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方法探究

2017-04-18廖冬莲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例探索实践

廖冬莲

[摘 要] 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学情由教师灵活地调整,任何教学设计与策略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应更多关注生成性目标,这样才能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在互动中转化,教学真正做到顺学而导。倡导生成的课堂,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精彩。

[关键词] 生成教学;探索;实践;课例

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理想的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思路不是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学生的学情由教师灵活地调整,努力生成出乎意料的教学流程,让课堂教学能处在灵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做到顺学而导。

一、在预设中蕴藏生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预设是可以为課堂的教学生成奠定基石的,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生成的精彩。课堂有了生成,就会有生命的气息,就会有撼人心魄的感动。但是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求教师通过精巧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所以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运筹帷幄,临危不乱,决胜千里,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成的环境。

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知识的到来。

如,二年级上册课文《北京》课前的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北京吗?

生:没有。

师:能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吗?

生:我在电视里看过,北京很美很大!

师:是呀!我也听说北京这座城市特别美丽,每年都要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老师也特别想去看看,你们想去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一个免费的北京之旅,看看她到底美在哪里,好不好?

生:好!(特别兴奋)

师:那咱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出发吧。(播放北京美好风光的课件,教师配以激情旁白介绍美好风光,学生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惊叹声。)

……

你看,导入时就这样寥寥几句轻松谈话和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无比向往之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感悟北京的美丽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整堂课,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感悟到了北京的美,学习不仅轻松,而且开课就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做到了有的放矢。在课前老师没有对这一导入环节进行精心预设,那肯定收不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生成、创造就蕴藏在预设中。

二、在质疑中捕捉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质疑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之一,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能做到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质疑,接着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如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教学中,有学生自主质疑:“我们每个人都像生活的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成长。我们像不像叶子?哪些地方像呢?”孩子的话音刚落,老师就把问题的“球”立即踢还给了学生,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了。

生1:是呀!真像,叶子一片片,无数片,我们人一个个,也是无数的。

生2:每一片叶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世间根本找不到,我们人也一样。

生3:无数叶子结成一个整体,我们也是一个整体。我们的班级就像一棵大树。在教室里的我们每个人就像一片片叶子。

……

对问题的思考,孩子们的想法是多元化的,多么富有个性和童真!生成问题的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在对话中探究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互动、平等的过程,它是对话者之间思想的碰撞、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它不同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学会用心地、真诚地听,努力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以便及时把握生成的精彩瞬间。

如,教学课文《珍珠鸟》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的互相信赖、和谐共处,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小组讨论之后,代表反馈)我会对文字的作者说,您能放了这几只鸟吗?鸟儿们都希望能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不愿意被人关在笼子里受到束缚当玩物,这是对动物生命的不尊重。

师:“你可厉害了!对‘笼中养鸟这个问题竟然能从‘尊重生命的高度去思考。接下来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有趣的问题吧!”

……

这样一来,把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议论纷纷,争得耳红脖子粗,各抒己见,他们思维的火花得到不断的碰撞,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也得到不断的加深。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得“教学相长”,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

四、在拓展中把握生成

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背景之下,语文课堂不光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加深情感的体验。语文新课程提倡课堂开放并要充满生命的活力。由于孩子们各自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不同,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合理预设拓展体验的内容,在拓展体验中把握生成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3》时, “绿蜡笔,画竹子……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老师领着学生们一遍遍读着,细细地品味着,学生们简直欣喜若狂。于是,老师顺势引导他们:“我们也来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笔下就呈现出了:

红蜡笔,画太阳。

蓝蜡笔,画大海。

绿蜡笔,画小树。

要问我们画什么?

画我美丽的好家园。

……

五、在想象中升华生成

培养语言感觉和创造力的必备条件是想象力,想象力又是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丰富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精彩生成的基点之一。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诗人,因为儿童时期是最富有梦想的季节,在语文教学中最适宜发挥这一特点。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学习诗歌散文时不能离开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儿歌时,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看着插图绿叶上的雨滴,展开想象,然后说说“我”为什么要变成雨滴。

生1:雨滴像晶莹透明的珍珠,绿叶像妈妈的怀抱,雨滴睡在妈妈的怀抱里多么舒服呀!

生2:雨滴像圆圆的玻璃球,绿叶像绿色的场地,雨滴睡在妈妈的怀抱里是多么温暖哪!

……

其实生成就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离不开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努力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使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都在动态生成中挺进,让课堂精彩不断。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猜你喜欢

课例探索实践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