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二轮修志编辑人员素质及其提高之我见
2017-04-18俞富江
俞富江
[摘 要]文章从县级二轮编辑的现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提高素质之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剖析了制约二轮志书质量提高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其次从出版“精品”志书的角度,指出了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的五种素质要求;再次围绕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结合实际,从提高政治素质、培养敬业精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岗位培训、注重学习研讨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二轮志书;编辑人员;素质;提高
当前,二轮志书编纂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毫无疑问,县级志书编纂不仅是二轮修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其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便成为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关键。因而,分析研究县级第二轮修志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志书质量取决于志书编辑人员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志书编辑队伍,才能推出高质量的志书。要提高县级二轮志书编辑人员的素质,应着重于编辑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朝着“复合型”和“通才型”的目标迈进。围绕这一目标,结合近年来县级二轮修志的编纂实际,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点初浅看法。
一、志书编辑人员的现状及其对志书质量的影响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县级第二轮修志的年限一般为15~20年。在这段时间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而第二轮志书的编纂不仅是地方历史上又一部志书,也将是全面记述当地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成就的伟大画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二轮修志过程中,一些地方参与修志人员不少,但真正熟悉修志工作、精通修志业务的却不多。这些志书编辑人员来自各个方面,除少数在职的外,大多是聘请的老同志,素质参差不齐,使二轮志书的编纂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1.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就当前二轮志书的编纂人员而言,绝大多数编辑热爱修志工作,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这是顺利开展二轮修志的基本保证。但也有少数编辑责任心不强,对联系单位撰稿员的业务指导不够到位,使得一些撰稿员所写稿件内容无特色,缺乏对部门的系统了解。有的编辑仅靠固有的渠道征集资料,一成不变,资料征集范围既死又窄。对于质量差的稿件姑息迁就。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编辑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2.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着对志书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出版精品佳志。在编辑志稿过程中,要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编章结构不合理。有的编章分类不科学,归属不准确、层次不清晰、交叉重复、详略处理不得当。二是条目结构不科学。有的条目不按照时间顺序纵述事物的发端、发展變化和结果;有的条目要素不全,基本要点不完整,致使条目内容出现缺项;有的条目因资料多而冗长,资料选用时随意性较大;有的条目内容评价不恰当,水分较多。三是随文图表不严谨。有些图片不具典型性,存史价值不高,有的图片文字说明要素不全;有些表格整体设计不统一,表现形式较单一。四是语言表述不精炼。有的志稿著述性不强,篇幅过长,文字累赘;有的文稿中总结、报道式语言较多,部门痕迹较重,带有文白混杂现象;有些句子的词语搭配不当、不准确及用词口语化等。五是行文不规范。有的句子不通顺,成分缺失、偷换主语、缺少主语和谓语、语言不对称等;有些句子成分随便省略,简称不规范;有的数字、量字、计量单位不规范,如数字表达不规范,约数与确数混用,以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由此可见,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显得非常关重要。
3.编辑人员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修志工作启动后,各供稿单位撰稿员大多是本单位的文秘人员,兼有多项工作,加上平时对修志知识了解甚少,且志书文稿质量要求高,查阅资料时间跨度长,撰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及时与撰稿员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其解决难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修志编辑与供稿单位撰稿员沟通与协调不够,指导不力,致使所撰志书稿件大多从单位历年的工作总结中摘录;有些志书稿件对事物发展记录不全面,不符合志书资料的要求。有的修志编辑对供稿部门的情况掌握不多,缺乏对系统了解,难以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如所提供的志书稿件内容与客观实际不符,也不能及时纠正与核实。
4.编辑人员的学习交流面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绝大多数修志编辑忙于自己分管范围志书稿件的收集整理,与此同时自觉学习志书编纂知识的相对较少,编辑部组织与修志先进单位的学习交流也少之又少,导致一些编辑由于业务生疏,加之不能虚心请教,容易多走弯路。虽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但少数编辑人员很少关注修志界的最新动态和近年内已经出版的新志书,用以指导当地的修志工作。同时,从目前已出版的一些地方二轮志书来看,有的志书与精品佳志的要求,无论在框架的设置方面,还是在选材、体例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正在修志的编辑人员去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提高。反之,如果编辑人员不能无法快捷地了解到当今国内志界的动态和新思想,只能是问题和不足淤积不疏,从而影响志书质量。
二、志书对编辑人员素质之要求
二轮志书要真正成为服务大众的资料性工具书,对每一个编辑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近年来,从各地编纂出版的二轮志书来看,大多地方的编辑人员是朝着出版“精品”佳志这一目标努力的,这也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先决条件。其基本要求是:
(一)必须具备敬业精神。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一个编辑要想在修志工作上取得成绩,一是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即为敬业精神。修志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人员具备广博的学识修养、“单兵作战”的综合能力、得心应手的专业技能和统观全局的职业素养。这些修养、能力、技能、素养均以敬业精神为根本前提。如果缺乏奉献精神,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来钻研问题,扑不下身子埋头苦干,是当不好志书编辑的。可以说,敬业精神是志书编辑工作的精神基石,是鞭策志书编辑人员忘我工作的原动力。
(二)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志书作为一种传播信息、服务大众的工具书,其所载信息是否受到读者欢迎,取决于志书编辑记述的信息是否准确,表达信息的语言是否具有可读性。
首先,志书作为综合性地情资料书,地方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存史价值。它所涉及的门类包罗万象,工作面广量大,志书编辑人员必须具备文、史、哲、经、法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特别是与所编志书相关的重要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否则,就难以胜任编辑工作。称职的志书编辑,应当是组稿、编稿、撰稿、校对、排版、装帧等方面的行家里手。组稿,应有新的思路;编稿,具有到位的本领;撰稿,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校对,做到一丝不苟;排版,讲究精致美观;装帧,设计大方高雅。其次,要加强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和出版标准的学习与应用。要求编辑人员必须下功夫潜心学习,掌握扎实的文字功底,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遣词造句得心应手,才能使志书的语言准确、简洁、清晰、流畅,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
(三)必须熟悉地情、行情和所编辑的对象。志书不是静止地、机械地、孤立地把客观事物加以堆砌罗列,而是把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综合、提炼,有序地、连贯地反映、记述客观事物。志书编辑人员不应当只满足于做一个从字词、语法、修辞、逻辑及体例上编辑稿件的“工匠”,而应当学会全面熟悉地情、行情和所编辑的对象。如果连稿件中有关编辑范围内的术语都不懂,是不可能编出高质量稿件的。不熟悉编辑对象,即使有较高的文字表述技巧和编辑水平,也不能准确地驾驭稿件内容,即使发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但该增什么,或该删什么,也就无从下手。所以说志书编辑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在文字表述的功底上,而更多的是反映在对编辑对象的熟悉程度上。对编辑对象的熟悉程度越深,越能在编辑过程中游刃有余,一个称职的编辑应当认真研究稿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把主动地了解、熟悉编辑对象作为职业习惯,时时留心了解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方面的要闻大事,在编稿时认真地加以把握和合理运用。
(四)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资料是修志的基础,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对丰富的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鉴别、整理、加工,才能编出好的志书来。作为一名称职的修志编辑人员,要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才能快捷地收集和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计算机存储资料、编辑處理图表的功能,掌握文稿编辑、图表处理等基本操作流程,并运用到志书编纂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把编辑人员培养成为既精通稿件编辑,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同时要学习网络知识,借鉴兄弟单位志书编纂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是志书编辑人员学习和提高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必须具有开拓创新意识。衡量志书编辑人员水平高低,另一个重要尺度是看其有无创新意识。二轮志书要在继承首轮修志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做到与时俱进,富有新意,这也是衡量志书编辑人员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二轮志书编辑人员不能仅局限于首轮志书的传统模式,应具有宽广的视野,不断创新思维观念,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在体例选择、篇目设计、内容记述、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努力谋求新变化、新突破,把创新意识贯穿修志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志书内容的设置创新,让读者从中看到时代发展的印记。
三、志书编辑人员素质提高之途径
然而,要使志书编辑人员同时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素质,达到较高的编纂水平,提升整体修志业务能力,并非易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志书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呢?
1.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编纂志书不是一项单纯的学术工作,是政府主办的官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在编辑工作中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把握好舆论导向,用政治的眼光去审视、编辑志书稿件,才能在复杂的事物中抓住本质内容加以反映,避免在志书中出现政治性错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个人的政治修养,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现行方针政策,培养自身的政治敏锐力和洞察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审视、判断各个历史时期各项社会事业的新发展新变化,从而正确地驾驭志书的编纂业务,这是每一位志书编辑的首要任务。
2.培养编辑人员的敬业精神。志书编纂涉及的门类众多,记述的内容广泛,编辑人员自收到志书稿件往往需要看上几遍后,编辑开始再加工,或删改,或调整,有的甚至需要重写。因而做志书编辑首先要对这份职业热爱,只有热爱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修志工作中去。目前,由于地方志工作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还没有树立应有的地位,所以志书编辑的工作成果也不容易被认可,其切身利益往往会被忽略。这就使得志书编辑人员要有一种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甘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板凳宁坐数年冷,文稿不留半句空”的胸怀。志书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无名英雄”,付出的艰苦劳动只是撰稿员的附加性劳动,不能留有自己的名字。这是强化志书编辑人员职业素质的第一要素。
3.转变编辑人员的工作作风。编纂志书是一项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一项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避免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从而弱化志书“资政、存史、教化”功能,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二轮志书记载的一些内容,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政府部门的某些职能逐渐弱化,许多工作转向社会的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等,部门提供的资料有限。一段时间以来,商业流通业就面临这样的问题,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各种流通行业相继出现,政府对商业流通业的情况已经统不起来了。要反映一地商业流通业的情况,单纯依靠政府部门供稿势必造成志书内容的缺项、遗漏,从而不能完整地反映行业的发展脉络,出现内容的缺失或断层。在这种情况下,志书编辑人员要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主动上门与撰稿员联系,共同商讨该部门、行业的志书稿件如何写,并与撰稿员一起走访大型商场、超市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后,编辑起来就会心中有数,便能更好地反映整个行业的全貌,争做资料征集的开拓创新者。这种征采编方式,既能防止漏项、保证质量,又能锻炼编辑、提高素质。
4.加强编辑人员的岗位培训。注重修志队伍建设,必须抓好编辑人员的岗位培训。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颇多。志书编辑人员如果观念不转变,知识不更新,迟早都会被历史淘汰。所以,对志书编辑人员的培训应常抓不懈,一以贯之。“投入与产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给编辑人员“充电”的机会,才能出版精品志书。应制定培训的系统规划,开展定期培训,鼓励引导编辑人员积极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培训教育,以不断提升编辑人员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形成更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二轮修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智力保障。
5.注重编辑人员的学习研讨。编辑人员是志书编纂工作的核心,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环节。编辑人员工作再忙,也应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修志知识学习研讨。学习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单位可邀请有关专家为编辑人员授课,也可组织编辑人员走出去参观学习、现场考察,获得感性知识,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平时,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集中学习除了组织编辑人员系统学习业务常识外,还要认真学习国家出版部门颁布的各项有关规定,如标点符号和数字的用法,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等。在志书编纂过程中,主编将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除了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一些学术交流会议外,还可对编辑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以理论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探讨,并请专家进行审稿、讲评,从不同视觉、不同层面进行解读,在碰撞交流中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让更多编辑人员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和裨益。
当一名志书编辑容易,做一名合格的志书编辑难。但既已参与二轮志书编纂工作,就应该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全方位锻炼自己,尽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人才,为地方二轮修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子忠:《略论年鉴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载孟凡荣选编《志鉴缀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