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回归教育的中心

2017-04-19赵福庆徐建华任文娟

中小学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张志勇育人道德

赵福庆 徐建华 任文娟

“让德育回归教育的中心”,这是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全国“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成果展示暨交流会”上提出,并得到与会者高度认同的一个观点。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呼唤德育重新回归教育的中心,强化“德育第一”的地位,无疑成为这次德育会议最响亮、也最鼓舞人心的一个声音。

德育的本质是什么?回到德育现象的背后,德育的真正问题在哪里?德育在实践层面如何实现一体化实施?围绕这些回归原点的德育问题的追问,2016年岁末,中国教育学会携手山东省德育专业委员会、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山东省莱州市教育体育局、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以下简称“双语学校”),邀请了来自全国的知名德育专家和800余名中小学校长齐聚山东莱州,展示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成果,分享德育实践创新经验,开启了专家引领下的探索学校德育根本规律的智慧碰撞之旅。

一、关于德育本质的思考

探讨德育问题,必须首先回答“德育的本质是什么”。

张志勇围绕“德育的本质”谈了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德育即育德。德育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受教育者认同并践行社会道德价值的过程。第二,德育课程是学生基于人生实践的生命价值课程。第三,从学科价值上讲,德育是一门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科学。张志勇说: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成为人”,教育的重心应转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他用“德育第一”论强调了德育回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呼吁“让德育重新回归教育的中心”。

专家们从不同维度对德育的本质进行了阐释。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教授指出:德育改革有工具價值和终极价值之分。德育改革的工具价值是,通过改革,学校成为了名校,教师成为了名师,校长成为了名校长:而它的终极价值是,学生得到最好的成长。曲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的“活动道德发展论”则从方法论的视角,指出了道德教育的本源: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本源和动力: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

德育应如何回归教育的中心、回归其本质,成为基于人生实践的生命价值课程、成为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科学?山东省莱州市教育体育局尹文涛局长从实践层面对上述问题作了很好的解答。莱州通过实施“立德树人十项工程”,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项工程涉及学生生命发展的十个侧面:立德工程、读写工程、国学工程、健康工程、翰墨工程、乐舞工程、民俗工程、科学工程、实践工程、家教工程。这样即把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健康的生活作为终极目标,使德育真正回归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引导人走向幸福的本质上来。

双语学校赵福庆校长介绍了该校“3310活动德育课程”建构与实践的基本经验。“3310”即学校基于对道德本质的深度思考和对道德教育本源的追溯,建构起三条途径、三个阶段和十个模块内容的活动德育课程体系,通过活动德育,扩大学生道德生活的空间,使道德教育具有更大的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渗透性:把教师要告诉学生的话变成学生的真实体验:把教师要灌输的观念变成学生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把教师反复的要求变成学生的生命体验和自觉的习惯,使道德回到成人之道的原点,从而实现德育“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终极价值。

二、德育的问题与“药方”

回到德育现象的背后,剖析当下德育的问题与困境,这是德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专家为当下德育改革开出“药方”的重要前提。

张志勇认为,目前德育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即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课程专门化、教学知识化。他给出的“药方”是:构建并实施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内外结合的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双语学校创建的“3310活动德育课程”体系即充分体现了这三个特点。它分小学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三个序列,努力实现纵向衔接:分行为习惯、健康安全、理想信念、敬业奉献、公民道德、生态教育、法治教育、民主教育、爱国教育、国际教育十个模块,努力实现横向贯通:分学校、家庭、社会三条途径,努力实现内外结合。

与会专家还指出,由于德育的效果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所以德育往往容易被形式化、“虚位化”,以致各种形式主义泛滥。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形式上而非实质上开展德育,如德育课仅仅体现在课表中,或节假日、纪念日的“即兴”活动中。二是注重管理,轻视德育,乃至教育目标服从于管理目标。三是只依据外在表象来判断和评价德育效果。如从学生对某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或其在某次偶然事件中的表现来判断其品德发展状况,把学生有无违纪行为作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等。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德育形式化的问题,是本次会议聚焦的一个话题。迟希新关于《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反思》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迟希新结合学校中的鲜活案例,从教育目的的哲学追问出发,提出了许多鲜明的观点,如“德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应成为全校的课题”“德育不仅可以通过品德课实施,更与教育的每个细节息息相关”“德育不能通过强制灌输完成,必须经由学生的自主体验与自主建构”“德育就像冰山,我们常常只看到冰山一角,即显性德育的部分,而忽略冰山之下隐性德育的部分”“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隐性德育的教化作用。既要强调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更要注重环境、管理、氛围、实践中‘化的内导”。

基于对现实事件的追问与反思,迟希新为提升德育实效性开出了四个“药方”。(1)坚定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与责任担当。把实现育人目标作为学校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的中心工作。(2)实现德育目标的两个重要回归。即德育要回归良好习惯的培养、回归基础性文明素养的培育,提升中小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3)凸显学校德育主题和队伍建设的整合思维。一是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育人集体。二是创新德育校本教研的策略,倡导以育人为主导的多学科协同备课。三是打破教务处、政教处的分工壁垒,实现教导合一。(4)贯彻德育生活化和活动化的育人策略。德育主题不仅要关注社会内容的生活化,更要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

破解德育实效性问题,还必须提高道德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对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做更加透彻的研究。张志勇和赵福庆同时提到要注重研究德育心理学的规律。如皮亚杰提出的“从他律到自律”的儿童道德发展趋势,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双语学校把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以及戚万学的“活动道德发展论”和《学校德育原理》(戚万学、唐汉卫)中提出的儿童品德发展的五条基本规律,作为“3310活动德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德育研究与实践。

德育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合力。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杜时钟教授提出德育要坚持五个基本立场:德育的合力立场、成长立场、道德立场、制度立场和公民立场。其中德育的合力立场即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与协同共育。张志勇提出的德育的生态论觀点——“德育协同论、德育环境论、德育系统论、德育和谐论、德育开放论”,也强调德育应坚持系统、和谐、开放的原则,多种途径,三教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三、德育一体化实施的策略与建议

改革,改到深处是制度。与会者认为,德育的改革,首先要实现德育制度和保障的现代化。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学校主导,社会参与,依托社区,合力育人”的社会大德育体系,构建全方位“德育一体化”的育人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机制,包括实现德育决策、管理、运作一体化,德育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一体化,德育队伍、内容、方法、渠道一体化。保证德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唤醒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

张志勇指出,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编制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指导纲要》着力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之本,努力实现德育制度和保障的现代化,强调要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11个机制:(1)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变双线并行为一体化管理:(2)全员育人导师制:(3)班集体育人机制:(4)学生自主成长机制:(5)环境育人机制:(6)实践育人机制:(7)家长委员会育人机制:(8)学生成长日志评价;(9)一岗双责考核机制:(10)学校德育评价制度:(11)学校德育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构建这11个机制的目的是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

学校层面关于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实践经验也给与会者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如山东省临沂第九中学“环境熏陶、心灵熏染、课程支撑、家庭护航”德育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系统化、课程建设体系化、授课方式多样化、师资建设专业化”家长学院的建设等,有效实现了家校共育,推动德育向深处实施。山东省宁阳复圣中学着力推进以“五自教育”(自主行为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健体习惯、自主管理习惯、自主个性发展习惯)为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抓规范引领、课程实施、文化浸润、活动体验、评价推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直面德育的问题与困境,回归德育的本质,形成全景式的大德育理念,寻求德育问题的解决之道,探索科学实施德育的路径,是本次会议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但正如迟希新所说,德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它一定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多次反复的复杂过程。德育搞一次活动、一次创新很容易,但要持久地推进则相当难。尽管路程还很远,但我们会一直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行。

(编辑 毛竹)

猜你喜欢

张志勇育人道德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颍上张家”倒台,牵出“保护伞”
跟踪导练(五)(2)
“颍上张家”二代接连“出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道德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上海干爹”张志勇:退伍后行善14年助百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