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省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理性思考

2017-04-18田润宇

黑龙江史志 2016年12期

[摘 要]文章探讨了省级年鉴编纂工作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从三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入手解析了提升年鉴工作水平的路径。关于年鉴定位问题,文章从两个方面解读:功能定位和读者定位。从功能角度说,地方综合年鉴应从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出发,立足于客观、准确记载史实、全面提供基本信息;从读者角度讲,省级综合年鉴的读者主要是本行政区域内参与公共管理的各级领导、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想要了解本省地情的科研、情报人员。关于内容选取问题,笔者提出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安排内容、记述史实,同时注重突出特色。关于编纂水平问题,文章认为,保障和提高年鉴编纂水平要着重解决好“众手成书”带来的问题,此外,也要处理好规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年鉴定位;内容选取;编纂水平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1),一年一鉴,连续出版,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地方综合年鉴越来越受到各级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地方综合年鉴工作水平日益成为年鉴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前人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对省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中的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试从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解析提升年鉴编纂水平的路径。

一、走出定位误区,把握年鉴工作正确方向

对于省级综合年鉴的定位问题,很多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由于长期埋头具体工作,思考不多,也不够深入。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整个年鉴工作来讲,关系重大。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找不准年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不好年鉴工作的方向,影响年鉴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这里所谓的定位问题主要牵涉到两个方面:功能定位和读者定位。

关于年鉴的功能定位。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情文献,是资料性工具书,关于这种界定,大家没有什么争议。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层面,在内容选取和观点表述上,就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片面强调年鉴的“官书”性质,只顾彪炳政绩,表功、不表过的情况和倾向。我们说,地方综合年鉴是“官书”,这是事实,无需争论。然而,这里讲“官书”,主要的含义是指各级地方综合年鉴的主办主体是政府部门和国有单位,工作人员是公共财政供养的,工作经费也主要是公共财政支付,地方综合年鉴的这种官书性质并不决定地方综合年鉴只记载政府机关、单位发生的事情,也不能决定年鉴内容只表功、不表过,对工作成绩大书特书,而对其他绝口不提。囿于地方综合年鉴的体制和工作机制,年鉴的稿件主要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稿源的性质决定了这些稿件本身多数是展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成绩的,反映社会其他信息的稿件很少。因此,为了使年鉴的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全面,需要年鉴编辑者树立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观念,在框架设计、内容选取、语言表述方面下功夫,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信息均衡布局,敢于使用反面信息,发挥其正能量。有条件的年鉴工作机构可以组织专门力量查漏补缺,收集资料,撰写稿件,以求平衡。

总之,从省级综合年鉴的功能定位角度解析,我们在年鉴工作中应摈弃片面的“官书”观念,从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出发,立足于客观、准确记载史实、全面提供基本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编纂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

关于年鉴的读者定位。从读者定位的角度考察,我国省级综合年鉴的读者主要是本省行政区域内参与公共管理的各级领导、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想要了解本省地情的科研、情报人员。从读者结构现状看,我国地方综合年鉴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必读书,而是为政界、商界、学界专业人士服务的工具书。这样的读者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主观认定。正视并认可省级综合年鉴的这一读者定位是我们做好年鉴工作的前提。如此读者定位之下,我们就会清晰认识年鑒的服务对象,精准发力,为年鉴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避免出现偏离靶心、浪费资源的情况(例如,在地方综合年鉴中添加生活服务类信息,臆想地方综合年鉴“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实事求是安排内容,公正记述,突出特色

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情文献,要全面、系统、准确记载一个地区年度社会发展变迁的状况。然而,要记载哪些方面、哪些事项、哪些主体,还是有个取舍问题,即便是记载同一对象,也有轻重、详略之别。

从一般的情况看,地方综合年鉴记载的内容都涵盖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编纂工作遵循的原则是按照年鉴的体例要求,应该记载的基本信息要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在此基础上体现本地区的区域和年度特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内容不够全面,表述不够客观公正,表功多,讲成绩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涉及较少;另一方面,“千鉴一面”,内容雷同,区域和年度特色不突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差别不明显,市域与省域的差异不明显,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年鉴基本没有差别,经济社会发展侧重点的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点没有充分得到呈现。

笔者认为,在内容选取上,应恪守客观、准确、全面原则,成绩要记述,不足也要说明,不能以偏概全、违反规律、无视事实。倘若年鉴只是功劳簿,就丧失了“存史、资政、育人”的基本功能,失去了“鉴”的价值。本地特色和年度特色的呈现是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编纂年鉴的必然结果,不同省份的资源禀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一省份不同年份的社会发展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做的只是用心尽责在内容选取、类目设计、条目撰写上注重突出这些差异和特点。

三、破解“众手成书”难题,保障和提高编纂水平

不管各省年鉴的工作体制存在怎样的差异,年鉴著作的庞大体量决定了年鉴编纂要面临“众手成书”的问题。既然众手成书不可避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和提高年鉴的编纂水平呢?

(一)加强宣传和管理,提升供稿单位和个人对年鉴工作的觉悟和责任感

年鉴的供稿单位和个人范围很广,自身情况有别,对年鉴工作的认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年鉴工作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传达文件、调研督导、媒体宣传等途径对年鉴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于年鉴工作的觉悟。同时,也要有刚性管理措施。对于供稿单位、个人参与年鉴工作情况,要有督导推动措施,建立年鉴供稿情况的通报制度,对于个别落后单位和个人,要进行批评教育。

(二)加强培训,提高编写技能,保证供稿质量

年鉴供稿者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知识背景差别较大,队伍变动也较为频繁,因此,要想保证供稿质量就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供稿者的年鉴编写技能,尤其是对于首次加入年鉴供稿者队伍的同志,要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年鉴编写的基本规范和要领。

(三)加强分工合作,强化流程管理,提高编校水平

供稿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要想保证年鉴编纂质量,编校环节是关键。动辄上百万字的年鉴著作,编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加强分工合作,强化流程管理尤为重要。编辑工作要根据内容范围进行任务分解,做到守土有责,在校对环节要有交叉互校,审稿要层层把关,层层负责。

保障和提高年鉴编纂水平除了要解决好“众手成书”带来的问题外,还要处理好规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年鉴编纂工作既要符合一般的专业规范,遵循普遍的规律,又要大胆创新,体现个性,突出地域和时代特色,增强吸引力和实用性。规范与创新的关系贯穿年鉴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例如内容选取、篇目结构、版面设计等方面,都涉及规范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一问题,才能编纂出专业、实用且美观大方、富有魅力的精品年鉴。

以上,從解析省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入手,谈了自己关于如何提高年鉴工作水平的思考。诚然,做好年鉴工作牵涉的问题很多,绝不局限于以上分析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他问题如管理问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也很重要,囿于篇幅,本人选择了最为重要、关乎宏观的三个基本问题加以剖析。这些思考不仅适用于省级综合年鉴,其他层次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工作也是可以参考的。

注释:

(1)引自《地方志工作条例》。

作者简介:田润宇,男,汉族,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年鉴工作处副处长,博士。研究方向:政党理论、政府管理理论与政治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