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物通讯报道传记性的重要性及N攻略

2017-04-19蔡双喜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关键词:报道

蔡双喜

摘 要:人物通讯历来是新闻报刊所重视的文体。这种属于记叙文范围,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深受读者喜爱。人物通讯报道的传记性,就是要遵循真实化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面貌等,使人物通讯更具感染力和新闻性。传记性在人物通讯中十分重要,若是缺乏人物的传记性,人物通讯也就缺乏生命力。人物通讯的传记性与新闻性应该互相渗透。

关键词:人物通讯 报道 攻略

人物通讯历来是新闻报刊所重视的文体。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思想、言行、事迹和生活经历,展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况等,从而起到教育他人、启迪人生或警示社会的目的。②这种属于记叙文范围,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但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经常写,一些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通讯作为洗练文笔的机会。

一、传记性使人物通讯更具感染力

传记性就是要遵循真实化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面貌等。人物通讯报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人物报道的“传记性”。

在新闻实践中,某些记者十分重视人物通讯报道的新闻性,却忽略新闻人物报道中把握传记性可以使人物通讯更具感染力和新闻性,整个通讯看起来就是一篇人物传记。实际上,传记性在人物通讯中十分重要,若是缺乏人物的传记性,人物通讯也就缺乏生命力。结合多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人物通讯的传记性与新闻性应该互相渗透。

在人物通讯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困于新闻事实和人物言论,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却显得干瘪生硬,导致人物不是由于过分的虚饰而使其失去清晰度和可信度,便是由于过分的平庸而缺乏鲜活力与感染力!以至于读者怀疑她/他是谁?她/他的话代表谁?为什么要采访她/他?这就需要我们在报道中注重人物的传记性,要更加真实、形象地刻画人物。人物的传记性在人物通讯中相当重要,如果缺乏人物的传记性,人物通讯就不具可读性, 也就缺乏生命力。

“报纸,即民史也。”谭嗣同曾有关于新闻报刊的见解。③如今,人们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人物通讯就是一個人的一页历史,一段新闻历史,一部凸显出人物个性的有时效性、新闻性、历史性的传记文章。传记性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首先,传记性可以凸显出人物个性。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特质的体现,个性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观点等方面。人物的内在精神正是通过其个性化的言行展现出来的,而这也很好地和新闻性融合起来,使人物鲜活起来,使人物的形象更立体、更丰满,新闻性更有力度地凸显出来。抓住了人物的传记性就抓住了人物的个性化言行,就会使人物更具感染力与新闻性,而抓不住人物的传记性就会千人一声,万人一调。因此,人物通讯的传记性是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的关键所在。

其次,人物的新闻性也会就随人物的传记性而凸显。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其丰富性、微妙性和多样性;英雄人物是人,反面人物也是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报道他们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准确,不刻意拔高人物,也不随意贬低人物,要将他们写成痛痒丰盈、悲喜丰富的有人味的人,凸显出人物的传记性,展现人物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生活状况等,这样更能使人物的教育意义,人物的新闻性凸显出来;我们有些人物通讯存在片面化倾向,先进人物被“神化”,反面人物被“魔鬼化”,没有“人味儿”的人物也就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性与可读性,更不用说教育性和新闻性了,失去了传记性,读者也会对这种模式文章、官样文章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多维的透视人物传记性的写作方法,可以使人物血肉丰满,悲喜丰富,同时它也是解决纪实人物真实、客观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使人物具有真实性、可读性、新闻性的方法。

二、怎样写才能凸显人物的传记性

人物的传记性要求我们所写的人物,除了对其生平、经历及历史功过加以考订辨别之外,还要对他们的“为人”加以推详、揣摩。不要只把笔下的人物作为文章中的人、新闻通讯中的主角,也要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从人的自身来看。还原笔下的人物“人的本性”,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由新闻通讯中的笔下人物还原为真实生活中的人,由真实的人带动衬托新闻通讯的新闻性,使人物和新闻都鲜活起来,富于感染力,这才符合人物的传记性。那么,怎样写才能

凸显人物的传记性?

第一,要多侧面地描写人物。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笔下的人物才会既鲜活又真实;要从人的视角去看待先进模范人物,也从人的视角去看待普通人或反面人物,只有从多侧面展示人物的个性和人生曲线,才能使人物真实可信,使人物通讯具有传记性与新闻性;然而,在人物通讯写作中,我们有时会忽视那些看似小事,却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事实,也就是忽视了人物传记性的由点及面的塑造,从而也影响了新闻性的效应。

第二,要饱含激情去采访写作。采访写作一定要源于生活,自己的位置不能高于生活,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这是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一生执着信守的新闻人的信条。采访写作中应饱含热情,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劳动者的热爱,使他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④

比如,穆青在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的过程中,多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穆青的人物通讯是留给后来新闻人通读和研究的宝贵文献财富,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找到那个时代的影子,《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这些具有传记性与新闻性的人物通讯,突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特色,唱响了时代主旋律,起到了弘扬时代精神,激发群众建设热情的作用,堪称不朽之作。这正是人物通讯中传记性与新闻性的深刻体现。

第三,要注重细节,写出活生生的人。把握好大和小的辩证关系,对人物通讯的新闻写作具有重要意义;细节是作品中细腻描写人及与人相关的事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新闻通讯写作,尤其是人物通讯写作,更需要细节描绘,需要个性化、典型化的表现手法。这里的细节不同于文学的虚构,而是从生活的真实中加以形象的概括,是人物通讯中传记性与新闻性的需要;细节描写是感染力与可读性的源泉,如果只用三言两语概述人物,而没有精彩的具体的细节描写,那么作品就缺乏真实性、具体性和艺术魅力,人物的传记性、新闻性也就无从谈起。现代新闻学认为用事实说话一定不能忽视细节,细节最感人,细节最传神。人物通讯写作缺少了细节必然了无生气,缺乏感染力。

现代新闻通讯应更加自觉地运用多种多样的细节描绘手法来叙事写人,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⑤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指出:“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但新闻作品的细节描绘一定要完全真实且所选择的应是有助于揭示人物个性、刻画典型形象、深化作品主题的细节。而细节也正是打造人物通讯传记性与新闻性的必需。如穆青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产后第五天的深夜抢救蒋大娘的外孙一节已经十分感人了,然而通讯不以此为满足,还在蒋大娘母女夸李医生之后接上一个细节——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了她家的门前。雪花飘盖新旧脚印的细节,把李月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出来,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结束语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将文学称为“人学”。人物通讯作为撰写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描写人物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写出活生生的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人物,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具有教育性与启迪性。因此,在人物通讯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人物的传记性,并注意使人物的传记性与新闻性互相渗透。

注释:

①1976年9月出生,女,主任记者

②参见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③参见《谭嗣同全集》(下册)

④参见人民网(www.people.com.cn)文章《勿忘人民作记者》

⑤参见郭慧,《挖掘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时代文学》(下半月刊)201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报道
新媒体语境下里约奥运会的报道及媒介价值取向
记者工作室的创新实践
报纸访谈类报道中记者如何提问经验谈
如何写出有生命力的报道
不动产统一登记报道“三大战役”手记
从“儿童走失事件”报道看地方晚报突发事件中的报网互动
透过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访报道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反腐报道娱乐化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