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与“情绪”:一组同义词的语义韵考察与历时分析

2017-04-17郝锐

辞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示例

一、 引言

传统的同义词研究往往立足于内省法,基于十分受限的语言实例进行专家权威语义阐释和例句展示,如《现代汉语大词典》等;或是采用词义互训的方式,如《释名》等;此外还有基于日常逻辑语义感知进行经验性归类的分析,如《同义词词林》等。这些方法为同义词分析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材料实证不足、分析精确度不高、实用性不强的缺陷,难以较好地反映词语的实际特点和用法。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同义词分析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

同义词辨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同义词组来说,一般的分析只能说明词位义的异同,对应用中的词义内容变化很难有比较充分的说明。注重“应用”,就要看到“在组合中分析同义词至关重要”(符淮青2000);注重“变化”,就要看到“词义是在语言运用的历史中产生和发展的”(苏宝荣等2016)。关于前者,除了“替换法”之外,立足于语料库的语义韵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更为客观的组合分析视角。语义韵分析涉及词项的结伴规律、结伴词项间的相互期待与相互吸引、搭配成分的类连接关系等,这些都是词语搭配研究的重要内容。(卫乃兴2002)目前,这类研究中对汉语名词特别是对高频抽象名词的探讨还比较滞后。(方清明2014)关于后者,则可以采用历时考证的方法,从语言事实出发观察词语及其搭配的发展变化,重点考求词典的释义与示例。如此,我们就可明确以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考察和历时分析作为完善同义词分析模式的探索方向。

本文以“情感”和“情绪”这组同义词为例,重点考察同义词分析中的释义与示例问题。[1]

二、 傳统词典对“情感”和

“情绪”的处理

一般来说,在任何上下文中都可以互换、真正或完全同义的词是非常少的,多数情况是“大同”而“小异”。所以,这些意义基本相同的词会组成相互对照、制约的语言组织结构,成为同义词词典的阐释对象。部分有代表性的同义词词典对“情感”和“情绪”的收录情况大致如表1所示。

《同义词词林》(1983)采用的是按逻辑分类层层细化的词条分列方式,该书把“情感”和“情绪”同归入小类“意识”,因此可以看作是组内对举;同时,“情感”又进一步归入“感觉、感情”细类,“情绪”归入“心意、心情、爱情”细类,因此又可以看作是组外分列。《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2005)、《新华同义词词典》(2005)、《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2009)都采用了组内对举方式;而其他词典或仅收录其中之一,或二者都没有收录。

《同义词词林》把同义词类聚,主要供读者写作时选用,没有对词语的解释。《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2005)用分别下定义的方式来解释二词:

情感对人、事情所产生的好恶或喜怒哀乐。

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 ~激动,市民~高涨,切忌产生急躁~。

这种做法类似于一般的词典,解释也较为粗略,举例和释义都没有体现两者的具体差异。《新华同义词词典》(2005)采用的是纵向并立方式,分条陈说二词:

情感① 泛指喜、怒、哀、乐、爱、恨等各种内在的心理状态。② 专指关切、喜爱的心情。

情绪① 多指兴奋、激动、真挚、紧张、冷淡等外在的心理状态。常说“~高涨,学习~高”等。② 有时专指不愉快的感情。

《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2009)则是横向对举,在同一维度对照阐释二词的细微差别:

1. “情感”表示内在的心理状态,如喜欢、快乐、爱慕、恐惧、厌恶、悲哀、愤恨等。“情绪”表示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兴奋起来的心理活动,如激动、紧张、冷淡。

2. “情感”还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深厚的、喜爱的、关切的心情。“情绪”没有这个意思。

3. “情绪”常表示某种不安心、不愉快的心理反应。“情感”没有这个意思。

4. “情绪”可以在书面语里使用,也可以在口语里使用。“情感”多在书面语里使用。

解释同义词的目的是为了求同别异,而且“别异”应该是词典描写的重点,比“求同”更复杂。总结各词典的解释,主要问题在于对二词褒义与贬义的认定、常用搭配的展示及示例选用上还不尽如人意。当然,解释的深度和广度(如二词的语域优先度、心理认知模式等差异)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辨析还存在不足: 其一,同义词辨析立足内省,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的考察还不够;其二,示例不能反映典型、高频的搭配,不具有搭配倾向性;其三,辨析维度过于单一,局限于阐释概念义、色彩义等,可操作性不够。为弥补这些不足,不妨尝试从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考察去深入分析同义词。

三、 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

(一) “情感”和“情绪”的使用频数统计

通过查找语料库得到的二词使用频数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三个语料库的检索所得都显示“情绪”的使用频数高于“情感”。这一调查结果大致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1986)的统计相吻合,二词都属于使用度和频率较高的前8000个词,但“情感”的使用度和频率远低于“情绪”使用度。[2]同义词出现的频率与语言系统的倾向程度具有相关性,所以“情绪”比“情感”在语言运用中更为常见,使用场合和随机分布更为广泛,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语域优先度。(张继东,刘萍2005)

(二) 二词的类连接、搭配关系及语义韵分析

类连接是对具体词语搭配的语法范畴组合搭配关系的概括。一个类连接即表示一个搭配类,如N+V等。(卫乃兴2002)对利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料库在线”进行关键词检索和索引随机提取所得到的带标注检索索引(具体示例从略)分析归纳,可知“情感”的搭配类连接主要有([]表示可视为句法整体的界限标志):

V+[情感+(的)+N]

V+[A/N+的+情感]

[N+(的)+情感]+A

此外还有“Prep(对、让、使)+情感”等搭配。

通过进一步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情感”作为动词客体而位置居后的用例占大多数,“情感+A”模式的用例较少,“情感+V”模式一般是整体作为名词性短语(如“情感变化”)使用,单独成句的实例很少。此外,用于“N+情感”这一结构的词语有加“的”与不加“的”的区别,“情感”与“道德”等词搭配一般可省去“的”而构成一种稳定结构,但“A+的+情感”结构尚未见省略“的”的用例。

同理,归纳出“情绪”的搭配类连接如下: [3]

V+[N/A+(的)+情绪]

[N/A+(的)+情绪]+(的)+V

[N/A+(的)+情绪]+(的)+A

此外还有“Prep(使)+情绪”等。“[N/A+(的)+情绪]+(的)+V”中的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且[N/A+(的)+情绪]结构独立使用时“情感”与N或A交换位置的情况极为少见,这表明“情绪”不具备像“情感”那样的定语性修饰功能,一般作为中心词出现在某一句法结构中;“情绪”后为动词的用例比“情感”的同类用例多,能搭配的动词也比“情感”丰富,如“回升”“波动”“沸腾”等。

要进一步提高同义词分析的精度,还需要以类连结为背景考察它们的具体搭配词。为此,需要提取搭配词并进行统计测量,检验各搭配词与节点词之间的相互预见和相互吸引程度,据此推断它们共现的典型性。(卫乃兴2002)我们主要利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采用Z值法测算,与“情感”同现的詞及其Z值(近似值)见表3。

同理,与“情绪”共现的词及其Z值(近似值)如表4所示。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与“情感”搭配的词中,显著度较高的是“内心”“表达”“细腻”“思想”“强烈”“没有”“丰富”等词;而“情绪”则常和“低落”“高涨”“激动”“悲观”“激昂”“抵触”“消极”“急躁”等词搭配。这些词实际上是节点词“情感”“情绪”的结伴词项,与节点词共同表达一定的意义。从结伴词项可以看出,这两个词多表达心理活动,但“情感”的抽象性特征更突出,所搭配的词项多为抽象性词语,如“思想”“态度”“内心”等,而“情绪”的结伴词项(特别是动词)描述情绪状态起伏变化时具有形象化、情景化的特点,如“高涨”“低落”“平静”等。实际上,在心理学看来,情感是稳定内在的心理活动;情绪则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彭聃龄2004)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我们发现这些形象化、情景化的特点来自于容器隐喻的认知机制。(赵艳芳2001)在人的认知经验作用下,人体被视为容器,情绪是液态内容物,情绪可以“波动”,可以“发泄”,可以“低落”“高涨”,甚至还可以“沸腾”,等等。这些搭配词的Z值较高,说明这种搭配已经具有较高的使用惯性。(郝锐2012)这是“情感”的语义搭配不具备的特征。

词汇在语境中时,关键词习惯性地与具有某语义特征的一些词共现而被感染上有关语义特点,产生褒贬、庄谐等附加意义的变化,其语境也就呈现出特殊的语义氛围,如积极、消极等,这便是语义韵。(张继东,刘萍2005)从语义韵的角度看,“情感”与“情绪”的具体差别是: 与“情感”搭配的词多为中性,偶然有一些略带褒义的词(如“丰富”)或贬义的词(如“复杂”),总体上不具备倾向性,语义韵呈现错综复杂的特点;而与“情绪”搭配的词更多的是“低落”“悲观”“抵触”“消极”“急躁”等,这些词的Z值较高,具有显著搭配的特征,呈现消极语义韵特征,甚至可以用“有情绪”“情绪化”等词表达一定的消极含义。这一点也是“情感”所不具备的。

此外,两个词在使用中还有一些跨距短、Z值较高的结伴词项,它们经常相邻出现,从而形成半固定的共现关系。与“情感”可形成半固定结构的词项有“思想”“态度”等,与“情绪”形成半固定结构的词项有“低落”“高涨”等。

四、 对词典释义与示例的历时分析

不同时期的权威汉语词典(包括同一词典的不同版本)对具有同义关系的词所做的解释也会有所变化。就“情感”“情绪”来说,按大致时间顺序排列各时期部分代表性词典对此二词的阐释,可历时地考察各部词典的阐释是否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使用实际。

表5各部词典“情感”“情绪”阐释对比

情感 情绪

《标准语大辞典》(1935年) 感情的发动。 缠绵的情意。

《汉语词典》简本

(1937年初版,1957年再版) 情思感慨。

1. 谓缠绵之情意。

2. 〈心〉若干感情结合而成之复合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

(1973年) 〈心〉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1. 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生产~|战斗~|急躁~|~高涨。

2. 指不正当、不愉快的情感: 闹~|他有点儿~。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

第1版,1983年第2版) 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1. 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生产~|战斗~|急躁~|~高涨。

2. 指不愉快的情感: 闹~|他有点儿~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

订第3版,2002年增补本)

1. 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1. 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生产~|战斗~|急躁~|~高涨。

2. 感情: 两人~很深。 2. 指不愉快的情感: 闹~|他有点儿~。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

第5版,2012年第6版,

2016年第7版)

1. 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1. 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生产~|急躁~|~高涨。

2. 感情: 两人~很深。 2. 指不愉快的情感: 闹~|他有点儿~。

《标准语大辞典》对“情感”“情绪”二词都只列出一个义项,相比而言,1957年再版的《汉语词典》简本调整了对“情感”的阐释,并在保留“情绪”原有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心理学科名词的解释。在《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中,“情感”成了心理学科名词,释义也和前两部词典截然不同;“情绪”则删掉了心理学科名词的标签,还调整了释义,增加了贬义色彩的义项,同时又增加了示例。到《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和第2版,“情感”的心理学科名词标签取消了,“情绪”的色彩义素“不正当”也去掉了。到《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2002年增补本,“情感”增加了“感情”这一义项。到《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2012年第6版和2016年第7版,“情绪”的用例中删除了“战斗情绪”。

词典释义的调整要有现实背景作为支撑,即语言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刁晏斌2006)“情感”“情绪”二词的差异是历时发展所积累的结果。比照观之,词典的调整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失调”的一面。

《标准语大辞典》对“情绪”的解释并不能较好地反映当时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我们检索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共获得“情绪”的有效语例230条,其中大部分语料涉及心理哲学的领域,也有部分通俗用例。[4]可以看出,当时的用例至少有一部分不是“缠绵的情意”的意思。《汉语词典》简本调整“情绪”的义项,增加了“感情的复合作用”这一心理学解释,这是基本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的。此外,我们调查发现这一阶段的“情绪”在使用中并没有出现典型的消极含义,因此,就《汉语词典》简本而言,其在对“情绪”的解释上较为可取。

我们通过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历时检索(荀恩东等2015)进一步考察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情绪”的使用有爆发式增长,频次远高于“情感”,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情绪”“情感”频次图

这一阶段,“情绪”多与带有政治色彩的词搭配使用,如“反美情绪、反苏情绪、宗派主义情绪”等,经济、军事领域使用该词也很积极,如“生产情绪、战斗情绪、热烈情绪”等,这类搭配也自然成了词典收录的主要对象。同时,“情绪”的贬义用法也变得频繁起来,释义中用“不正当”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注脚。因此,《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的解释和示例反映了当时实际语言情况。“情感”在此时的使用频率远低于“情绪”,标记为心理学名词也未尝不可。不过,由于“情感”的使用在后来也出现了急剧增长,后续词典版本把该词作为普通词阐释也是符合实际的。

然而,“生产情绪”“战斗情绪”只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特定时期较多使用(前者的频次最高达557,后者的频次最高达29),后来都趋于隐退(70年代中期起频次都不到5,甚至为0),具体如图2所示:

图2“生产情绪”“战斗情绪”频次图

因此后续五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在示例上继续选用“生产情绪、战斗情绪”就不合理。词语的搭配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化,词典编纂者在选择搭配示例时应该考虑当前的词语使用情况,挑选更有代表性的搭配词项。《现代汉语词典》从第5版以后删去“战斗情绪”一例,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了词典示例要随语言的发展而有所调整的原则;但保留“生产情绪”的做法,似可商榷。

心理学认为,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情感具有较大的穩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则代表了感情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其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彭聃龄2004)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比较符合“情感”“情绪”的使用状况。特别是对“情绪”而言,如果词典中能够添加“情景性”和“具体化”等搭配倾向,去掉“兴奋”义素(事实上“情绪”并不意味着“兴奋”),这样会更加妥当。另外,考虑到情感的社会性及情绪的原始性特点,不妨在对“情感”“情绪”二词释义时,给“情感”的释义添加社会性、稳定性的义素,在“情绪”的释义中去掉“人”这样的主体限制义素,这样会更加妥切。

五、 结语

同义词的存在是语言表达精细化的要求和体现。(黄伯荣,廖序东2007)这种“精细”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言语表达中,也应该体现在对同义词语的分析阐释中。从《现代汉语词典》等具有权威性的词典来看,对像“情感”“情绪”这样含有同义关系的抽象名词的阐释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其一,调整释义,增加词语阐释的维度。就“情感”“情绪”来说,在保留原有褒贬色彩(语义韵)的阐释下,可以去掉“情绪”的主体限制,增加对二词抽象程度和心理特征(如稳定性与情景性)的阐释。受权威词典释义影响的同义词词典除了进行上述改进外,还可以增加对词语语法特点(搭配组合)的阐释,如“情绪”后接动词、形容词的用例比“情感”的同类用例多,能搭配的动词、形容词也比“情感”丰富等。

其二,检查词典示例,汰除历史遗留用例,改为更符合认知习惯和当前语言实际的用例。这是我们更希望强调的方面。现代汉语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各阶段的语言使用特点也有所不同。有很多词语在使用中产生了独特的搭配习惯和语义色彩,如“修养”一词,“政治修养”几乎已成为一个固定搭配,出现频率很高,词性也偏褒义;而到后来又产生了“黑修养”这样含特殊贬义的搭配来做批评用语,这在今天是不适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本很好地规避了这个问题。但是,像“抓紧”一词就值得改进。《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本都举“抓紧生产”为例,据分阶段查考语料发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为适应工农业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常用搭配,但在现阶段的语言使用中,“抓紧”已经用到法律、行政等各领域而不限于工农业生产领域了,且用法虚化,像“抓紧落实/做好”这样的用法较为典型。

我们的结论来自语义韵分析和历时分析,按照这样的方法检视词典中的释文(尤其是示例),可以启发我们对权威词典释文及传统同义词辨析的新思考。词典的释义“细而不精”和示例“陈陈相因”,会给汉语同义词教学或者二语习得等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基于语料库的实证和历时分析,加强实际搭配和使用特点的考察,从而补益传统分析在客观度、多维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不足,也为词典修订提供合理性建议。

附注

[1]本文语义韵分析主要立足于“北大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料库在线”“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历时分析主要立足于“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特此声明,并致谢忱。

[2]《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显示:“情感”的使用度为6,“情绪”的使用度为74;在语篇分布上,前者集中分布在文学作品中,后者则主要分布在文学作品和报刊政论中。

[3]“情绪”一词的检索语例、类连结及语义韵分析,可参见拙文《“情绪”的语义韵特征及其认知解释》,此处从略。

[4]本文语料检索得到该数据库惠赐试用权,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 刁晏斌.現代汉语史概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方清明.汉语抽象名词的语料库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4(4).

4. 符淮青.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2000(3).

5. 郝锐.“情绪”的语义韵特征及其认知解释.文教资料,2012(32).

6.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黄昌宁.语料库语言学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8. 刘叔新.论同义词词典的编纂原则.辞书研究,1982(1).

9.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 苏宝荣,刘丽云.词义的传承、变异与辞书释义.辞书研究,2016(1).

11. 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当代语言学,2002(2).

12. 荀恩东,饶高琦,谢佳莉等.现代汉语词汇历时检索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中文信息学报,2015(3).

13. 张继东,刘萍.基于语料库同义词辨析的一般方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责任编辑李潇潇)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示例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米沃什词典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