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和谐”思想及启示

2017-04-17孙菁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论语

孙菁

摘要:“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闪光点,本文以《论语》中的“和谐”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其“和谐”思想的来源、含义思想内涵,及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论语》;和谐;和谐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而《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对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与完善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程颐指出:“《论语》为书,传道立言,深得圣人之学者矣”,现代著名哲學家李泽厚也提到:“《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浸透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所以,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汲取精华来完善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孔子“和谐”思想的来源

(一)时代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春秋晚期,此时社会进入诸侯争霸的战乱时期,与之前繁荣稳定的西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但与战国时期比,此时的周王室还有一定的实力,对各诸侯国仍有一定的影响。在政治制度上,周初以血缘为纽带实施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了破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样的状况让孔子十分痛心,想通过恢复“礼”制来实现社会稳定,达到社会和谐。

(二)思想传承

在社会文化方面,周文化对孔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八佾》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文化中的“尊主敬宗”对孔子以“孝悌”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影响,《论语·颜渊》中就提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为政之道。然后是“敬德保民”的思想,在尚书中有“天无亲,惟德是辅”,说明“德”在周初已是十分重要的观念,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对个人和谐来说,将德当成个人修养的重要依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对社会和谐来说,德是法制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里面体现出家族亲睦和谐的重要作用,并提到各国的和睦相处,才能使百姓也变得友善和睦起来。这些思想都为孔子的“和谐”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论语》中“和谐”思想的内涵

孔子“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作为个人、国家达到“和谐”的方法、手段,二是各个层面体现出的“和谐”的状态。除此之外,“和谐”思想也作为《论语》的一条主线,体现在全书的各个内容之中。如《论语》中出现次数最高的“仁”、“义”、“礼”等基本思想都与“和谐”思想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和谐”是追求个人身心的和谐,个人与家庭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孔子希望通过“和而不同”的方法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

(一)从个人“和谐”到人际“和谐”

在孔子看来,需要不断学习、加强个人修养才能达到身心的和谐。也就是说,个人的“和谐”需要通过内修“仁爱”之心,外行“仁义”之道,也就是君子之道。要达到个人的“和谐”首先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极的自我反省,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其次,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最后,要遵守社会规则,也就是要遵守“礼”的约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通过个人的“和谐”,可以达到人际的“和谐”。人际关系一方面体现在个人与父母、家族之间,另一方面体现在与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之间。在中国古代,家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孝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其中,孝指的是对父母长辈之间的爱即“父慈子孝”;悌指兄弟之间的爱,即“兄友弟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夫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做到了“孝悌”就能实现家庭和谐。在与他人的相处中,首先要怀有爱人之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里除了对亲友之间的关爱之外,还要做到“泛爱众”。在“爱人”的基础上,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即对长辈孝顺,使其能安享生活;对朋友要友好,做到互相信任,对晚辈要慈爱,使其得到应有的关怀。这样就可以使长幼有序,达到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在与人相处的原则方面,首先应该遵循“和而不同”的思想,“和”即是要保持和谐稳定的氛围,达到一致性的目的;“不同”则是保留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原则,这也是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和而不同”就是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注重整体的和谐稳定。“和而不同”也可以被称为“求同存异”,求同就是人们合作的基础,要求各方寻求在兴趣﹑利益等方面的共同点;存异就是保留各方在兴趣﹑利益等方面的差异性。其次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原则,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能强加给别人,即在人际交往时遵循“推己及人”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从人际“和谐”到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孔子希望达到的社会理想。在制度上,集中体现在遵循“礼”的行为准则上,“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子路》)。在物质方面,孔子认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作为君主,不应担心贫穷而应该担心财富分配的不均,不应该担心拥有的人口数量少而应该担心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只要做到了财富分配的公平,就不存在贫穷的现象;而人们之间和睦相处,即使是人口少也无所谓,只要国家安定,就没有被倾覆的危险。在教育方面,孔子要求弟子“谨而信。”、“主忠信。”(《论语·学而》)并且把“信”当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孔子认为不能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应该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做到合理的利用自然环境,适度开发。“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学而》)。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上,孔子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如《论语·子路》中提到的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在这里,孔子指出要想达到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极大丰富的和谐社会,需要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庶”,然后达到人们生活富裕,在满足了人民的物质需求之后,再对其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使人们的精神上也获得丰富。这里的“庶”、“富”、“教”就是经过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的几种社会形式。

三、《论语》中“和谐”思想的启示

孔子对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分配方式、教育、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如何建立和谐社会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也对我们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有了很大的启示。

首先,是内修“仁爱”之心,外行“仁义”之道,保持身心和谐。这要求个人首先要不断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失衡的非常严重。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从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就可以看出目前社会人与人之间淡漠的关系和败坏的道德感。孔子一直在强调德育对个人的重要作用,只有每个人开始不断学习,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部分,不断滋养自我,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一直在强调内在的修养,而不是外在的强制约束,只要每个人从自我做起,内修“仁爱”之心,外行“仁义”之道,就一定能在繁杂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平静。

其次,借鉴“和而不同”的理念,处理好个人与家庭、朋友、社会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对所有人都非常重要。“和而不同”思想在現代人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求同存异”,求同就是寻求双方共同点,它包括兴趣或利益等,这是人们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的意见和主张,这是人们维持和谐关系的外在条件。求同存异既体现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留了各方利益诉求的差异性,从而保留了各方面的合理因素,最终促使群体走向和谐。

最后,要重视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一些地区为了谋求发展,放任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珍惜动物不断灭绝,气候不断恶化,空气质量也在不停的下降,这样的行为最终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而孔子坚持合理利用自然,不过度开发自然的思想,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对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期望建立的大同社会也是他心目中的和谐社会,也给当今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巨大差异带来解决思路。孔子从个人“和谐”到人际“和谐”的思路发展,从个人来说,能够解决目前个人普遍空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从人与社会来说,能够解决目前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家庭观念薄弱的问题;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说,是建设“兼容共生、结构合理、行为规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坚实基础。我们应该从中汲取优秀的部分,结合实际情况,从自我做起,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遵礼守法、心怀“仁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做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htm,2014,5,5.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和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