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别开生面的语文辞书发展史
2017-04-17周志锋
周志锋
摘要《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是徐时仪先生30多年来潜心研究辞书文献、辞书理论和辞书史的结晶。它把汉语辞书放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梳理了我国语文辞书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历史。文章对它的特色和成就进行评介,特别肯定了作者在学术创新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特色成就创新
我国辞书编纂源远流长,但辞书理论、辞书史的研究相对滞后。就辞书史而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陆续有相关著作问世,如刘叶秋的《中国字典史略》、林玉山的《中国辞书编纂史略》、赵振铎的《古代辞书史话》、张明华的《中国字典词典史话》、杨正业《语文词典编纂史》、雍和明等《中国辞典史论》、徐金法的《中国辞书发展史引论》、杨文全的《近百年的中国汉语语文辞书》等。这些著作对中国辞书史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它们多以“史略”“史话”“引论”等命名,在全面性和系统性方面或有欠缺。有鉴于此,2016年3月,上海辞书出版社“辞书研究文库”推出了徐时仪先生的《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该书近40万字,由“上编·导论”“中编·传统辞书”“下编·新式辞书”构成,将辞书放在社会文化层面进行考察,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语文辞书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材料丰富,论述精审,新见迭出,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辞书史研究力作。
一、 史家眼光,视野开阔
辞书是人类文明演进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辞书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关。研究辞书史,就要以史家的眼光,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辞书这种语言文化现象。作者正是这么做的。“本书尝试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梳理汉语语文辞书的发展史,将汉语语文辞书置于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中进行考察,冀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探讨汉语语文辞书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脉络,揭示汉语语文辞书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后记》语)可以说,这一思想贯穿全书。
“上编·导论”共五章,其中第二章“社會与辞书”分为十节,分别是“经学与辞书”“宗教与辞书”“科举干禄与辞书”“国家与辞书”“平民与辞书”“民族融合与辞书”“汉字文化圈与辞书”“西学东渐与辞书”“文白转型与辞书”“电子计算机与辞书”,全方位、多视角地考察了社会与辞书的关系,论述了社会对辞书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从而雄辩地证明了“社会的需求既是孕育辞书的母体,又是辞书编纂的催生婆,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各种辞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五章“辞书与社会发展”分为三节,分别是“辞书编纂的时代烙印”“辞书编纂的价值观念”“辞书修订的与时俱进”,论述了辞书编纂及修订反映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释社会与辞书的关系。不仅如此,在“中编·传统辞书”“下编·新式辞书”中,无论是论述古今辞书的历史分期,还是评介每个时代有代表性的辞书,都是在社会文化观照之下进行的,因为作者认为“一部辞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辞书编纂史”。
《发展史》不仅找准了“观察点”,在具体论述方面视野也非常开阔。如“上编·导论”第二章论述社会与辞书的关系,分为十个方面,因经学与辞书的关系最为密切,放在首位,并从“儒家经典的训释与《尔雅》”“今古文经学之争与《说文》”“义疏之兴与《经典释文》”“疑经思潮与《字说》”“经世致用与《经籍籑诂》”等五个角度来阐述,说明“中国古代辞书的编纂是为治经通经服务的,儒家经学与古代辞书的编纂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其他如宗教与辞书的关系、古代帝王和政府与辞书的关系、平民百姓与辞书的关系、民族交往和融合与辞书的关系、汉字文化圈与辞书的关系等,同类著作很少涉及,既充分说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是辞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又大大拓宽了读者的眼界。第四章的第三节“词义网络系统与网络词典”,将大脑词库、词义网络系统与网络词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详细介绍了网络词典这种新型辞书的认知原理、产生依据及其特点和优势,也是同类著作很少提及的。又如中、下两编讨论“传统辞书”和“新式辞书”,不仅评介了常见辞书,还介绍了不少不常见的、甚至是罕见的辞书。如叙述明清雅书,说“主要代表作有《骈雅》《汇雅》《通雅》《叠雅》《别雅》《说雅》《湖雅》《比雅》和《佛尔雅》等”,在具体介绍时还增加了《新尔雅》;叙述明清方俗辞书时,提到了明代的《元龙通考杂字》《切要事类便览》《俗言》《俚言解》《常谈考误》《世事通考》《目前录》《方言据》《雅俗稽言》《俗呼小录》《诗词曲语正诠》《询刍录》《应用碎金》《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蜀语》等;清代的《言鲭》《通俗编》《方言藻》《通诂》《剿说》《直语补正》《土风录》《恒言录》《恒言广证》《通俗常言疏证》《异语》《谈征》《晋宋书故》《证俗文》《迩言》《燕说》《常语寻源》《常谭搜》《里语征实》《释谚》《语窦》《世事通考杂字》《俚俗集》《称谓录》《异号类编》《方言别录》《南通方言疏证》《吴下方言考》《越谚》《越语肯綮录》《越谚释》《蜀方言》《正音撮要》等。《发展史》考察面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一部语文辞书发展史,作者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的概括也非常准确。如将“传统辞书”分为“先秦萌芽时期”“秦汉开创时期”“魏晋南北朝探索发展时期”“隋唐五代成熟时期”“宋辽金元兴盛时期”“明清集大成时期”等六个时期;将“新式辞书”分为“新旧转型期”“探索变革期”“复兴发展期”“开拓完善期”四个阶段。这种划分有助于读者从“史”的角度来把握汉语辞书及辞书现象。
二、 人略我详,注重比较
语文辞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语文辞书编纂史,一部部语文辞书像一颗颗珍珠,经过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把它们巧妙地串在“史”的链条里。因此,对有代表性的语文辞书的评介自然是辞书史的重要内容。考虑到许多辞书前人已有研究,有的研究成果还非常丰富,于是作者拟定了“人略我详、人详我略”的原则,灵活处理。“如已有成果论述《说文》颇多则略,论述《字说》较少则详。又如杨文全《近百年的中国汉语语文辞书》和曹先擢、陈秉才《八千种中文辞书类编提要》等列举已有辞书较详,本书就略举而不一一赘述。”这一原则无疑是很合理的。
“中编·传统辞书”介绍常见辞书往往简明扼要,而对于别人论述较少的辞书则做比较详细的评介。比如,隋唐五代辞书重点介绍了《桂苑珠丛》,宋辽金元辞书重点介绍了《字说》,明清辞书重点介绍了《华英字典》。《桂苑珠丛》一百卷,隋代曹宪、诸葛颍等编,阮元《揅经室集》谓“《桂苑珠丛》久亡佚,间见引于他书。其书谅有部居,为小学训诂之渊海”。徐时仪先生曾撰《佛经音义引〈桂苑珠丛〉考》一文,对该书进行考证,“据我们比勘和董理,除去重复,辑得《桂苑珠丛》146条。从佚文可知《桂苑珠丛》旨在规正文字,体例仿顾野王《玉篇》,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主要收释单音词,且多为汉以来的新词,还收释了一些复合词”。经过作者梳理,帮助读者弄清楚了隋代这部卷帙浩繁而又久已失传的重要辞书的基本面貌。王安石的《字说》曾盛行于当世,但学界褒贬不一,贬多褒少。徐时仪先生曾撰《王安石〈字说〉考论》(上、下)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史》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对《字说》进行了详细介绍,在“《字说》的编纂体例和特点”一节中分“按韵编排,以韵系联”“采用小篆,辨形析义”“据声考源,声符表意”“正名百物,注重实际”“兼收博采,唯是是从”“附托经义,经世致用”等六个方面叙述,在“《字说》的渊源和影响”一节中分“《字说》对前代辞书的继承”“《字说》对后世辞书的影响”“《字说》对后人的启发”等三个方面叙述,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字说》,对读者很有启发。马礼逊编的《华英字典》是第一部英汉和汉英词典,开创了汉英双语词典编纂与初版的新局面。《发展史》详细地介绍了《华英字典》的编纂目的、编纂过程、编纂体例、收词及引例的特色,还附带介绍了后出的《汉英韵府》《汉英词典》《英华字典》以及中国人编的《华英通语》《英汉词典》《华英字典汇集》等。关于双语辞书,同类型的著作几乎都没有谈到。
“下编·新式辞书”第二章“字典”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李圃主编的《古文字诂林》,认为它在“厘清古文字形音义的脉络”“勾勒古文字学研究的学术史”“提供探考汉字演变线索的依据”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章“词典”对断代词典、新词词典着墨较多,这两类辞书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仍然处于兴盛时期,而以前的辞书史著作又很少论及,故有必要重点介绍。“词典”第十节“其他”部分,介绍了两岸词语差异词典如《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两岸常用词典》《两岸差异词词典》及学习型词典如《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馆学汉语词典》《汉语图解词典》《新华多功能字典》等,体现了《发展史》的发展眼光和务实精神。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很重视运用比较法,包括不同朝代辞书的比较、不同版次辞书的比较、同类辞书的比较等,通过比较来彰显特点,揭示差异。如通过对《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这三部辞书中“人”字释义的比较,说明“我国古今语文辞书的释義经历了一个由笼统含混到明确清晰的复杂演变过程”;通过对《辞海》1936年版、1965年版、1979年版的比较,说明辞书编纂带有其所处时代的深深印迹;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2005年版、2012年版“同性恋”一词释义的比较,以及对《辞海》1936年版、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2009年版“民主”“科学”“人权”“父母官”“辛亥革命”“虎”“鲸”等词语释义的比较,说明辞书释义的变化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世界认知的变化。尤其是下编第四章的第四节“专书辞书”部分,有两部《世说新语》词典的比较、两部《水浒》词典的比较、两部《金瓶梅》词典的比较、两部《红楼梦》词典的比较等,评析公允,很有见地。
三、 博采众长,富有创新
“学问之道重在传承,治学之道贵在创新”。撰写一部汉语辞书发展史,理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尽可能地反映当前研究的最高水平,在此基础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发展史》在传承方面做得很好,对浩繁的辞书史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兼收博采,融会贯通,取舍有道,裁择得当。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徐时仪先生长期从事古典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辞书文献的考证研究,一是白话文献中俗语词的考释,这两个研究方向都与辞书史研究关系十分密切;徐先生又参加过《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有丰富的辞书编纂经验。这两个优势为作者撰写辞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查书后所附的“参考文献”,列有徐时仪先生有关辞书学的论著53种,其中专著8部,论文45篇。这些论著内容广泛,涉及辞书编纂、辞书理论、辞书史等各个方面。如通论方面的有《汉语古今辞书的类型》《社会需求与辞书编纂》《儒家经学与中国古代辞书编纂》《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明清传教士与辞书编纂》《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辞书编纂》《汉字文化圈与辞书编纂》《〈辞海〉编纂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等,有关辞书释义的有《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特征探微》《声音相训与辞书训释》《语源义研究与词典释义溯源》《词组义与词典释义考探》《语文辞书词义系统探略》等,有关专书研究的有《〈慧琳音义〉研究》《玄应〈众经音义〉研究》《王安石〈字说〉考论》《阳承庆〈字统〉考探》《略论〈古文字诂林〉在语言文字研究与字典编纂上的学术价值》等,有关同类辞书比较研究的有《两部〈金瓶梅词典〉的比较》《两部〈水浒词典〉的比较》《两部〈红楼梦词典〉的比较》《两部〈近代汉语词典〉的比较》等,有关专书词典和断代词典的有《专书词典编纂蠡论》《汉语断代语言词典编纂蠡论》《数据库建设与断代词典编纂》等,有关双语辞书的有《语言文化的比较和双语词典的编纂》《双语词典编纂的灵魂》《略论双语词典释义的理据》等,有关网络、信息化与辞书编纂的有《面向新世纪的网络词典编纂刍探》《网络词典编纂蠡探》《信息化与古文字工具书编纂》等。正因为有如此丰富、扎实的前期研究成果作支撑,使得《发展史》一书充满真知灼见和创新的内容。以下试举数例:
1. “字典”之名始于何时,这是辞书史上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修订本《辞源》云:“字典之名,始于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纂修的《康熙字典》。”这是学界普遍看法。其实作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表了《我国最早以“字典”命名的辞书考辨》一文,提出不同观点。《发展史》在中编第三章的第一节“概述”里据以申说: 考《慧琳音义》中引用《字典》一书凡九处,“说明唐代或已流传有《字典》一书”,“如果慧琳所说的《字书》《字典》不是专指某一部字书或字典,那么至少可证其时‘字典一词已出现,其词义与‘字书一词相当”。
2. 唐代武玄之所撰《韵诠》是一部记载当时实际语音的新兴韵书,今已失传。作者曾根据《慧琳音义》所引《韵诠》三百多条佚文对其进行考证,撰有《唐代新兴韵书〈韵诠〉考探》一文。《发展史》在中编第四章的第三节论述隋唐韵书时,据以重点介绍,分析其收词、注音、析形和释义的体例和特点,探讨其渊源和编纂特色,论述其在语言研究和辞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填补了辞书史研究中有关此书的研究之阙。
3. 在比较胡竹安《水浒词典》与李法白、刘镜芙《水浒语词词典》对同一词语释义差异时说: 如“老郎”一词,李书释为“精明干练的老手”,胡书释为“老练”,引例为第四十三回:“拣一只疾快小船,选了几个老郎作公的,各拿了器械”。例中“老郎”为形容词,修饰名词“作公的”。胡书释义为长。又如“退居”一词,李书释为“位于寺观后面闲静的居住之所”,胡书释为“舍弃不再住人”,引例为第六回:“却说鲁智深来到廨宇退居内房中,安顿了包裹、行李”。从例中可以看出“退居”仍在使用,并非“舍弃不再住人”。又第四十五回:“本房原有个胡道,今在寺后退居里小庵中过活。”例中“退居”中住的胡道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僧人。相较而言,李书释义为长。……作者对古白话词汇做过系统研究,擅长于白话作品俗语词考释,因而评判合情合理,切中肯綮。
因为篇幅关系,《发展史》对有些辞书的评介略嫌简略;又因为作者是一位宽厚长者,评介辞书往往以肯定为主,对有些辞书存在的质量问题批评显得不足;个别辞书的归类还可斟酌,如下编第二章“字典”之第二节为“《新华字典》与《四角号码新词典》”,其中《四角号码新词典》似放到第三章“词典”中去叙述更为合适;个别文字有错讹,如第133页“又子一人,天子自称也”,“子”为“予”之误,第419页“成语词典自21世纪初问世以来”,“21”当作“20”等。但这些只是大醇小疵。总之,《发展史》以新理念、新视角、新材料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汉语辞书发展的历程,对我国辞书理论建设和辞书编纂实践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315211)
(责任编辑马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