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增添数学乐趣
2017-04-18朱永忠
朱永忠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心理起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主要靠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指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动手操作,直观感触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大量系统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去启发思维,从而掌握更深层次、更抽象的内容。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长方形的铁丝骨架模型,通过观察、对比等,折一折,量一量,进而让学生说出长方体的特征,再由此得出有关长方形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又如,在解决“一根圆钢长100厘米,把它平均截成3段小圆钢后,表面积增加了60平方厘米,求这根圆钢的体积”的问题时,让学生事先准备的一根胡萝卜,引导他们动手,将胡萝卜切成3段,再看一看,想一想,胡萝卜新增了几个面,这几个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由于是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不难发现,胡萝新增了4个面,再根据V=sh,从而求得体积。
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
把抽象的知識具体化,让知识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0”的知识时,根据图中的静止图形制成精美课件,再展示给学生。“盘中原有2个桃,小猴吃掉了一个,还剩一个,又吃了一个,还剩0个。”学生通过观察,迅速地列出了2-1=1,1-1=0,从而理解了0就表示一个都没有,完成了从表象到抽象的思考过程。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书中的静态转化为动态,在课件中出示一个圆,将其分成红绿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继续把它平均分成32份和64份,进而再拼成一个新图形。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出,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该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πr × r=πr2,图像的变化将学生带进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如,在课堂中通过“抢答”“接力赛”“开火车”等活动,让学生们互相激励,敢于竞争,允许他们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四、科学安排,优化教学结构
在课堂中合理安排时间,才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如在新课教中,要做到复习得当,接触新知识要快,理解探索重点要慢,训练重点要实。所以新授课的时间安排一般是:复习旧知2~5分钟,导入新课2~3分钟,教授新知识15~20分钟,巩固练习10~15分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4分钟。
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将兴趣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