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课堂 享受快乐语文

2017-04-17池达连

教师·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和谐课堂构建

池达连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只有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课堂上如何让教学过程诸要素处于一种协调和平衡的状态?文章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构建;和谐课堂;快乐语文

一、乐学,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乐学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兴趣至上”,教师应如何运用自己对学生的爱,去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为语文而“心动”。我以为:教师必须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师生互爱、彼此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首先,在课堂上,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热情亲切,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后进生要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开小差”的学生不要大声呵斥,用微笑、眼神、肢体语言提醒其用心学习。回忆小时候,自己对某位教师感兴趣,往往对应学科的成绩较好;现在为人师,学生成绩和自己与学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是成正比的。其次,要讲究教学艺术,唤起学生的“乐学”情感。“乐学”是学习的内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教学艺术,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求。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上课伊始,我用课件出示诸葛亮和周瑜,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俩是谁吗?有谁知道这两人之间的故事吗?‘草船借箭这故事你们想一探究竟吗?”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语文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情感需要和认知需求。最后,彰显 “语文的魅力”,发掘学生的乐学情感。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草船借箭》过程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此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借箭简易图,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教材的魅力,讲究教学艺术,善于联系生活,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和一种享受。

二、授法,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和谐课堂,学习方法至关重要。课堂上,教师必须以生为本,教给学生方法,常抓不懈。如我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①问题阅读法。问题阅读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反复读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一步,激疑:让学生借助课题、课后思考练习、开头、结尾、文中重点句子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步,讨论交流,精读课文,独立思考,圈点批注,引向深入。第三步,释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弄懂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分析、概括、总结,这样能大大提升阅读效果。②批注式阅读法。其主要有“符号批注”和“文字批注”两种方式,是常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如生字新词用“○”表示,重点句用“△”表示,重点段用“( )”表示,不懂的用“?”表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符号圈圈画画,把自己的感受、体会等用文字在一旁写一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③拓展阅读法。共包含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两个方面。超越课堂是指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继续进行有目的的自觉学习。如在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课堂上学生们议论着严监生那吝啬鬼形象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这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呼之欲出的人物是如何表现出來的?通过品析,原来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精准描写得以将其体现,学生深有感触。课后,学生经常找些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阅读,留心描写人物的一些手法,收获颇丰。超越文本指的是在学生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收集、阅读课本以外的材料,扩展知识结构,增强语文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学完《老人与海鸥》等课文后,被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深深吸引了。课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许多学生自发地寻找《狼王梦》《孤岛野犬》等动物小说阅读。

三、涵泳,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

学生拘囿于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等多因素的影响,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往往会出现“浅表同化”“疏漏同化”“孤立同化”“错失同化”等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直觉感悟的基础上对阅读对象深入探究,形成对语言文字更为理性的洞察和感悟。这就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具民族特点的读书方法——涵泳。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经验,潜心读书、虚心涵泳、明达文义,将作者及作品所要表现的知、情、意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精神需求,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其方式有二:①嚼词品句,见微知著。词句是文本构成的基本单位,是作者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语境,通过词语比较,品析词句运用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如学习《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时,学生对“雪中送炭”在文中的含义不太清楚。此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雪中”指什么环境?在生活中有碰到过“雪中送炭”这情景吗?通过词句的品析,让学生感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敬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从而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②扣点想象,体悟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讲究“白布”艺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句时引导学生想想,这里的“?”和“!”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进而体察文字符号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感情,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自主,构建和谐课堂的保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主学习,就是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培养学生这一能力就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和谐阅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马上叫学生回答,在布置学生读书时,学生还没读完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领悟。如果答不出或读不好,教师会不断地重复问题,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的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感悟和思维的闪光呢?能读出多少感情呢?可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或站起来平淡朗读,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无疑影响着课堂的和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提问还是在布置读书任务后,教师都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表达方式,并用下面的问题诱导: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肯定、激励中和谐愉悦地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红山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和谐课堂构建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如何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