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与历史真实
2017-04-17史侨
史侨
时下,一部抗日电视剧《敌后便衣队传奇》忽然又被网友翻出来,其中一个片段被称为抗日神剧的巅峰之作。在抗日武装举行的比武大会上,自称“爆破王”的马洛同志端出包子请大家品尝,然后把咬了一口的包子扔出去,包子落地登时爆炸,仿佛马洛扔出去的不是包子而是手榴弹。随后马洛又相继拿出西红柿、黄瓜、胡萝卜、辣椒……每一样,都既能吃又能炸,马洛称之为“蔬菜雷”。
抗日神剧历来是网友吐槽的热点,从手撕鬼子、裤裆里藏手榴弹、向空中甩手榴弹炸飞机,到八路手拿AK47和捷克式轻机枪打鬼子、日本兵手持跟机枪火力一样的日本三八大盖,再到抗日英雄骑着二战后才有的全地形车、操着二战后才有的新式加特林转膛机枪或者雷明顿系列狙击步枪打鬼子,衣着笔挺发型不乱,杀得鬼子人仰马翻。抗日神剧雷点频出,在遭人诟病的同时也影响了很多人对于抗战历史的真实观感,甚至有网友戏称:“看了抗日神剧,很好奇日本鬼子是如何挺过八年全面抗战的。”
一切根源于不了解
应该说,在反映敌我冲突的影视剧中,通过艺术手法让对方在某些方面变得愚蠢,让正面人物适当变得战斗力强悍,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视剧作品中都是常见的。远的比如法国著名二战喜剧电影《虎口脱险》、美国战争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等等,里面的纳粹德军中弱智比例相当高;近的也有美国2001年电影《珍珠港》、2014年电影《狂怒》等等,里面的主角都是开着低劣的飞机/坦克在强敌面前大杀四方,在银幕上创造了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战绩。2016年一度被视为奥斯卡热门的战争电影《血战钢锯岭》中也把历史真实人物攀爬的7米矮崖注水成了120米高的悬崖,这个关键性事实的注水,直接让上下悬崖几十次的历史真实主人公,摇身一变成为不了解历史的观众眼中的攀岩超人。
这些夸张并没有引起国内观众对神剧的大规模吐槽,原因就在于,或者是观众并不了解这些海外电影的夸张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对当年的战争细节也不甚了解,或者是国内影视剧制作方错误理解了艺术夸张的尺度,甚至把喜剧和正剧混淆,把夸张和科幻混淆,把动作和武侠混淆。
比如现在被网络大肆嘲讽的包子当手榴弹,这在历史上其实是存在的——1942年,美国战略情报局为缅甸的抗日游击队提供了一批大约15吨的C型粉状炸药,这些用80%的TNT炸药与20%的面粉混合制成的特种炸药,由于考虑到需要通过漫长的日军控制区才能抵达游击队驻地,为防止在运输途中经过日军岗哨时被发现,特意做成了可以烙成大饼的无毒材质,游击队员可以背着一叠C型炸药大饼,安全经过日军岗哨关卡,甚至可以当着日本兵的面,吃上几口大饼以示真实,到达目标附近时只需要在炸药大饼中插入雷管,就能变成威力强大的炸弹。
既然历史上真有其事,为什么还会被吐槽为抗日神剧呢?问题就在于,是这批可食用的炸药大饼味道很糟糕,并不能像抗日神剧里那样吃起来还很可口、甩出去时爆炸威力又惊人。而且这些炸药大饼也从没有被投入过中国战场。包子做炸弹的电视剧编剧没有补充这个历史真实故事作为铺垫,其实哪怕强行说这种装备被意外投入中国敌后战场(虽然编剧很可能并不知道这种能吃的炸弹真实存在),都不会引起观众这么大的反感和吐槽,既然没有对这种剧情的提前铺垫和合理解释,那也就不该抱怨我们的观众看不懂这个情节甚至把这些当成了科幻故事。
票房与真实的取舍
一直以来,很多人在吐槽抗日神剧不能反映真实抗战。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批评既对,也不对。
说这种观点对,是因为14年抗日战争进行得确实艰苦卓绝,日本鬼子在1943年之前确实战斗力强悍,单兵作战能力和整体装备对中国军队有优势,对日作战中的我国军民确实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把日本兵统统描述成不堪一击,这是对当年抗日军民艰苦奋战的无视和抹杀。
说这种观点不对,是因为抗战这类戏剧,有些内容确实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比如真实历史中的日军残暴和虐杀远远突破人类底线,这不适宜全都拿到影视剧中展现。又比如抗战叙事中常见的白刃相搏刺刀见红,在真实抗战历史中的白刃战,考验的是双方士兵的技术、斗志和纪律,而不是某几个英雄的赵子龙式武功,一场上百人的生死肉搏,可能三五分钟之内就结束了。这种突刺几分钟就结束的场景,既没有敌我双方缠斗几十回合的扣人心弦,也没有飞檐走壁内功伤人的武侠玄幻,如果如实拍摄,完全不能吸引观众。
而为吸引观众,加上大部分影视剧制作人员不了解真实抗战,导致了抗日雷剧频出,票房和收视率的压力,让如今的影视剧制作方选择那些青春偶像、帅哥靓女作为吸睛工具,确保了收视率和收益,但是反过来就导致了抗战剧畸变成了青春偶像剧。另一方面是制作方对抗日的不了解,为了吊人胃口引人入胜,一味突破真实边界,以抗日之名拍出的是抗日科幻劇武侠剧,结果演的人和演的事情因为完全缺乏事实依据而造成了观众的吐槽,造成对历史真实的损害甚至污蔑。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加强监管和提高影视市场的鉴赏能力,形成双管齐下,避免抗日历史的无限制娱乐化和玄幻化。
(责编: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