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2017-04-17石先烨
石先烨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的时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有待于教师认真思考。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安排小组合作的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就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开展讨论,教師既不指导,也不调控,结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汇报交流;有的小组没有明确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有的小组“小权威”一统天下,学困生只能当摆设;还有的小组争执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有的学生趁机偷懒玩耍,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等等。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效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完全没考虑合作学习的效果,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小组讨论时,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而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只是作为一个陪衬。没有了合作,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而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
三、分组要合理
合作学习要达到目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很关键,分组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然后让学生选择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调整。这样,成员之间互相了解,彼此间的信任和尊重极大程度地得到提高。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要体现人人参与,平等交流,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成员“个人包办”和“搭便车”的现象发生而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负责人”。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必须积极、团结、努力地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已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品质,作为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培养和迁移,让学生在学习交往中,培养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
五、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乐于合作
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合作的结果,更应关注合作的过程。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经常深入每个合作小组,现场进行观察和指导,倾听他们的讨论,了解动向,随时指导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哪个小组善于合作,哪个小组速度快、效率高,在总结交流时都给予积极、公正的评价,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只有充分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才能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