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

2017-04-18邓天江

法制与社会 2017年9期
关键词:服刑人员问题

摘 要 本篇文章从服刑人员心理矫正的概念着手,分析了我国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的一些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完善我国的犯罪心理矫治工作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服刑人员 心理矫正 问题

作者简介:邓天江,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391

一、服刑人员心理矫正概念

关于服刑人员心理矫正的内涵,理论界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国外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等都是采用的广义上的犯罪心理矫正。

狭义上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正是以严格的临床治疗概念为依据,采用心理矫正技术和措施对服刑人员进行矫正。它的矫正不仅仅包括心理层面的矫正,还包括行为方面的矫正。而心理矫正包括两层含义,即对服刑人员的不良行为习惯运用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和对服刑人员的一些心理障碍甚至变态心理进行治疗。广义上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监狱学的,通过研究监狱在管理、教育和劳动以及卫生等方面的活动对服刑人员能否起到积极的改善和影响作用,以达到对服刑人员心理治疗的目的。广义上的心理矫正不仅仅包括对服刑人员进行行为上的矫正,而且包括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即学业或者职业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它不仅仅从医学方面关注服刑人员的心理,而且注重从社会的角度对服刑人员进行矫正。这样的矫正内容能够帮助服刑人员尽快的转变思想,尽快的回归社会。

狭义上和广义上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实施狭义上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实施的主体就只能限制在少数的临床心理医生,则将大量的监狱干警们排除了在外;实施广义上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又不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因此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监狱工作经验来看,我国应当采用准广义上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正最为事宜。我国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实施主体是监狱机关,采用心理学方面的原理,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服刑人员克服心理障碍以及在服刑期间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问题,进而帮助服刑人员提高心理素质,顺利回归社会。

二、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对于服刑人员心理矫正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仍然免不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实践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或者业务素质的限制、操作不当等,我国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正仅仅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起到了指导作用,与预期的效果相距甚远。

(一)将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等同于品德教育

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中因为存在着思想偏差,认为就是单纯的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我国的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我国未能结合本国的实践情况,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技术和方法。目前我国需要解决以下几点問题来弥补国内的空白,例如,确定服刑人员心理矫正的目标,明确服刑人员心理矫正与预防犯罪之间的关系,分析与梳理不同类型的犯罪人的特点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在国内属于空白,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精力去研究。将监狱系统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为我国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监狱改造方法奠定基础。另外,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先进的心理治疗方法,例如精神分裂分析法,不能完全的参照西方的经验,要结合我国服刑人员的特点,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案。

(二)从事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的主体为短期培训的干警

心理学属于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理论性非常的强,如果不是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际知觉能力的人,仅仅经过短期的培训是无法胜任这份工作的。我国从全国各地选拔了一个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心理咨询干警参与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工作,实际上是有所不妥的。在国外,从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到心理矫正技术的掌握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经考核合格才能持证上岗。如美国要求专业人员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显然,国内监狱现有的心理矫治人员,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技能训练方面都相去甚远,客观上也难以完成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

(三)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适用对象不充分性

在一项专门的调查中,92名轻微刑事服刑人员中,共有78人认为看守所现在需要心理医生,占总调查人数的84.8%;7人认为不需要,7人认为无所谓,各占总调查人数的7.6%。因此,轻微刑事服刑人员缺失需要科学的心理指导,这就要求在看守所普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轻微刑事服刑人员实施心理矫正。

三、完善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措施

(一)研究服刑人员,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

本着尊重和倾诉的原则,研究服刑人员,同服刑人员建立和谐的自尊关系。了解服刑人员,从细微小事着手,认真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动,进而掌握服刑人员发生人格障碍的原因。通过近距离的咨询活动,能够帮助服刑人员环节内心的精神压力和苦恼,进而走出他的心理困境。

1.收集信息:

研究服刑人员的前提是收集服刑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他的生活史和成长史以及发生人格障碍的一些表现。并且通过心理专项测试和警官谈话深入挖掘服刑人员的心理障碍,这样就能够实现对服刑人员的全面了解。

2.心理调节:

在认识了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之下,在服刑人员中宣传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并结合着监狱的政治教育和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等内容,使服刑人员认识到在人际关系和监狱改造中以及服刑期和前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服刑人员尽快的走出心理的困境。

3.做好预防:

在收集了服刑人员的资料和认识服刑人员的前提下,为服刑人员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人为的预防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发生的时间。在预防的基础之上,对一些心理障碍严重的服刑人员进行跟踪矫治,从而使得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更加完备。

(二)研究服刑人员,形成配套的治疗体系

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的表现主要有恐惧和敌对、自卑、焦虑以及偏执等等,但是这些心理障碍并不是完全无缘无故自发的,大多是由外在的具体问题诱发产生的。外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诱发了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因子,但是由于他本身不能正确认识这个事件产生了内化,即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这就是典型的abc理论,a是客观存在的刺激因子,b是服刑人员内心的非理性化的认识系统,a对b的这种不正确的解释产生了错误的c判断,c就会表现为焦躁、偏执等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经过研究表明,如果想要治疗服刑人员,控制其中的b因素是关键,即将服刑人员一些根深蒂固的模式和思想彻底改掉或者是纠正,在发生客观c这种事件时,服刑人员就会改变原先的那种看待事情的看法,从而避免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产生。研究服刑人员,然后运用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分析服刑人员产生人格障碍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为服刑人员制定矫治方案,通过纠正服刑人员的非理性的认知系统,进而改变服刑人员看待事情的方法和态度,那么服刑人员的那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就会得到抑制了。

形成配套的矫治方案,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考虑到当前我国的心理矫治专业方面的医师资源不够,可以根据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的表现,为服刑人员安排心理健康的服刑人员帮教,在直接管理他的警官的示好之下,让其感受到监狱对于服刑人员的关心;二是根据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和行为表现,为服刑人员定制专项的劳动、学习或者生活环境,让其能够体验到生活的希望;三是通过研究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表现和心理健康程度,为服刑人员制定专门的心理帮助内容;四是最后一步,经过前面的铺垫治疗,如果服刑人员的心理障碍依然没有得到缓解,会同精神病医师和心理医师,跟踪治疗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

(三)研究服刑人员,建立科学的教改系统

建立科学的教改系统是指将教育改造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从而达到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并行的功能,进而使得服刑人员改变原有的犯罪心理和恶习,形成新的守法心理和行为习惯,一旦回归社会时,便能够顺利的适应新生活,努力改造自己和塑造自己。

1.建立人格障碍早期干预机制:

尽快的发现服刑人员的人格心理障碍,尽快的实施治疗,才能有更大的胜算使服刑人员改造成功。例如可以采取下面几方面措施:一是在服刑人员开始入监之时,就应该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向其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二是经过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和他本身的实际情况越接近时,他的适应能力就会越强。如果服刑人员能够自觉的接受教育改造,那么他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消除自己的心理人格障碍;三是发挥好监狱的文化熏陶作用,利用好监狱的电视和广播等宣传工具的作用,经常为服刑人员播放一些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四是帮助服刑人员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自助和他助的方法,一旦服刑人员认识到自己产生不良的情绪时就能够自我调节这种状态,从而消除心理障碍。

2.构建积极向上的监狱文化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良好健康的环境有助于培育人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和融洽的人际氛围,构建积极线上的监狱文化环境,对于陶冶服刑人员的情操和环节不良的情绪有着重要的意义。服刑人员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人格障碍中的那些消极、抵触等负面情绪也会得到暂时的压制。另外可以行为一对一的服刑人员帮扶小组,一个警官负责一个有五人组成的小组,通过组建知识竞赛、演讲会或者文艺表演等活动,帮助服刑人员学习知识的同时纠正他们的思维方式,相信丰富的精神生活,能够激励着服刑人员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3.建立服刑人员再社会化干预机制:

再社会化的含义就是指将服刑人员与社会环境不相协调的那些原先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改变,帮助服刑人员行为能够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服刑人员与教育长期的互动,通过接受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帮助服刑人员学习社会期待的行为规范,并且内化成一种自身的行为。传统的监狱改造仅仅是接受教育,强迫性的给服刑人员灌输思想,服刑人员往往并没有行为一种内化行为,他们会很排斥。

建立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干预机制,就是为了让服刑人员通过接受教育和潜移默化,激发服刑人员接受心理矫治的欲念和对警官的一种信赖,进而排除服刑人员的焦虑和敌对心理。在灌输教育的过程中切忌教条化的说教,要有针对性的对服刑人员进行人格障碍诊治,培养服刑人员社会功德,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

四、结语

监狱改造文明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重视监狱的人文化管理和教育,在認识和研究服刑人员的基础之上,行为配套的服刑人员改造体系。当前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重点就是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只有纠正了服刑人员的心理障碍,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从而让他们成为身体健康和人格健全的良好公民。

参考文献:

[1]邓协平.服刑人员矫正个案管理应用与探索.中国司法.2016(8).

[2]张丽.服刑人员社会适应性心理辅导之展望.法制与社会.2016(32).

[3]张鹏飞.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比较研究.中国司法.2016(1).

[4]路陈瑶、陈燕镧.对未成年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对策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6(24).

猜你喜欢

服刑人员问题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大选登记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三释课堂”为新入监服刑人员上好“第一课”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普安县关工委法制帮教团到海子监狱开展帮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