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州窑青瓷日用器皿中道家美学思想探究

2017-04-17廖婧唯

湖南包装 2017年1期
关键词:器皿青瓷道家

廖婧唯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岳州窑青瓷日用器皿中道家美学思想探究

廖婧唯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岳州窑地处岳阳市湘阴城关及县内其他地区,因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名窑,历经数千年的岳州窑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先训与老庄的“道家美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从造型、施釉、用途三个方面探讨了岳州窑青瓷日用器皿所蕴含的“道家美学”思想,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岳州窑传统文化背后的美学意义。

岳州窑;青瓷;道家美学

1 唐代名窑:岳州窑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就出现了早起的瓷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鼎盛时期,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名窑,以瓷都景德镇为首至今长盛不衰。在唐代,就有“六大名窑”之说,唐代六大名窑分别是:洪州窑、寿州窑、越窑、婺州窑、岳州窑、鼎州窑。

岳州窑地处岳阳市湘阴城关及县内其他地区,因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称其为岳州窑。在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上,岳州窑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1997年6月,湘阴县发掘了一座隋代青瓷窑址,后经证实这就是湘阴岳州窑,是最早有准确年代记载的窑址(公元143年)。岳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拥有多个“之最”之说:最早的青瓷、最早的白瓷、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点彩、最早使用匣钵腹烧、最早在瓷器上开始压纹技术。

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老庄的“道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所在,对当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着直接深入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中国瓷器发展的历程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不管是作为装饰品还是作为生活器皿,瓷器都隐隐约约彰显着时代文化的影子。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名窑,岳州窑数千年的风雨飘摇,都离不开道家文化的风骨与美学思想的引导。

2 岳州窑青瓷日用器皿中“道家美学思想”之说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理念与审美视角,而作为中国美学史源头的老子,更是提出“道”的理念,便由此形成以“道”为根基,影响中华千年历史的美学思想。

但随着历史变迁,道家思想在一次次朝代的更迭中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充,流派纷呈。而本文所谈论的道家美学思想特指老子与庄子所提出的理念。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虚实结合、“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等;庄子提出“天人一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人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保持超然的旷达等[1]。老庄的理念从古至今无论是在中国绘画、民风民俗,还是民间日用器皿中都得以显现。而历经千古沧桑的岳州窑,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必受其影响。此处并不排除受儒、释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据说在湘阴岳州窑的窑庄每逢春节期间会供奉窑神,先前是舜帝,中间一段时间是老子,后来是雷公[2]。由此可见,在岳州窑发展的某一时期,老子对该地区影响之深远。

众所周知,岳州窑以烧制青色系釉料的青瓷为主,有时伴有细小的开片、泪珠状流釉等自然形态,晶莹剔透,玻璃质感极强。所出土的日用器皿,造型古朴,装饰纹样较其他窑系简单。如壶罐类,一般仅在口部或肩部饰炫纹、几何纹、菱格纹。尽管唐代为岳州窑鼎盛时期,多在钵和高足盘内底或壶罐类器腹模印忍冬、团花,但其纹样终究不够繁缛,团花、忍冬等仅勾勒出外轮廓线,且形体较小。由此可见,岳州窑所创烧出的青瓷中所蕴含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十分深厚的。综上所述,笔者将以点带面的从岳州窑青瓷日用器皿的造型、釉色、使用三方面特点结合老庄所谈及的“道家美学思想”展开赏析。

3 岳州窑造型之“道”

追述岳州窑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以湘阴青竹寺窑为代表(包括湘阴窑头山窑、湘阴樟树镇窑和望城石门矶窑)的早期阶段;以湘阴城关镇窑为代表的中期阶段;以湘阴铁角嘴窑为代表的晚期阶段。在唐、五代所兴盛的长沙窑虽对岳州窑一脉相承,但由于后续发展独具特色,所以在本文中笔者不做讨论。宋元时期湘阴县境内的其他窑址,由于产品与衡山窑有些类似,本文中也不做介绍。从该三个阶段所出土的青瓷日用器皿之中,不难看出其造型历经由简到繁再到简的过程。第三个阶段的简是由繁而简,与第一阶段的粗陋之简不同,应合了老庄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玄生万物,九九归一”的哲学意蕴,意即道生天下万物,天下万物都要回归到道上来。岳州窑在造型上繁由简而来,繁复过后归于简朴,此简非彼简,而是审美上的“返璞归真”。而在这变幻的造型之中,也正应验了老庄所提出的哲学理念与审美思想[3]。

图1 盘口鸡首壶

图2 盘口双钮鸡首壶

图3 湘阴窑莲花纹器座

图1 与图2均为湘阴窑出土的青釉盘口鸡首壶。虽图2鸡首壶造型较图1鸡首壶在壶罐两侧部位多了直穿式桥形双钮,但两壶总体特征大致相同,筒形细颈,丰肩,弓形把,施青色全釉。在壶嘴处,均使用仿生、拟形的造型手法,用鸡头的造型来表现。如图2壶嘴处,瞪着圆溜溜大眼睛,张着圆圈似嘴巴的鸡头仿佛在高声长鸣,若把圆润的壶身视为鸡身,则更是增添其造型的诙谐幽默之感,且丝毫没有阻碍其使用功能的发挥,是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造型手法。

除了仿生动物形象之外,也有对植物形象的仿生,如图3湘阴窑出土的莲花纹器座,优雅的莲花呈倒放姿势,其花瓣选取未完全开放姿态,由此用以做着力点,支撑上面的部分。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当时的人们创作此类造型的瓷器的原因之一,当属对先人文化的传承。该手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曾出现,以陶鹰尊为典型,随后在青铜器中也有所体现。其原因之二,此类造型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情趣与思想。老子曾指出“道法自然”,道无目的性,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事物,才能够体现道。而在这大千世界中,庄子也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自然万物无所不美,也不曾向人们炫耀它的美。所以,从老庄的角度看,世间万物,自然之间拥有着人们象罔之美,而这美也正是人们对道的追求与遵循。因此人们应该向自然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达到“天人一也”的境界。

回望岳州窑,也正在诉说着同样的思想。匠人们在用双手捏泥、塑物改变自然之时,未曾忘记先训:一味的去改变、利用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求,更与道家的美学思想背道而驰,只有“天人合一”取法自然,才是我泱泱大国的文化理念。而这些拟形器就是最好的佐证。

4 岳州窑施釉之“道”

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曾指出:“碗,越州上,鼎州次,婆州次;岳州上,寿州次,洪州次。”此处,陆羽把岳州与越州并美,究其原因,盖因“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宜茶。”关于“青则宜茶”,陆羽进一步解释说:“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依据陆羽的观点来看,青瓷能够助茶色绿,发挥茶叶的本质特征,由此证明越州与岳州所产青瓷皆为上品。但追其缘由,恐怕不止如此。

在古代,青色尤为被文人逸士所喜爱(古人将青、绿、蓝统称为青色)。这些文人逸士对做官保持着无所谓的态度,一心只想归隐于山林之间。其一由于隐居生活能够让他们远离世俗的纷扰,其二葱郁的林木,娇绿的草地,青翠的山峦,蔚蓝的天空,苍碧的河海,能够让这些文人逸士舒缓情绪、沉静思考,帮助他们对内的修行。从色彩心理学角度来说,青色确实具有舒缓心情、令人安静静心的功效。其三,青色是大自然的符号,文人逸士隐居山林,大多出于对大自然的追求与喜爱。老子也曾说“道法自然”,换而言之,这些文人逸士隐居山林实则也是对道的追求,而这外在表现则是对青色的情有独钟。

图4 长沙烂泥冲出土的细颈瓶

岳州窑有四最,其一就有“最早青瓷”的美誉,其青色种类繁多,如豆青、虾青、淡青、青绿、青中泛黄等,从其名称与色泽来看,无不是对大自然的效仿。且其釉料也是窑工们用当地草木灰调制而成,可见岳州窑在陶瓷界是最早参悟“道家学说”的。虽历经后世的发展,岳州窑也始终以“青瓷”为特色,在青釉上独下功夫研究。这也是对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尊崇(图4)。

图5 湘阴博物馆藏贴嘴角窑青釉瓷碗

岳州窑除了其釉色本身与“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之外,其上釉的方式也颇具道家韵味。在湘阴铁角嘴窑所出土的碗类,大多胎色灰白,施白色化妆粉和青釉或青黄釉,为玉璧底碗。其中图5的青釉碗在外壁仅施半釉,并未施全釉,该种手法在岳州窑早期出土的瓷罐中也有运用,这并非巧合。这虽是岳州窑青瓷器皿装饰手法之一,但这却体现出岳州窑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遵循着老子所说:“道是‘无’与‘有’的统一”的理念。未上釉的部位与上釉的部位既是无,而无亦是有。在施半釉过程中有时还会伴随泪滴状的流釉形态,与冰裂纹一样,流釉也是一种最具自然的形态,亦是庄子“天人一也”观念的体现[4]。

5 岳州窑从官窑到平窑的转身之“道”

千年窑火的岳州窑,历经了无人问津的初创时期,也经历了为皇家服务的官窑之鼎盛时期,随后在改朝换代的风雨中,窑工们有意中止官窑的制作,清代后期集体悄然转身做为老百姓所服务的平窑,并存续了漫长的时间。在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岳州窑所经历的血泪史让窑工们清醒的认识到荣华富贵如泡影,为百姓服务才是真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所出土的青瓷中大部分为百姓所用的朴实无华的日用器皿与冥器,而不是巧如范金、金比琢玉的皇家瓷器。

先为百姓所用,后为皇家所用,最后又回归到百姓身上,这种胆识与决心可敬可佩。从中也可以看出窑工们没有狂博的野心、不慕名利、富贵,而是渴望拥有返璞归真、逍遥之道的创作的心境,而这也正是对老子所提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追求。因为太巧,雕琢过多,光芒毕露,既容易招致祸端,也有违天人合一的道理;而拙,并非丑,是一种相对于巧更加自然、朴素的状态,也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正是窑工们代代秉承先训的教诲,才能创造出如此质朴、古拙、贴入人心的岳州窑青瓷器皿。

6 结语

道家思想经千年沉淀与流淌已经渗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髓之中,岳州窑在任重而道远的复兴之路上,也不忘传承“道家文化”。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而沉睡已久的岳州窑,正是中国的指纹、华夏的胎记、湖湘文化的地理标志,理所应当为世界人们所珍视,继续传承下去。

[1]李超然.庄子哲学与当代艺术内在精神的契合[J].湖南包装,2016,31(4):86-88.

[2]周世荣.湖湘陶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3]李清明.岳州窑记[J].散文百家,2016(4):34-37.

[4]周世荣.浅谈唐代岳州窑茶具[J].茶叶通讯,1995(3):37-4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6A090)。

廖婧唯(1990-),女,湖南理工学院教师,硕士。E-mail:820094460@qq.com

2017-01-12

猜你喜欢

器皿青瓷道家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龙泉青瓷
彝族器皿
青瓷出越窑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