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探析
2017-04-17江晓珍
江晓珍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民办教育作为公办院校的建设性补充资源,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形势下,福建省民办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其财务管理工作已不再停留于基础的财务核算和信息提供层面,这对完善我省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分析当前福建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找出相应解决方案,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为福建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是促进我省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福建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59 — 02
一、福建省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民办教育的深化改革,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其不仅实现了独立法人地位,并能够和公办高校公平竞争向社会进行广泛招生。但与此同时,民办高校也有着区别于公办高校的显著特征。因此,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民办高校的具体发展。近年来,福建省民办高校的数量和招生数目不断攀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海西经济发展贡献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值得关注的是,我省民办高校目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工作滞后,财务管理力量薄弱,财务管理人才欠缺等问题。针对现存的一系列问题,找出相应解决方案,对我省民办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福建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办学经费渠道单一
目前我省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公共财政支持的力度微乎其微,也几乎没有社会捐赠。因此,学费收入成为我省民办高校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随着我国高校政策性扩招,我省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不少民办高校为了实现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进行专升本,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些转变的实现,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设备的提升,教职工人才的引进,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和土地的购买。为了能够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验收,许多民办高校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转而向银行大量举债,这严重违背了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原则。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抓生源保经费成为了我省大多数民办高校的首要任务。 一旦潜在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以维持学校正常发展,势必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损害学校形象,进而导致招生数量下滑。这样,民办高校将应对严重资金障碍,部分学校甚至将面临倒闭的风险。
2.财务管理方式落后
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的历程较短,而我省的民办高校起步也相对较晚。受经验和实践不足的影响,目前我省许多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部分高校甚至还停留在手工做账到会计电算化的过度阶段。因此,我省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方式相比公办高校和企业,处于严重落后状态。
3.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但民办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省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还停留与记账、算账、报账的初级阶段。这种传统的财务运行模式,既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由于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人员缺乏财务工作的方向性和积极性,财务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
4.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尽管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普通存在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 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措施,未能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2) 内部控制内容不全面。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日常管理中发生的经营事务根据内部控制原则执行,但对一些重大项目投资,如基础设施采购、工程建设等,没有制定相关处理方案。(3)内部控制执行不严。部分民办高校存在着内部控制停留于制度层面,无法或者未能按要求执行,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未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4)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能划分不清晰。许多重要财务行为,主要取决于办学投资者的个人决策,造成监督缺失,导致经费不合理支出等。
5.财务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省的民办高校大多是由办学者个人或合伙投资,但并未聘请高级会计师等专业财务人员进行学校全面财务工作的管理。部分民办高校还是家族氏企业,民办高校管理者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和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可,导致:(1)一人多岗现象普遍,不相容岗位未能合理分离。(2)许多民办高校的财务人员来自于领导或者投资人的家属,真正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人才很难进入敏感的财务部门工作。这样,财务部门显然无法达到有效的财务管理目的,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
6.预算编制考核落后
预算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财务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目前我省大部分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处于摸索初级阶段,效果不佳。预算编制的依据,往往依赖往期的简单财务数据,未能有机结合下年学校经营管理的合理需求来拟定有效計划。预算编制的项目,未能精确到具体财务活动,这将导致预算执行的弹性过大,对实际财务行为达不到约束效果,最终造成预算流于形式。预算执行的结果,很少进行跟踪和后期反馈调整,这样预算的实际效果得不到体现,预算的编制起不到指导和控制财务工作的效果,预算的考核也得不到合理评价,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三、新形势下对福建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
1.依法进行多元化筹集资金
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很难在学费以外筹集资金。而稳定充实的资金来源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我省各大民办高校应改变传统的学费为主的传统融资模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改变传统的以学费收入为主的融资模式,要积极拓展融资范畴,克服以向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1)设立科学合理的学费收缴制度;根据民办高校自身情况结合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成本核算原则,简历科学合理的学费收缴制度。(2)开展和银行的建设性合作;我省的民办高校发展普遍需要银行资金的支持,取得和银行之间的建设性合作能够为民办高校的资金提供有力保障。(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我省民办高校应积极主动和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合作,可根据实际情况争取企业家投资并参股合作办学,增强办学实力。(4)争取社会捐赠;我省的一些民办高校,如:福州英华职业学院、厦门华夏职业学院以及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等就是在社会捐资的背景下建校的。同时,我省民办高校还可以成立校友会,获得成功校友的捐助,补充办学经费。(5)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指出,要进一步落实民办高等教育扶持政策,设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非营利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表彰和奖励为民办高等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等,为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应充分利用政府支持民办办学的政策,为学校争取经费,促进我省民办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2.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引进财务专业人才
针对目前我省民办高校滞后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方式,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为加强财务监管,提高财务管理分析能力,实时掌握资金收支利用情况,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进行如下改革:(1)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单独设置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的管理部门一直对学校财务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并为学校全面发展提供决策分析信息。(2)更新财务核算内容;应明确民办高校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以此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3)改革财务管理制度;收付实现制已不再适应当前我省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应确立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核算的基础,促进成本效益核算。
除此之外,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也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人才竞争是21世纪的竞争所在,目前我省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亟需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避免民办高校任用亲属裙带关系的非专业人才担任相关岗位,或参与财务管理。重视财务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强财务人员的后续职业教育,增强业务熟练度,学习最新会计法律法规。运用高素质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为我省民办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
民办高校应树立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涵盖学校各个部门和领域的全面内部控制制度。(1)财务人员上岗,必须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保证财务人员的专业性。(2)杜绝一人多岗,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实行回避和定期轮岗制度。(3)明确学校各部门负责人的行权范围和相应承担的责任。(4)建立完善的财务资料归档、查询制度,和学校发展相关的重大项目、协议合同及相关资料由财务部门建档保存,并遵循严格的查阅程序。
4.强化预算管理, 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
财务管理的核心在于财务预算,民办高校的各项财务活动的开展都以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为基础。民办高校应加强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1)全面收集学校发展运行基本财务数据,根据前后期学校发展需求,结合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编制预算。(2)建立完整的预算编制和审核流程。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结合学校宏观发展的战略计划,编制单位预算,并由董事会对最终预算进行审核。(3)严格执行预算计划。预算草案一旦通过,必须严格遵守既定的各项预算指标,除有重大變动可能影响学校发展目标以外,不得随意变动和修改相关预算数据和要求。确保预算的编制的科学性,以及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真正做到预算服务于财务管理工作。
福建省作为民办高校发展起步较晚的省份,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政策指导和外部环境,应充分开展多渠道的筹资方式,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引进专业财务人才,加强内部控制并强化预算管理,促进我省民办高校健康高效有序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郭兰华.民办高校创新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5:217-218.
〔2〕王玲.对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新会计,2014:18-20.
〔3〕刘禾.福建民办高校财务工作规范管理思考〔J〕.会计审计,2015:82-8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