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7-04-18吴胜景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应用

吴胜景

[摘 要] 审辩式思维是有目的的、不断自我调整的判断。通过解释、分析、评价、推论、阐释、自我调整的方式,对所依据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和其他必要背景條件作以说明。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需要借助于审辩性思维的理念,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探讨,营造氛围、激发欲望,游戏教学、鼓励创作,丰富教学装备、培养动手能力,轻视创作结果、重视创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进行有目的地不断自我调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形式将会让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中充分认识世界、发现自然、体验生活,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审辨性思维;中学美术教学;应用

审辩性思维的想法已提出了多年,但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教育理论界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普遍认同审辩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相对缺乏对审辩性思维的培养与推广,没有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要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适应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随着国内外广大研究人员对此方法持续地深入研究,已经有很多教育界专家认识到,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作为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实践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高课堂学习参与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一、审辩性思维的源起与发展简述

1.“审辩性思维”一词的取法解读

审辩式思维,英语原名为“critical thinking”,实意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作为一个新型词汇,关于它的中文用法,汉语版《维基百科》使用的是“审辩性思维”的翻译方法。但在国内,今天大多专家普遍使用的汉语翻译是“批判性思维”,也有人主张译为“明辨性思维”、“严谨的思考”等。从词汇的内涵上来看,如果翻译成“批判性思维”,它更有点倾向于否定性、质疑地思考,若把这种汉语翻译词汇用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很容易造成误解,也会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导致师生之间独立、对抗的情绪,造成不必要的对立矛盾,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认为,还是以“审辩性思维”的叫法为好。

2.审辩式思维的源起与发展

根据英语版“维基百科”介绍,审辩式思维的最早源头,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的方法,在东方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的《卡拉玛经》和《论藏》等佛教经典。但对于审辩性思维出现在教育领域内,是美国在1940年作为一个教育改革主题而提出的,然而并未获得通过。到了20世纪70年代,“critical thinking”一词又出现在美国教育业内,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并引起激昂的美国学生运动,至80年代,由于科学研究的推动,“critical thinking”一词才得以被全球关注。

1987年,在“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教育改革国际会议”上,英国人Michael Scriven与美国人Richard Paul联合发出声明: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系列思想方法的综合体,而非单一的思想方法,包含科学思维、数学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学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哲学思维。没有一种审辩式思维适用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能出现非理性的想法。因此,教育者很有必要通过教育教学引导过程,终生努力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技巧和习惯。

二、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推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科技化与信息化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教育教学中对知识资源的索求已是易事。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其主要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已不能再是向学生大量灌输美术知识与专业技法,或者一味的无休止的强化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需要通过审辩式思维的引导,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解释、分析、评价、推论、阐释、自我调整的方式,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不断自我调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做到:勤学好问,胸怀开阔,谨慎判断,直面个人偏见,三思而行,能够理解问题所在,面对复杂事物头脑清醒,不懈查找相关信息,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索,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精益求精。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学体现首先是基于技术技巧之上的、对生活和事物的观察,并将其展现成作品的过程。因此鉴于美术教学的特性,教师的教学就不应该是单方技巧讲解和训练,而应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单一的技术技巧,又能获得自身素质的整体提升。就此而言,将审辩性思维运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合理分析、应用能力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作为教师,非常有必要把审辩性思维综合设计在教学环节中,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美术教育。

三、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1.小组合作、互相探讨

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课堂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常规的课堂座位形式,将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的分组,既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中目标问题的探讨,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在课堂上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学员们分成合适的小组,并尽量规避同爱好的学生在一个小组。这样的考虑除了便于大家的对不同问题的探讨和交流外,还有助于规避同爱好的学生在探讨问题时出现太多的共性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2.营造氛围、激发欲望

氛围的创设除了依靠常规的教学法手段外,更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思维和创作精髓,引领美术学科的思维训练,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探究机会,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的精神。

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六字小说”为引导,创设出一个绘画主题,请同学梦们以此主题为依据,用六字或者简洁的语言描述所要创作的内容,并将内容写在小纸条上。要求六字小说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时间是两分钟。完成后,每位同学将自己纸条团成球状,集中在自己的小组内,由同学自己随机拿出一个,根据纸条上所呈示的内容和对彼此的印象判定该小说所写的内容所对应的人是谁,以此检测自己的逻辑概括能力和通过短暂的交流把握对方对教师所规定的创作主体的所属学生的判定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首次接受这样的训练时,最初学生会有点迷茫。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學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时,总是直接或者间接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去思考。而本次课程的初始设计,唯一的教学提示就是英文版的六字小说的实例。学生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师所给出的绘画主题,找出最适合自己进行创作的六个字,并以此为创作依据,将文字转化成绘画。这样隐性启发式引导开始的教学方式,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地去观察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并能从中开发和发掘教学素材,使学生在不同于常规的思维中去认识世界的美好,从而在常规思维之外,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更加有利于美术学科的绘画创作。

该教学方式即是在审辩性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生不用担心“对”与“错”,只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看似无教学提示的教学形式下,却是初步打开学员固有思维的前提,这样的课堂,是教师深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综合体现。我们的课堂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思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如此的思维模式下的教学是以 “引”和“悟”为主的课堂教学,它是将日常课堂上的单一的美术技能训练转化为思维和技能同时进行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论是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发展还是专业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应该是教师教学中所应该遵守的。

3.游戏教学,鼓励创作

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总是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学中,游戏教学需要在审辩性思维的引领下,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绘画主题: “画出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要求:每组同学中的每位同学只能在前一位同学所画图画的后面添上一笔,共同完成绘画主题的创作。这一笔的添画看似简单,实际却是在自己内心所构建的教师形象的基础上,考虑前者的思维来逐渐完成整个小组对教师形象的认可。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美术课堂中的技能性要求在整体感的要求下,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无形中提升了对专业技能上的要求,因为所有的学生,需要在各自内心建构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同学的创作思路和技巧手法共同完成。这一绘画主题中的教师形象的最终完成不是个人的最初构建,但自己所添上的一笔却是个人在综合考虑整体绘画要求的前提下,所认为的最重要的形象的绘制。在这样思维的构建下,“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从外形到内在;从工作到生活…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并最终完成了教师所规定的绘画主题的。

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美术绘画技能的练习和掌握不是教师的单一讲授,更不是学生简单的模仿,而是在观察其他同学的思维之上,并将之与自己的所想结合起来,同时必须考虑绘画手法的运用,将小组内部思维合作最终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游戏教学是基于审辩性思维为主导的前提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它呈现出的是个人在思考问题时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由此,美术课堂教学中也就改变了单一技巧手法训练会出现的枯燥现象,并最大限度地鼓励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同时,小组合作式的绘画方式,也会在无形中让学生们更加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

美术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中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没有“对”、“错”之分。这一点跟审辩性思维的主张是一样的。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应该是发现、挖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差异,鼓励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亮点,从总体评价入手,鼓励学生间的自评和互评,尽量使学生从作品中寻找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洞察其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而且,随着各种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和学生思维的拓展,逐渐引领学生从“审辩性思维”的外在理解,逐渐深入到思维的深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引领下,学生会逐渐明白,课堂之后的思考更重要。正是通过这些游戏,释放了学生的本真天性,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理解和掌握美术绘画技巧,同时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可能。

4.丰富教学装备,培养动手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依赖于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创作。因此,教学中就要为学生精心准备大量的游戏道具和教学装备:毛线、彩笔、胶棒、剪刀、喷胶、卡片、白纸……以及挂满教室的供学生展示的大幕布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构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了无尽的欢乐和不确定性。而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创作的作品的过程,也会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全程关注周围的事物并进行全新的审视。

如对于线条的掌握,就可以在常规用“笔”来学习的前提下,用毛线、纸条、墨水等工具进行新的尝试。用毛线和纸条,在纸上借助胶棒的粘合绘制出线条;用墨水在纸上。按照事先内心的勾画,吹出不同的线条等。这样不用于常规教学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出很多的不同于事先构思的线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让创作产生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审辩性思维能力。

5.轻视创作结果、重视创作过程

常规教学中,给出答案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对于审辩性思维来说,“答案”这个词却是“奢侈”的。而对于美术学习者来说,不给答案,或者说,轻视创作的结果,而是鼓励学生重视自己的创作过程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关于作品的构思、绘画过程中材料和色彩的选择等问题,都可以交由同学们自由讨论,并在展板上写出。但在最后,往往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鼓励学生对已有结果或者美术创作过程中固有思维的一个质疑过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问题、有预设答案,然后通过一定教学方式的呈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常规思维下有“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在审辩性思维教学中,这一方式运用的更多,更细微。教师给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学生都要提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试图用实际生活和教学案例来解决。如:

在讲授《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一课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蓬勃”有无绘画标准?

(2)那种色彩可以展示春日?

这样的教学是探索答案的过程,虽然比得到答案更难,但是这样的过程却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又是对学生进行审辩性思维培养的最好方式。在积极寻找中发现,而不是在被动等待中得到。在培养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美术创作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记忆,在审辩性思维的指引下,逐步增强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同时,通过对世界各流派名画的观摩,引导学生对锁观察的作品,尽可能多的提出质疑,并探讨问题的所在,从而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小庆.审辩式思维能力及其测量[J]中国考试,2014,3(9).

[2]谢小庆.关于审辩式思维教学与测试的共识[J]湖北招生考试,2015,6(51).

[3]宗宏岗.“创造性思维”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6.

责任编辑 蓝光喜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