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秧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
2017-04-17王钿
王钿
摘要:从满族秧歌鲜明的文化形态、独特的文化传统,传承着尚武重礼的民族气质入手,阐述了满族秧歌的历史价值。针对满族秧歌面临的生存问题与传承危机,提出了满族秧歌要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众文化认同感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满族秧歌;历史价值;文化传承
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是满族群众生产生活古老歌舞的遗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满族秧歌已历经300余年的演变。如今,满族秧歌不仅成为满族民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也成为满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普及型和生命力的舞蹈,并且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青睐。满族秧歌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蕴含着独特的历史价值。
一、满族秧歌的历史价值
满族是一个崇尚礼仪,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秧歌作为满族文化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流传至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一)满族秧歌记录着满族文化的发展进程
满族是长白山一带最早的土著民族,在《后汉书》中曾记载:“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这说明满族秧歌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人文环境。据考证,满族秧歌最早产生于唐代渤海国,也就是现在的吉林地区。俗称“鞑子秧歌”,而这种“鞑子秧歌”来源于农民的生产劳作,表现着百姓的生产与生活状态。在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之后,制定了文武二舞,作《保大定功之舞》的文舞和作《万国来同之舞》武舞,在那个时期,满族秧歌是宫廷娱乐的一种方式,并没有流传于民间。在《清史稿》中记载:“满洲旧舞,是曰莽式。”同时,关于“莽式”的记载也出现在《柳边纪略》中“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从史料可以看出,到了清朝,这种古老的舞蹈不再局限于宫廷,也开始逐渐演变成市井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而满族秧歌能够发展至今,不仅完全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舞蹈的美学特征。它不仅得益于满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与其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是分不开的。
(二)满族秧歌以动态的方式见证了满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满族秧歌中的“走阵”传说是表现老罕王努尔哈赤摆兵布阵大战萨尔浒,走阵的场子是欢庆胜利[1]。伴随着曲牌《满天乐》的鼓乐声,《群鼓舞》鼓生震天,似战场金鼓齐鸣,也似战士的呐喊。秧歌演员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各色的彩旗迎风舞动,恰似八旗官兵得胜归来,驰骋山林的场面。《射猎舞》则表达了猎户们狩猎的欢快情绪。唢呐声声,如同战马嘶鸣,舞者手持马鞭做射箭狀,表情严肃,直至马鞭射出,猎物成堆,喜悦溢于言表,此时,场面热烈红火。
(三)满族秧歌粗犷豪放,传承着尚武重礼的民族气质
《请安舞》提炼了女主请安抹鬓,男主打千儿的动作,表现了满族崇尚礼仪的风貌。由满族祭奠活动形式之一的跳神儿演化而来的《顶碗舞》,则表达了满族人热情好客的民族气质。演员头顶盛满美酒的金碗,平步走场意为生活幸福祥和,但碗内美酒丝毫不会溢出,以献贵宾,表达了对宾客的敬意与祝愿。
(四)满族秧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满族秧歌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贯穿着整个民族的“文化链”。它不仅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更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特点。目前,满族秧歌也成为满族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满族秧歌强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遵礼守法精神、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正确引导和影响着人们的共同意识和文化的需要[2]。满族秧歌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它也成为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今,人们将满族秧歌与现代舞蹈,健身操完美结合,形成了健康文明,积极乐观,具有时代特征的健身方式。其次,满族秧歌的发展离不开孕育它的原生态环境。目前,满族秧歌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品牌”。它不仅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更是作为重要的产业链,为地区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满族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艺术表演形式的不断丰富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冲击,满族的传统民风和传统节日正在逐渐弱化,满族秧歌的传承问题也迫在眉睫。诸如满族秧歌在传承中的断层问题、人才稀缺问题、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必将影响满族秧歌的可持续发展。而满族秧歌形成于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与当地文化相融相生,因此,保护满族秧歌对于丰富和补充满族文化,弘扬满族传统文化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建设,构建民族和谐有着极大的作用[2]。
(一)满族秧歌的传承应以培养人才为前提,要提高民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滑,新一代接班人对老艺术的兴趣减弱,这使得不少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出现了断层现象。目前,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每年都在减少。所以,满族秧歌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态,在传承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民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满族秧歌的传承要后继有人。为了让这一具有满族文化元素及鲜明民族特征的艺术形态发扬光大,建议在东北各大学中设立相关方面的课程,并将其设立为中、高考的艺术加分项目。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让满族秧歌这门艺术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和接受。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根据区城优势,挖掘当地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从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强化民族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 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于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工作[3]。
(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采取市场化手段筹集吸纳民间资金
满族秧歌的发展与传承需要财力、人力、物力等很多资源的支撑,只靠其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政府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可在满族秧歌文化的发源地或相关地区,建立以满族文化为主要推广或宣传的项目旅游基地,吸引喜欢或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人更多地了解满族秧歌。此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例如参加商业活动演出或市场融资等方式解决融资问题。也可采取民间融资,市场化筹资等方式,在资金方面为满族秧歌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支持。
(三)满族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要保留民族的文化特质
满族秧歌蕴涵着满族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内涵,是民族的文化象征符号,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因此,在满族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中,应保留民族的文化特质。首先,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要将满族秧歌融入到满族文化活动或旅游项目中。第二,要与节庆活动结合:在民族地区仍保留着节庆日表演秧歌的传统习俗,这种最具有群众性和社会性、最能调动群众情绪的艺术形式,在节庆活动中如加入满族秧歌,不仅可以活跃节日气氛,更有利于不同民族民众的情感沟通。第三,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将满族秧歌融入到体育竞赛活动中,组织秧歌比赛,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强身健体。第四,与外民族文化相结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更离不开文化的交融,满族秧歌在吸收其他民族舞蹈元素的同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在发展中永葆生命力。
满族秧歌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因此,要对满族秧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挖掘,赋予其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并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才能使满族秧歌真正成为促进中国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推力。
参考文献:
[1]于富业.辽宁省满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渤海大学学报,2012(3):141-144.
[2]唐云松. 满族传统体育变迁及其价值[J]. 满语研究,2011(2):92-99.
[3]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 (1):3-7.
(指导教师:张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