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2017-04-18杨荻梁婷婷
杨荻+梁婷婷
摘要:黄褐斑的中医致病因素分为肝郁、脾虚、肾虚、血本身寒热导致的血瘀,故活血化瘀贯穿黄褐斑中医治疗过程的始终。西医方面阐述黄褐斑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等因素,目前尚无明确的致病原因。黄褐斑影响美观并且治疗周期较长,在经济条件欠佳的过去大多黄褐斑患者对此病不予以重视,大多患者也未接受治疗。如今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提升,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黄褐斑患者就诊,因患者数量增多,也为中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黄褐斑;病因;治疗方法
黄褐斑是后天面部出现浅棕或深棕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可导致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怀孕、内分泌失调或使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也可引发本病,妇女为此病的高发人群,罹患人数中男性比例仅约10%,种族上黄、棕、黑深色皮肤人种发病率更高[1]。
黄褐斑属于中医“面尘”、“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中医对其的记载最早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当时已经认识到血瘀和黄褐斑的关系。后世中医鉴于前人记载及自身临床经验将黄褐斑的发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肾不足,虛火上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久病气虚,行血无力;以上各项因素最终均导致面部气血失和,瘀血停于颜面引发本病。
由于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黄褐斑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引起血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寒热虚实之分。从临床角度看,黄褐斑的血瘀证主要有虚实两型[2],故在治疗时活血化瘀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虚实调节活血化瘀在治疗过程中的主次地位。杨桂芹[3]从肝、脾、肾及血本身四个方面论治。
1 中医病因
1.1肝郁血瘀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情绪乐观,心情舒畅。若肝疏泄减弱则两胁胀痛,情绪抑郁,焦虑失眠等;肝疏泄太过则急躁易怒,目赤面红,情绪亢奋。无论是疏泄减弱还是疏泄太过都影响了气机。肝主藏血,若肝血充足,肝气条达,则气能行血,血能载气。若气血紊乱,气滞则血瘀,产生黄褐斑。且女子以肝为先天,故黄褐斑患者女性居多。
1.2脾虚血瘀 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充足则将水谷精微输布周身,若脾气虚弱则水液、气血运化不利,产生瘀血、痰饮、水湿等产物,脾主升清,气血运行不畅,则血瘀形成黄褐斑。
1.3肾虚血瘀 肾为先天之本,藏脏腑精华,李积敏的《肾虚血瘀论》中记录:“久病及肾,久病则虚,……虚者肾虚也。……虚皆以脏腑之虚为要,脏腑之虚则以肾虚为本。”血与精、津同源,肾气虚则精气、津液耗伤,血量减少,血行缓慢则产生血瘀。
1.4血本身致瘀
1.4.1血寒致瘀 血分喜温恶寒,寒邪有凝滞收引之性,《素问·举痛论》云:“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血液凝滞则瘀血生,常伴有痛经、腰冷等症。
1.4.2血热致瘀[3] 热邪耗伤津血,将血炼稠、结块,遏阻脉道,或灼伤脉道,血溢脉外出血形成瘀血。
2 中医治疗
2.1内服治疗 桃红四物汤为祛瘀要方,在四物汤基础上加桃仁、红花组成。方中以桃仁、红花为君药,活血化瘀;以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滋肝敛阴;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①肝郁者合逍遥丸加减;②脾虚者合四君子或参苓白术散加减;③肾虚者合六味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加减;④血寒合温经汤加减;⑤血热可重用白芍,加丹皮、地骨皮等养阴血。若为实证可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为主,若为本虚标实应辨证补为主,兼顾活血,防止用活血破血药太燥伤及阴血。
2.2外用治疗 古代黄褐斑外用中药方中,《必用全书》八白散、《医宗金鉴》玉容散,《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加减玉容散、《外科证治全书》玉容散等[4]外用方中,大部分中药带“白”字,古人根据阴阳观念,以白攻黑,并配以活血化瘀之功的中药以活面部气血淡化色斑。
3 西医病因
3.1遗传因素 亚洲、拉丁美洲肤色较深的人种为黄褐斑高发人群,而在比例相对少的男性患者中,男性患黄褐斑家族遗传率达50%以上,对28例男性患者研究发现,有70.4%患者有家族史[5,6]。
3.2性激素的变化 妇女妊娠后雌激素的作用使色素生成增加,研究发现妊娠后荷尔蒙的作用使黄褐斑会影响到50%~70%的妊娠妇女[7],口服避孕药、类固醇、卵巢肿瘤等打乱激素水平也会导致黄褐斑等产生。
3.3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是导致或加剧黄褐斑的最重要的因素,紫外线的照射损害皮肤屏障,刺激黑色素生成[7]。
3.4化妆品、护肤品使用选择不当[5] 美妆护肤品采用的重金属、氧化亚油酸、防腐剂、香料等超标或是不合格刺激、损害皮肤,引发黄褐斑。
3.5其他[5] 如饮食缺少维生素C等抑制络氨酸酶活性的食物,某一些慢性疾病如肝病等导致黑素代谢异常也会引发黄褐斑。
4 西医治疗[8]
4.1全身治疗 当黄褐斑涉及真皮层时,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茶多酚、原花色素(葡萄籽提取物)、黄酮醇类(银杏叶提取物等)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紫外线进而减少黑素合成的功能为西医治疗黄褐斑的研究方向。
4.2外用药物治疗 外涂脱色剂及皮肤剥脱剂,前者为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后者为轻微剥脱皮肤换肤机制,常用药物包括3%氢醌乳膏、曲酸、壬二酸、0.05%维A酸制剂、果酸和熊果苷等。
4.3光学疗法 采用激光疗法将面部黑色素聚集沉着的地方黑素颗粒破坏,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表浅的色斑组织结痂成屑从皮肤表面脱落,深部的色素破碎坏死被吞噬细胞吞噬排出体外,术后效果显著。但对真皮层、基底层黑素颗粒破坏不彻底,容易造成复发,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妇女对自身容貌美观度要求也随之提高,故临床上遇到较多因“黄褐斑”就诊的患者,也为研究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其疗效如何提供了良机。中医根据患者个人体质进行辨证论治调解,并可配合针灸、中药面膜外敷等外用治疗针对个体不同实施符合个体差异的方案,相比较西医治疗方式比较固定局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研发新药物、新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Pasic A,Wolff K,Johnson RA,et al.Fitzpatrick′s Color Atlas and Synopsis of Clinical Dermatology.Fif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2005.One volume.Pages 1085,parts four,sections 33.ISBN 0-07-144019-4[J].Acta Dermatovenerologica Croatica,2007,15.
[2]王圣祥.黄褐斑从瘀论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2):24.
[3]杨桂芹.黄褐斑从瘀论治[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6):280.
[4]丁娜,宋业强,张雪.古代中医外治黄褐斑用药规律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3):13-14.
[5]崔正军.黄褐斑的研究现状[J].四川医学,2004,25(1):116-118.
[6]万苗坚.黄褐斑研究发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分册,1996,22:209-212.
[7]Pregnancy C M O.Chloasma--the mask of pregnancy[J].Collegium Antropologicum,2008,32 Suppl 2(Suppl 2):139.
[8]林玮华.黄褐斑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267-269.
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