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写出有生命力的报道

2016-12-07李建华

新闻前哨 2016年11期
关键词:报道生命力

李建华

[摘要]记者应从浅表化的社会生活中走出来,进入到现实社会内在的、深层的、关键性的场域之中,了解社会的真实,观察社会的变动获得接地气的选题,从而写出有生命的报道。

[关键词]生命力 报道 至高标准

好报道的至高标准,莫过于报道有生命力,真切鲜活,生气勃勃,具有持久、强劲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社会进步。怎样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报道?

一、社会深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

深入社会深层,就是记者要从浅表化的社会生活中走出来,进入到现实社会内在的、深层的、关键性的场域之中,了解社会的真实,观察社会的变动,获得接地气的选题,从而写出有生命的报道。深层蕴藏新闻富矿,是高品质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

1.接地气更能激发报道热情和灵感。

现在不少记者越来越依赖于从网络上了解社会,用文件、通稿、通讯员报料等二手材料做新闻。即使出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多浮在面上。

当记者从熟悉的环境中来到比较陌生的社会前沿地带、底层地带,新鲜的、火热的生活气息将触发新闻报道的激情和灵气,就会写出热气腾腾的新闻报道来,反映社会各界的生动实践、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以及民众的生活诉求。

长江日报记者在深入社区中,获知武汉市一社区医生胡莹君,行医53年,始终保持着在当赤脚医生时形成的好医风,经常主动巡诊,被大家亲切地称此为“马路巡诊”。记者跟随胡莹君“马路巡诊”,进行深度采访。2015年4月,刊发《社区医生胡莹君坚守赤脚医生本色/“马路巡诊”不让小病成为大麻烦(主)》等报道,连续报道了胡莹君医生的感人事迹。见报后,《人民日报》刊发了胡莹君相关报道,并配发评论,肯定胡莹君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下,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深入一线更能抓到独家报道。

不管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优质内容才是王道。优质的、有深度的独家新闻能够形成媒体鲜明特色,产生不同凡响的吸引力、影响力,也是记者成就一番事业的硬通货。

当前,媒体报道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一个城市的几家报纸,内容几乎是一样的。报道同质化的原因不外乎信源的雷同。如果一个记者肯付出精力,沉下身去到社会一线、生活现场,就会抓到不一样的线索,产生不一样的新闻。

长江日报有位跑房地产的记者,每到周末,按照片区一一踩盘,走遍了武汉在售的100多个新楼盘,积累的大量小区素材。2015年起,他把关注重点放在了建成10年左右的小区,觉得这类小区在运营几年后,一些问题开始逐渐暴露,会有很多新闻可写。于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周至少走两个小区,一年下来又走了近100个小区,建立了“小区大数据”。

在走访过程中,经常有独家发现、独家报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区新闻”,受到业界好评。比如,《78户人家阳光被33层高楼挡住/6年讨要采光权获赔百万元 》及配稿《系我市采光权获胜第一案/维权难在法律依据(2015年5月6日)、《难讨11万元公共收益/小区业委会运行4月夭折》(2015年6月3日)、《政策出台一年多来武汉首例/居民自筹50多万元 为旧楼加装电梯》(2015年7月18日)等。业内评价,该记者跑小区(社区),关注的是这一社会基层的公共治理问题,着眼于发现实际问题,促动良性治理,提高小区生活品质。这样就超越了一般性的小区(社区)报道:好人好事、奇闻逸事、居委会乃至开发商的相关活动。他的“小区新闻”有特色、有态度、有深度,也是有温度的。

3.深入社会深层报道更有生命力。

新闻的生命在于鲜活、真切。浮在面上、浅尝辄止,不关痛痒,难免与现实有距离,难免与群众有隔阂。写出的报道虽然不算虚假,但缺乏打动人的力量,不能直击人心,没有多少人愿意看。严格地讲,这样的报道属于新闻泡沫,大可不必见报。

进入社会“岩石层”,情形就大不一样。记者的耳闻目睹,真切感触,不仅能抓到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社会面貌、民众关切的新闻题材,还能在报道中写出生动细节、动感现场,讲出一个个动人故事。这样的报道才具有饱满的生命力,特别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2015年6月5日傍晚,翻沉的“东方之星”被整体打捞出水。一抹夕阳下,救援人员肃穆默哀,记者用相机和手机将此画面定格。这张图片在长江日报官微的点击超过6500万人次,被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大通讯社采用,30余家国内外报纸用作头版主图。一张图胜千言,从中可读出敬畏生命尊严、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价值。6月10日刊发的通讯《沉船扶正、入舱搜寻、入殓善后,避免二次伤害遗体/一切为了遇难者的尊严(主)》,报道不仅思想性好,细节更是感人至深,所有的情节,都不是概念化的,是发生在救援一线的真实细节。在救援现场,记者因看到每个环节、许多细节都在最大限度保护逝者尊严而深深感动,形诸于文字也深深感动了读者。

二、怎样才能深入社会深层

1.跑起来——回归新闻职业优良传统。

“新闻是跑出来的”、“记者永远在路上”,资深的新闻人往往有着这样的经验之谈。我们也常常说“跑新闻”,“跑新闻”的跑字,充分说明新闻职业素来强调记者多到一线跑动,才能采写到鲜活生动的新闻。跑功可以说是记者的基本功。

过去,城市报纸的记者靠着自行车甚至徒步,跑得不亦乐乎,现在采访条件越来越好,跑得反而少了,这是不正常现象。记者必须到新闻现场中去,材料不是现场,通稿不是现场,通讯员报料不是现场,会议是会议的现场而不是会议内容的现场。

眼下的形势也在逼着记者做好跑功。在各种信息渠道极为畅通的新形势下,利用各种二手材料写新闻,不一定得是记者,别的人也可以做,大数据采集做得到,甚至新闻机器人都可以写。照此下去,根本用不着那么多记者,一些记者可能将被市场淘汰,记者存在的价值会打上大问号。下功夫跑新闻才能证明记者存在的价值,通过贴身进入现实生活,倾注人文关怀,写出有温度、有动感、读者最愿意看的的作品,这是任何先进写作和传播技术无法取代的。

2.沉下去——置身最能了解社会现实的中心现场。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是各项工作的导向,新闻报道工作更是如此。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凡是最能发现人民群众创造经验的地方,最能了解人民群众实际情况的地方,就是记者应该常去的地方,有事没事多跑跑,掌握情况,建立人脉,积累素材。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街头、社区、乡村、企业、市场、工地等最能接触群众、接触现实的地方,记者应沉下身去,置身其中,体察感受群众生动实践,倾听急切心声,捕捉典型问题,发掘先进人物。

楚天都市报今年3月27日报道《工地用饭票抵工资/农民工称吃饭选择权被剥夺》;长江日报3月17日报道《武汉居住证新政施行半月/外地籍大学生学驾照被“卡”》、3月25日报道《村干部吃饭打白条近6万元/七旬老人讨要十余年无果》,这些报道都反映了群众急切需要解决的典型问题。报道推出后,社会反响较大,网上转发较多,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干预,解决了有关问题。

3.多用心——带上事先储备的思想资源。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也皆新闻。深入社会的岩石层中,不仅身到更要心到,用心去观察、发掘。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去了等于没去;如果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收获也不会大。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曾经向人民日报驻站记者传授出精品的秘诀:“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这个秘诀不仅适用中央媒体的记者,也适用于地方媒体的记者。我们先要吃透中央、省、市重要精神,把准社会主流价值和时代强音,以此作为报道的指南针和思想资源库;然后深入鲜活生动的社会一线、新闻现场,借助所见所闻触发社会热情和新闻灵感,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

这就是说,我们要带着政治家、社会观察家的专业眼光去审视所见所闻,看出门道来,见高度、显深度。

比如,以往,对科技园区的报道,多在于园区建设、企业投产、领导视察等方面,比较平面化。长江日报2015年12月15日见报的《本报记者夜访武汉未来科技城/不夜城见证光谷全球同步创新》却面貌一新,记者深入到科技园区里,通过记者的纵深观察打开了一扇窗,让读者看到新型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完全不同的运作状态,不仅仅在技术手段上,也在工作时间上的大不一样。但夜以继日又非传统意义上的加班加点,而是为了与全球协作创新。

这一独到、新鲜的发现意义重大,报道刊发前不久召开了五中全会,强调创新发展理念,这一报道正好生动具象表现了这一核心精神。该报道社会反响好,获得了省市新闻奖一等奖。可见,带着新的眼光深入一线,去发现新鲜的事实,并发掘其背后的深刻意义,以新视角微观切入,表达宏大主题,就会生产出独特的、有分量的深度报道。

猜你喜欢

报道生命力
为何野火烧不尽?植物顽强生命力的背后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