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及教育对策
2017-04-17张方圆
张方圆
[摘 要]研究者通过自编问卷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展开调查,总结了三方面的特征:信仰程度呈鲜明层次性,信仰水平并不高;信教态度趋向中立,且对宗教宽容度高;信教原因体现出较强的内在动机,共产主义信念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提出了三方面的教育对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扎实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72 — 02
一、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文化精神领域面临多重挑战。宗教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现象,也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不仅关系他们的精神发展和人生走向,也影响着高校校园稳定和思政工作的开展,甚至联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由于学科背景及校园文化的影响,更加具有独立化、新异化、感性化的倾向。本研究旨在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特征做一探究,并提出教育对策。
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在浙江某艺术类高校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份,问卷有效率97.63%。调查对象性别、年级、专业等分布相对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见表1)。调查结果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信教规模较为稳定,不信教为主流
调查结果显示,信教43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1.59%。其中佛教与基督教居多,佛教19人,占信教学生的44.17%;基督教13人,占信教学生30.23%;伊斯兰教6人,占信教学生的13.95%;道教4人,占信教学生的9.30%;天主教1人,占信教学生的2.33%。信教人数比例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符。有学者在全国高校开展调查,信教学生占11.5%(戴钢书等,2010);浙江省内学者开展全省调查,信教学生占11.7%(汪士华等,2009)。可见大学生主流基本是不信仰宗教,具备基本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宗教信仰基本认识相对到位,但仍需加强
我们通过对宗教基本概念、知识的考察,来了解学生对宗教的基本认知。有56.33%的被调查者自我感觉对宗教的基本知识是相对了解的。同时,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58.49%)对国家宗教政策认识不到位。在对宗教概念与本质的理解上,认识基本到位,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宗教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这之中,4.58%的被调查者认为宗教是“迷信,荒诞学说”,11.59%表示“说不清楚”。被调查者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并不完全到位,73.58%能够认识到是唯心论,而有4.58%认为是唯物论,21.83%认为是其它。被调查者在法轮功的认识上基本到位,86.25%的被调查者认识到它邪教的本质,但仍有14.85%认为其是民间信仰,3.23%认为它是一种宗教。
3.宗教信仰原因外在影响、内在追求并存,宗教宣传的影响比较有限
65.77%的被调查者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内在需要和精神寄托,能摆脱困境,减轻压力”;9.16%认为“能帮助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并获得支持”。同时也有18.87%的人看到了其另一面,即“容易逃避问题,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可见,大学生群体存在充实精神世界和积极人际关系的内在需要,而宗教信仰从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支持的可能性。宗教信仰者多出于家庭影响和内在需要走上信教之路。43位信教学生中,出于家庭影响和自身内在需要而信仰宗教的各占37.21%,共计32人;受他人传教影响为9.30%。无宗教信仰的328名大学生不信教的原因主要出于有共产主义信念,占不信教人数的31.71%,而不信教的第二位原因是“对宗教信仰没有内在需要”,占30.79%。
4.宗教活动潜在可能性强,宗教传播途径较为多样化
一,参与宗教活动潜在可能性强。信教学生参与宗教活动频率较高,在信教的43人中,定期参加为30.23%,不定期参加为39.53%。调查者中有70人定期、不定期参加宗教活动,这个数字超过信教学生人数,也就是说一部分没有信教的学生也参与宗教活动。同时,301名被调查者虽然目前没有参与宗教活动,然而他们中有47.51%的人表示将来或许会参与宗教活动。二,接触宗教的途径较为多样化。网络、电视等交互传媒,阅读书籍杂志为前两位,分别占23.45%和16.44%。第三位为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占15.90%。
三、讨论与对策
(一)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特征解析
1.信仰程度呈鲜明层次性,信仰水平并不高
部分信教学生的宗教信仰认知度、参与度不高,显示出学生宗教信仰的層次性。信教学生中只有30.23%的信教学生能够自信的表示对宗教知识非常了解。宗教认知水平在非信教学生中更低,非常了解的仅占3.05%。在信教学生中,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和不参加的均为30.23%。可见宗教活动的参与度呈现分化。鲜明的层次性背后我们不难看到,很多信教学生称不上完全意义上虔诚的宗教信仰者,通过教育引导实现转化的可能性较大。
2.信教态度趋向中立,且对宗教宽容度高
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并产生信仰空地。现今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已经不能简单地以肯定和否定来划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客观看待宗教的影响,78.44%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不激进,偏向中立,宽容度较高,但并不积极。其中56.60%的人支持理解某种宗教信仰,41.78%不支持也不反对。约七成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有宗教信仰者,他们中85.18%的人对此并不积极支持。基于此特征,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肩负起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
3.信教原因体现出较强的内在动机,共产主义信念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65.77%的学生认为信教不是出于外在需求,而是源于内在的精神寄托和心理调试,折射出他们对精神安顿、心理安康的渴望。而无宗教信仰大学生不信教的原因,居于第一位的是有共产主义信念,占31.71%。可见,虽然宗教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安顿身心、满足人类归属感需求的一个可能方式,但不是唯一且积极的方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能够让青年学生在安全、尊重、归属、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避免学生选择宗教的消极满足方式。
(二)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对策
1.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科学思想。作为一个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它表现为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规律性的科学认识,还包含着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学生对宗教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存在兴趣,且部分大学生的宗教观模糊不清,在宗教的基本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把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培养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位置。首先,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夯实教育内容。牢牢抓住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阵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及国家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次,要积极利用第二课堂的各种平台,创新教育載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好新型传播媒介,开展大学生话语体系下的传播教育,助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广泛认同。
2.扎实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青年初期的大学生需要处理特殊身心阶段中的精神断奶、成长适应等发展主题,这些都使得宗教成为他们解释和应对困顿的可能选择。前文的调查结果我们也看到,如果大学生未来信教,那么最可能的原因是出于“自己内在的需要”。面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渴望,实施理想信念教育是根本关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思想引领工作的主线来抓,杜绝虚无飘渺的宗教“彼岸”的幻想,实现脚踏实地的理想“此岸”的奋斗,让他们把青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鼓励他们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中去理解、深化、践行理想信念。
3.注重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
青年初期的大学生对事物抱持好奇,对社交充满渴望,既标榜个性又容易从众。大学时期是他们走出家庭融入校园、参与社会的一个特殊阶段,在独立的同时,又对安全感、归属感、支持感提出内在需要。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为宗教的渗透提供了可能。部分大学生走近宗教,是出于改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压力的现实需要。因此教育者应注意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他们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与现实困顿,开发教学与服务资源、制定应对方案、给出解决之道。要关注大学生容易遭遇的学业困难、人际困扰、生涯迷惘等发展性问题,也要特别重视存在性心理危机,针对存在与意义、生与死、自由与承诺等生命议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学生找到根植生命的精神支撑,践行个体生命意义的价值追问。
〔参 考 文 献〕
〔1〕戴钢书,谢玉进.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其特征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24.
〔2〕汪士华,陈真亮.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省几所在杭高校的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
科学,2009(8):112.
〔3〕阮添辉.当代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基于福州市高校的调查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4〕李大芳,文云英,廖冲绪.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指导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12(5):69-74
〔5〕卓新平,龚学增,曾传辉,郑筱筠.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J〕.世界宗教文化.2014(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