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描画未来学校的模样

2017-04-19杨晓梦

中小学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状态个性化课程

杨晓梦

当上课的内容、时间、地点甚至上课时大脑想要的状态都变得可选择时,大概就是未来教育真正到来的时候。在2016年底举行的“2016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来自境内外的800余名教育工作者齐聚浙江温州翔宇中学,围绕“未来学校”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本文撷取论坛部分观点与声音,以期为更多学校管理者带来关于“未来学校”的思考。

一、学校将发生哪些改变?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用这样一句开场白开启了他的演讲。他提到,很多大家看起来觉得是异想天开,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需要有探索者去寻找、去创造,未来学校的建设亦是如此。

1.学习共同体将取代传统学校

朱永新教授认为,在未来,学校将会被一个个由网络学习中心和实体学习中心共同构成的学习社区所取代。这些学习中心将会按照最优原则被选拔,并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学生不会只在一所学校学习,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某个学习中心学习。例如:他们可以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在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数学。在这些学习中心获得的课程证书将会取代文凭,成为个人求职路上的敲门砖。

2.倡导“走进真实情境”

来自美国Learning Edge Ventures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唐,伯顿先生在演讲中指出,他眼中的未来学校类似于打造初创企业的企业孵化器。学生们可以不必被禁锢在一间四五十平米的教室里,而是可以随意地选择学习地点。比如:学生可以走进现实生活,到实体店做市场调研,通过与商店里的店员和客户进行交谈,了解人们对于某件产品或者当下生活的一些真实看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可以借鉴其他人的有意思的理念和点子,应用到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中,实现真实的学习。

美国的Minerva Schools(密涅瓦大学)已经开始在课程中嵌入了“走入真实情境”的未来教育理念。据该校中国区经理伊恩,布朗介绍,这所大学没有固定校區,不存在主流学生群体,学生们的四年大学生活不是被锁在“一切看起来很美”的固定的校园中,而是穿梭子包括美国的旧金山、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德国的柏林、韩国的首尔、印度的海得拉巴、英国的伦敦和中国台北等不同城市间,通过体会和感受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魅力,来进行深度学习。

3.实现“小规模”回归

当谈到未来学校的规模时,朱永新教授指出,相较现在这种大规模的、工厂式的学校,未来学校的规模会缩小,有可能回归过去的私墊或家教形式。个性化、定制化教学将是未来学校的主旋律,而只有“小规模”才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的严文蕃教授向我们介绍的“Altschool”,就是这样一所典型的小规模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个性化教学,学生数量被严格控制,这所学校里学生不超过200人。这种规模使得人与人、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得到更高的关注,让学校氛围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融洽。

二、学习将发生哪些改变?

1.学习内容趋向定制化、个性化

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在未来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会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朱永新教授指出,未来国家课程将变得越来越基础,拔尖创新人才会有一套独立的培养体系:普通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把时间用在自己真正想学的内容上,实现个性化学习:开学时间、到校时间都不再有明确规定,学生们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安排学习内容: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学生个人购买教育资源的比例会大幅提升,由此形成教育资源政府埋单和消费者付费共存的状态。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北京中学已经开始推行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自修、研修、导修、讲修”,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全自学、半自学或者是全听讲的上课模式。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介绍说,如果你在早上上学时间来到北京中学,就可以看到不少学生背着书包进入学校后,并没有进教室,而是直接走进图书馆、自修室。

2.网络学习日益成为常态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现代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已经成为常态,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因此,建设未来学校,应该是政府与教育机构携手,将更多优质资源、优秀学习软件及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向所有学龄儿童进行推Fo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孩子都应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据朱永新教授介绍,美国的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斯坦福网络高中)已经将网络学习变成现实。这所学校由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栋楼里的几间房子组成,600名学生,每星期两天通过网络上课,其他时间完全是自主学习。但是这所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美国排名第二。

3.游戏更多地嵌入学习过程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玩中学或者边玩边学一直是学生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在未来,学习从为別人学、为考试学转变为为自己学,学生们必定会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因此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的游戏,必定会嵌入教育之中。据与会专家介绍,现在在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学校开始尝试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中使用游戏作为课程学习的载体。中国也有不少教育软件公司研发了基础教育游戏软件。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收获了游戏中“打怪升级”的成就感。

4.在最适宜的身心状态中学习

新加坡励知学院院长甘波博士为与会嘉宾们带来了“福流”(flow)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这一概念,具体指的是一种全神贯注、知行合一的状态。甘波博士指出,“福流”的获得与大脑和心脏的磁场频率有关。当心脏和大脑的磁场能够调整到一个“共振”的状态时,人就会进入到“福流”状态,此时大脑接收来自外部信号的能力提升,专注力和学习力增强,学习效率会非常高:在“福流”状态下参加考试,会达到一种零压力的状态,考试成绩也会因此提高。在“福流”状态下,人的包容度开始提升,性格变得更温和,同理心增强:当这一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人还会进一步进入充满感恩和爱心的状态。在未来,人们也可以期待通过某些生物辅助技术进入“福流”状态,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将发生哪些改变?

1.教学内容聚焦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最怕摇摆不走,过分强调素质或过分强调分数都是不可取的。未来学校应当将培养学生的重点落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即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境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进行辨別和分析的能力。在谈起未来学校的教学时,严文蕃教授提出这样的建议。

2.课程设置从独立走向整合

美国STEM教育是当前最被推崇的教育方式之一,而且这一教育方式还在不断地进化。从“STEM”到“STEAM”再到“STREAM”,这带给我们一个信号,就是将来的课程不是独立的,更多是趋向于多能力培养的整合。我们从温州翔字中学窥见了未来学校整合课程应该有的模樣。比如:温州翔字中学在校园里建起了博物馆,并依托博物馆开设了很多课程。在该校校长卢志文看来,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真实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而共鸣发生最多的地方是博物馆。目前该校建成并已相继开放的博物馆有“昆虫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王羲之书法教育馆”“中华灯谜馆”“科学体验馆”,此外还有“生命科学馆”“未来学校实验室”等重头博物馆还在建设中。每一个博物馆都给了学生一个学习整合课程的机会。以贝壳馆中展示的“鹦鹉螺”为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从贝壳内部构造中学到黄金比例和工程学价值,从贝壳的诞生年代了解物种起源,而且还可以从对“鹦鹉螺”之美的描述练习诗词歌赋……

3.教师角色呈现结构性转变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许新海在会议总结中谈到:未来,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创造者,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而进行的自主性学习,而这些变化会触发教师这一角色的诸多改变。首先,教师的主要职责已经不再是传递信息,而转变为对信息的加工和链接。他们帮助学生把网上搜集来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并据此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其次,教师的角色也从课堂上单方向输出的教授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伙伴。最后,个性化学习会引导教师对课堂结构进行重构。从布鲁姆的深度学习理论来讲,现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记忆、理解的内容将会逐渐成比例缩小: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内容将会不断增大,成为教师上课时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

(编辑 孙金鑫)

猜你喜欢

状态个性化课程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智珠二则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同桌宝贝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自行车的发明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