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拉近与采访对象距离

2017-04-19包小梅

记者摇篮 2016年12期
关键词:情感交流新闻采访

包小梅

【摘 要】人们常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可见,采访是新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最终作品的成功与否。然而顺利成功地完成一次采访,并非轻松简单的一件事,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目的的时候,用心思考、多加揣摩,运用正确的技巧,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从而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或者访谈,为新闻报道添彩,并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新闻采访 获取信息 采访环境 情感交流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观察、访问和调查,迅速采集信息、报道事实的特殊活动。实际上,这对我们新闻采访者来说,也是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获取信息,并把这种信息为我所用、形成新闻报道的过程,更是彼此思想情感沟通交流的过程。采访的效果如何,将受到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融洽程度的影响。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下足功夫,掌握灵活的沟通技巧、精心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对新闻报道而言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中要有策划、有充分准备,要会掌控现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是有目的的舆论传播手段,因而必须避免采访的盲目性。对于记者来说,每一次的采访,出发前的“临急抱佛脚”和“平时多烧香”的积累都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把采访推向最佳境地。除了平日里要有相关政策、理论等知识的储备外,出发前要对采访内容心中有数。到了采访现场,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造访问条件,善于运用良好的辅助环境,让采访对象在适应的环境之下接受你的访问,提高效率。要搞好采访,有时候功夫要下在采访之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在本溪有一个72岁的义工赵姨,她义务照顾一个95岁老地下工作者张奶奶20年。报道这个事迹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出发前对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她们之间的故事有所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访谈。比如,赵姨每次去张奶奶家前,都会按照张奶奶的口味买很多菜,那么我们去菜市场时该问些什么问题?二人间虽不是母女却建立了胜似母女的亲情,进门后又该怎样和张奶奶对话?为了让行动不便的张奶奶能走路,赵姨以身试药差点中毒,我们要怎么样才能通过二人的对话把这感人画面表达出来,并合理地运用到新闻稿件中等等,都要事先有所设计、有所思考。正是因为采访前我们都有针对性地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根据现场实际做了随机应变处理,结果不仅采访高效、顺利完成,而且播出效果也非常好。

那么怎么样创造出良好的访问条件呢?就是商定好较适宜的访问时机,设计出较为得体的礼仪风度,运用较文明的言谈举止,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掌握较灵活的采访手段,以避免东开一枪西打一炮而漫无目的地碰运气。也许有人会说,新闻讲究的就是时效性,一旦错过了就永远地错过了,因此一定要抓住现场稍縱即逝的提问机会,尽可能地在提问中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当然,有时候的确如此,但是对有些新闻来说,一味地抢速度、做采访却未必合时宜。很难想象,当一群矿工在事故现场被解救出来的那一刻,记者轮番的发问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更何况缺少人文关怀的采访形成的新闻作品也一定不会是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又【摘 要】人们常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可见,采访是新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最终作品的成功与否。然而顺利成功地完成一次采访,并非轻松简单的一件事,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目的的时候,用心思考、多加揣摩,运用正确的技巧,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从而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或者访谈,为新闻报道添彩,并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新闻采访 获取信息 采访环境 情感交流 是得体的礼仪风度呢?当然是那些与新闻事件背景相搭相称的谈吐举止和装扮仪容。与新闻事件相得益彰的礼仪风度未必会锦上添花,但肯定是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否则只会招来批评声一片。

二、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有不同的采访技巧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一个阶层、一个环境之内,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接触环境、所触视野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对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决定着他的说话方式和说话内容。对于我们采访者来讲,需要注意的就是,无论采访对象是谁,领导官员也好,平头百姓也罢,我们都应秉持一种平视态度。对领导,我们不卑不亢,对民工、残障等弱势群体或者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我们也不要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面对不同的群体和采访对象,我们要摆出同一张面孔、用同一种声音,而是在准备采访问题和采访语言时,必须有所不同。具体操作中,要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身份和受教育程度,用最贴近他的方式交流,包括方言土语使用、话题的深浅设置等等,都要因人而异。比如,在同一个田间地头的采访,面对专业知识丰富的农业专家和操着方言土语的老乡,我们所提的问题、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有所区别。

三、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我们都知道,新闻采访成功与否、效果如何涉及很多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融洽程度却是影响采访效果的关键。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采访者是采访的核心,怎样让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能够快速地消除陌生感和不安,就需要采访时我们与受访者保持良好的情感互动,营造轻松、舒适的沟通氛围,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去作一个《“爱心邮路”上的母子情缘》的采访,我们要报道的是:一名北台邮政局投递员在投递信件的过程中和一个帮扶对象间发生的亲情故事。到帮扶对象杨光阿姨家采访也是我们完成这个新闻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来到杨光阿姨家门口、进门之前,这个投递员就悄声地告诉我说:“咱套上鞋套吧,另外,要是杨阿姨说啥不中听的话,你们别在意,多多担待。”其实杨光阿姨家是个老旧的住宅,门窗都是老式木制结构,而且家里也没有装修,我猜想:这个杨光阿姨一定是个很“特性”的人,可是要想完成这个采访,少了杨阿姨的配合是不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得到杨阿姨的认可和接受。于是我就立刻调整好状态,并不急于采访,而是非常亲和、热情地和杨阿姨打招呼、唠家常,拉近距离。果不其然,多年的卧床独居生活,杨光阿姨性格古怪,接近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但是一番铺垫和沟通下来,让我们彼此走进对方心里,接下来的采访也就顺利多了……

无论什么采访,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而且这个打交道的对象,往往都是初次接触。彼此可能有陌生感,有的采访对象甚至对记者有排斥感,那么记者就需要在看似平淡的闲谈中巧妙地营造出宽松的采访气氛,使记者能与采访对象接近,从而能够顺利获取所需信息,完成采访。也就是说,在采访中,我们不仅要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还要营造一种让被采访者比较容易接受的环境氛围。很多时候,被采访者和我们闲聊的时候都能轻松自如,可是一旦摄像机架在面前,就不知所措、不知所云了。遇到这样的情况,记者就要运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比如说,先把摄像机架在那,暂不提问,而是闲聊一些与采访无关而他有话可说的内容,待他完全放松、注意力分散之后,再悄悄打开摄像机进行提问。

四、精心选择采访环境

我们的采访对象常常有“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对于那些愿意配合我们的“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尤其是那些性格外向、又很健谈的受访者,沟通起来可能会很容易。然而对于那些非理想又合作型的采访对象来说,可能他们乐于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是由于表达能力、性格、心理素质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局限,采访时往往不能正确表达事实。对于这类采访对象,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亲和力和耐心,用适当的赞美给他们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或者用情感吸引等方式,设法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为使采访对象情绪稳定,记者需要选择恰当的访问场所,同时,在语言和语气上尽量向他们靠近。比如,采访农民,要尽量选择田间地头;采访学生,最好选择操场、宿舍……

采访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一些“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愿意接受和配合我们的采访,不愿意向记者提供材料。这时候的采访对记者来说也是个考验,必须调动思维,善用心理“控制”手段,探寻他们不合作、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因人施策,以接近采访对象,打开采访局面。

五、要与采访对象有心灵的碰撞

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对于新闻采访来讲,只有采访的主客体之间在某一思想、某一问题、某一情感上形成共识,让受访者不再把记者当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互动,才能顺利完成对人物的采访。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在于提问,记者需要有意识地带着感情与采访对象交流,使对方逐渐产生同感与共鸣。今年教师节前后,我们去采访了一个市级优秀教师仲雪。她事迹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她怀孕7个月的时候,肾结石复发,被同事从讲台上送到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告诉她:要想保住孩子,只能在体内插入导尿管,可她为了班级,每天戴着导尿管和尿袋上班。我想,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讲,那段时间的痛苦抉择和艰难经历,可能是一生永远难忘的,也是最容易触动女性情感、引起共鸣的地方。于是我就有意識地带着感情和她交流,用提问引着她一起回忆那段时光、思考细节,从而在观众面年传递出更多信息和感人画面,让人看到了“有爱、有责任”的美丽教师形象。记得,当时仲雪也是眼含热泪完成了这段采访,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情感交流新闻采访
网络环境下电视台记者的角色定位及新闻采访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优化教学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谈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