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涂上明亮的底色
2017-04-19陶西平
陶西平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师附小”)以快乐教育作为突破口推进教育改革,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30年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方面,快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经历了艰难的创造性的改进和完善过程;另一方面,部分人士对快乐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也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项教育改革实验能够坚持30年持续推进并不断深化,足见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快乐教育在30年前是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针难以贯彻落实的现实问题提出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不少地区都推广这一理念,不少学校都开展了这项实验。30年来,快乐教育的內涵不断深化,快乐教育的实践不断丰富。现在,快乐教育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有效实施途径。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写成了《快乐教育》一书,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其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由于斯宾塞提出的是一种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所以,它为各国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但我国快乐教育的研究则更多地是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力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快乐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依据及实践探索,并逐步将快乐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程和全员中去。
立德树人是中国快乐教育的价值取向。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传道。也就是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而做人之陕乐价值观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所体现的是我国先贤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与真挚情怀,也理应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尚品德。所以,中国快乐教育的价值指向是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快乐融于他人和集体的快乐之中,将个人的快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统一起来。因此,当代中国的快乐教育应当是以实现中国梦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润泽学生的幸福感,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绝不是宣扬盲目的享乐主义。
心理健康是中国快乐教育的科学依据。快乐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快乐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乐观的性格是学生优良品质的基础和来源,悲观的性格几乎是许多缺点的起源。《论语》开篇即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快乐的心态、快乐的性格,是学生学习与交往的动力,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创造力的源泉。在推进快乐教育的过程中,大家最大的担心是怕一味强调快乐,而放纵学生,放松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其难以改正缺点、错误甚至恶习。而实际上,快乐教育绝不是降低教育的标准,更不是不让学生吃苦,不进行必要的批评。快乐教育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努力让学生在经受成长中的各种困难、挫折、错误、失败的体验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明亮的底色,为一生乐观向上奠定基础。
寓教于乐是中国快乐教育的实践探索。在这里,“教”是目的;“教”通过“乐”的过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即教化功能总是在使人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实现的。当然,由于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善美必须通过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才能转化为个体可以接受的形式,从而实现形式与內容的融合。近年来,快乐教育和快乐教学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的探索,让学生感受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快乐的氛围中愉悦身心,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当然实践也证明,要想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用自身的乐观心态参与快乐教育的研究。所以,快乐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陕乐,也要求教育者自身精神境界的升华。
30年来,快乐教育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前行,为改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面貌做出了贡献,也在探索中成就了一批优秀的学校和教师。但是,教育永远是不被满意的现实,永远是百家争鸣的讲坛,永远是尸段跑不完的路,永远是一本写不完的书。祝愿一师附小和所有陕乐教育的实验者以无畏的担当和乐观的心态,继续推进教育创新,为每个学生的人生、为我们民族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快乐。
(編辑 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