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
2017-04-18吴世琴
吴世琴
摘 要:本文论述了学困生的成因以及学困生转化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学困生的关心以及赏识教育让学困生成为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分析
学困生一直都是一个让任课教师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几乎每个班级中都存在,或多或少。分析所谓的“学困生”,就是指智力因素处在正常发展范围内,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在道德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与一般学生拉开了差距。他们往往自由散漫、贪玩、不诚实、懒惰,对学习没有兴趣,课堂上不听讲,不完成作业,对老师有抵抗情绪。并需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我们平常所指的学困生也就是学习成绩差的这一类学生。
学困生形成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分析其原因,一般认为来自学生自身、家庭、社会和学校这几个方面。
一、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而无法实现,这反映了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子女在学校学习寄以厚望,对孩子的要求有点过高,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一旦学生达不到家长的目标,家长就对其言语讽刺,还有就是关心的程度下降,让学生感受不到爱的温暖,失去了进取的信心。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停留在打骂基础上的话,就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发展到厌学的程度。
(二)社会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
社会生活五花八门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分清正确与错误,对于地摊上充满暴力、色情内容的不健康书刊也分不清良莠;尤其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引诱带坏了中学生,这些都是容易使中学生滋生逆反和敌对心理的土壤。我们经常说的5+2=0,或者5<2等都能说明这一现象。
(三)学校因素对学困生的影响
教师的评价的不科学、不全面,极易造成学困生的产生如果教师简单直接的给孩子结论,极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大多孩子会认为自己确实有学习能力上的欠缺。这种心理学现象是常见的,结果也是令人担忧的。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当也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四)学生自身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
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坐等坐待老师的讲解和答案,缺乏积极思考。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常跟着老师的思路转,很难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遇到难题就中断思考或不愿思考来等待答案。可以说,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被改变了。这类学生很容易就形成了学困生。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记得在一篇杂志上看到:一位教育局长在一次校长培训会上,别出心裁地让校长们从一堆木料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头来。校长们不停地挑选,最后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头,其余的校长都空手而归。他们说:“全是废木料”。然而,局长却请来了木匠,请他谈一谈看法,那位木匠直言不讳地说:“在我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较短的木头可以做横档,就一块小木头也可以做加固用的木楔,一句话,只要你用得恰当,都是有用的”。如果我们的教师有这位木匠的眼光,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能干之人。
首先要做到愛学生,从本质上说爱就是一种激励,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一)善于关心学困生,给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学困生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要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学困生“困”之所在,然后给予关心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对学困生以春天般的温暖,让孩子不要失去信心。让学困生不要在精神上迷失方向。“关心”不仅体现了老师无私的爱,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二)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其进步
闪光点也就是优点,人人都有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赞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积极因素。从这一点入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斗志,鼓足学生前进的勇气,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从学生闪光点出发去转化学困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增强学困生的自信
评语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操行评定忽视了教育民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师无形中将学生分为“好”与“差”,无形中使好学生更好,差生更差。为此,我在工作中尝试将传统的操行评定改为正面引导的赏识性评语,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信,受到激励。写评语的时间不必局限于期末,也不必拘泥于“学生手册”,可以灵活掌握。不仅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肯定,而且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促进。特别是学困生,他们会为此而兴奋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勇气。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能够尊重自己的学生,赏识自己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困生,赏识学困生。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不能期望做一次工作马上就见效。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们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要极力去转化,而决不能放弃。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他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