱
于洪良的一项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种状况:“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 ”64%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23%的大学生回答是“可能”,只有13%的大学生回答“会”。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强调自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2]
(二)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意识不成熟
有些大学生责任意识强烈,自身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元,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体现自身社会责任感时所采取的方式比较盲目,缺乏正确的引导。
二、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原因
(一)家庭影响
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差异显著。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
(二)学校教育
很多学校关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将社会这人感的人格素养培养真正的渗透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缚, 甚至有的时候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承认。原本学生应通过学习走向社会, 在学习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 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但结果是在学习中迷失了自己的社会意识。
(三)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多变,世间人生的百态,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积极因素造成冲击。如今网络发达,发生在社会中的种种是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迅速传播开来,有些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有影响的事件在大学生看来,未必能够完全的做出正确判断,因为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思想并未十分成熟,极易受到其他事物影响。
(四)个人因素
人生观狭隘,更加偏向自我,心中无大局。缺乏有公德心、缺乏对于社会的关注、缺乏对于积极入世的激情。这就导致大学生们偏向于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从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一)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责任感教育。
大众传媒作为影响能力最大、传播能力最强的大众媒介,应该尽可能地把社会上积极的、能够给大学生以正面影响的人和事宣传出来。而不是为了制造噱头,把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阴暗事件无限制地夸张放大,从而致使社会大众在对大学生失去了信心的同时也让大学生自己觉得没有被公众所理解,从而产生所谓的“代沟”。因此,应当净化传媒[3]。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内应该做好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对于媒介传播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正确的看待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才能够拥有自己最理性的立场。同时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良莠混杂的海量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筛选,并且不同流合污,不被歪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而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媒介传播的信息,关注社会,增强责任感,同时又有着自己的正确立场。
(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他们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面对学生,可以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不至于使大学生盲目地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教师要具备这样的意识,同时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水平。增加对于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营造校园“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在这个校园内建立相应的机制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宣传与教育,而且要形成连续性,长期有效的进行。整个校园内,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还是所有课程都应该渗透着关于社会责任的因素,将社会责任感深入人心。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的校园文化建设, 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在和谐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 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加强能够提升大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 尤其是服务性的社会实践, 学生自觉自愿的选择和参与是关键和基础。因此, 社会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的吸引力, 考虑学生的现有实力。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中自发的社会实践愿望和需求。
参考文献:
[1] 廖荣榆.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2):48-50.
[2] 崔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3] 杨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探讨(湖南警察学院,长沙41 01 38)
[4] 王继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处, 四川内江 641112)
[5] 解晓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杜维彦, ( 西华师范大学学工部,四川南充637009)
[6] 张立,毛晋平,张素娴.高中生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1 362-1 365.
[7] 金培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 ( 青海师范大学社科部, 青海西宁810008)
作者简介:
许月明(1984-),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