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
2017-04-18牛润盛
摘 要:本文利用2013—2015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季度和年度数据,分析了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原因。造成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和结构上差异的原因有经济规模、物价、企业规模、金融发展创新等。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总量上,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对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显著,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自发性的社会融资规模更大;结构上,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增速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金融业自身发展与创新,都对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影响显著,而产业结构和企业股权结构(国有或非国有)的影响不显著;区域上,东部比中、西部的社会融资结构更为合理。
关键词: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区域经济;股权结构;产业结构;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2-0069-04
一、引言
社會融资规模作为宏观金融指标从2011年4月公布以来,受到的关注度逐渐增加。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目标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标志着其与M2一起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对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从2013年开始,按季度定期公布。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能更全面地反映当地实体经济从整个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加大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助于监测区域金融发展规模和结构变化,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及时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 因此,深入研究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差异,找出差异背后的经济社会原因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相关研究
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宏观金融调控机制以及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等方面。盛松成(2011a、2011b)借鉴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概念,强调其对金融宏观调控市场化的重要性,并研究了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的传导关系。在宏观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周小川(2013)认为复杂多变的经济目标要求采用多种政策工具进行组合性、前瞻性调控,必须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综合评价政策调控效果。牛润盛(2013a)的研究结果表明,数量型工具对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市的调控更有效,价格型工具则对未承兑票据、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更有效。
在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方面,张嘉为等(2012)认为,社会融资规模比单纯的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大,其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可行的。牛润盛(2013b)利用状态空间可变参数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市场对实体经济及产业结构的作用在减弱,而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民间信贷市场的作用在增大。郭丽虹、张祥建和徐龙炳(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且存在门槛水平;银行贷款和股票融资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作用显著,票据融资对实体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而债券融资效应不显著。
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研究方面,王振兴和郑其敏(2014)在测算2006—2012 年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基础上,运用回归模型、脉冲效应分析了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王兆华(2015)详细研究了2006—2014年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趋势和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提出改善社会融资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合理引导民间资金等建议。
有关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比较的研究文献较少,且主要关注单一省市的社会融资规模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利用2013—2015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数据,较全面地分析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上的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可能性原因,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计量分析引起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差异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三、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比较分析
(一)总量上,各地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关联性较强
如图1所示,2015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较大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福建,均为东部沿海省市,社会融资规模在7000亿元以上;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较小的省区分别是宁夏、西藏、青海、海南、宁夏和内蒙古,多为西部地区或经济规模较小省区,社会融资规模在2800亿元以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GDP规模密切关联,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金融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
(二)结构上,各地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的差异较大
各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银行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比例关系和结构优化程度可以表现在社会融资规模各子指标变量的变化中。其中,人民币新增贷款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比重的变化,可以反映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向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转变的过程。人民币新增贷款占比越大,说明当地金融发展仍然以银行体系为主,融资渠道单一;人民币新增贷款占比越小,说明当地金融业发展越多元化、多层次,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越丰富。
为简便起见,本文以人民币新增贷款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来反映各地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如图2所示,2015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较小的省市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陕西、贵州和西藏,比重多在65%以下;比重较大的省市分别是河北、湖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安徽和江西,比重多在95%以上,而GDP规模最大的两个省份广东、江苏,人民币贷款占比也较大,说明各地社会融资结构与经济不一定正相关,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三)引起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差异的原因分析
社会融资规模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相关,还与地域位置、金融生态环境、企业股权结构和规模大小,以及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等金融自身的发展水平相关。各省区市经济金融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客观上造成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结构上的差异。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网站。根据相关数据公开和公布情况,选取2013—2015年季度数据或年度数据。计量分析软件使用Eviews8.0。
为方便起见,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用X表示,社会融资结构用人民币贷款占比XJG替代;地方经济规模GDP、增速分别用Y、YG表示,产业结构用二、三产业之和占比YJG替代;金融业发展和创新水平用金融业增加值JR替代;企业股权结构用国企控股资产合计占规模以上企业资产合计GQ替代;企业规模结构用大中规模企业资产合计占比GM替代;通货膨胀用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替代。为避免异方差,对规模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为考查区域特征,设置2个区域虚拟变量。东部地区[D1=1,]其他地区为0;中部地区[D2=1,]其他地区为0;[D1=0,D2=0]即代表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区市;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等9个省区市;西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10个省区市。
(二)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面板數据回归分析
本文用2013—2015年的季度面板数据,采用横截面加权回归方法,得到混合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C表示常数截距项。自变量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对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有显著影响,并且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自发性的社会融资规模更大。
(三)地区社会融资结构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受部分指标变量的数据限制,本文采用年度数据分析社会融资结构情况。用2013年和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横截面加权回归方法,得到混合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产业结构YJG和企业股权结构GQ系数不显著,删除;其他自变量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均为负值,结果与经济预期判断吻合。这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增速提高,需要多元化融资满足金融需求;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比较容易获取到银行信贷以外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金融创新发展,能够丰富金融产品、融资形式,这都使人民币贷款比重下降,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虚拟变量D1、D2为负值,且D1绝对值更大,表明东、中、西部地区自发性的人民币贷款占比依次上升,东部比中西部的社会融资结构更为合理,这与东部地区的上海、北京、广深等金融中心和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的经济金融增长有密切关系。
(四)结论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和结构方面的差异原因包括经济规模、物价、企业规模、金融发展创新等多种因素。总量上,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对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显著;结构上,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增速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金融业自身发展与创新,都对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影响显著,而产业结构和企业股权结构(国有或非国有)对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区域上,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的自发性社会融资规模更大、社会融资结构更为合理。
五、政策建议
(一)引导地方政府将关注点从贷款规模转向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增加和结构优化,既有助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又有助于促进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加强信息沟通,让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相关数据,合理引导预期。二是逐步引导地方政府将关注点从贷款规模转向社会融资规模,更加关注直接融资、资本市场、民间融资、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渠道,促进地方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不断推动地方金融体系多元化、多层次、特色化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科学制订本地金融发展长期规划。根据各地经济金融发展情况,选择性地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国际金融等特色金融。充分利用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的金融杠杆撬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有力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合理定位区域金融中心,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充分发挥资源集聚和辐射功能。二是创新驱动。利用好资本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区域性权益交易中心;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 (PE)、风险投资基金 (VC)健康发展;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促进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发展。三是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融资主体的财务硬约束,发挥利率调节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使金融资源流向使用效率高的行业、企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主动适应,不断完善社会融资规模和金融业综合统计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开展标准化、综合性金融统计。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和金融统计标准化,在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框架下,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完善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协调机制,合并报表、编制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和金融概览、开展跨机构和跨市场统计监测。二是完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机制,加强与地方金融办、统计局,银行、证券、保险监管地方派出机构和自律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四)以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为突破口,加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一是充分挖掘已有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信息,监测区域性金融风险。充分挖掘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各类融资数据,监测分析区域金融的问题和风险点。二是将社会融资规模和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MPA)相结合。利用社会融资规模和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查找区域性风险点,结合宏观审慎评估系统查找区域性、重要性机构和潜在风险对象。重点监测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和传染及逆周期风险,建立和完善风险预测预警,及时有效化解风险。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为契机,在2016年以来开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统计的基础上,加强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逐步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社会融资规模和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范围。
参考文献:
[1]陈雨露.社会融资规模与金融业综合统计[J].中国金融,2016,(9).
[2]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2011,(8).
[3]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符合金融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J].中国金融家,2011,(3).
[4]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12,(10).
[5]周小川.新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J].中国金融,2013,(2).
[6]周小川.宏观调控的经济描述与工程描述[J].金融研究,2013,(1).
[7]牛润盛.金融脱媒背景下社会融资规模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J].金融监管研究,2013,(9).
[8]牛润盛.社会融资结构变迁对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影响[J].海南金融,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