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不收没有独到思想的学生

2017-04-17张妮

环球时报 2017-04-17
关键词:教育体制杨振宁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张妮

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资深教授张首晟去年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很多人为他扼腕叹息。“我觉得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张首晟日前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不过,在导师杨振宁看来,“张首晟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我有一个科学发现,导致了一个全新材料的发明,也改变了我命运的轨迹。”张首晟所说的发现就是锡烯。据预测,这可能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在常温下达到100%导电率的超级材料,远胜近年来被热议的石墨烯,在未来更高集成度的电子元器件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张首晟已包揽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等。对于2016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张首晟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回应称,“在发现的那一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最好的回报。”他也坦言,如果未来能获诺奖,这辈子也挺值,“但它有一个排队的过程”。

相比其他学科,华裔物理学家似乎成绩更为突出,是因为华人在物理方面有更多天赋吗?“这比较难讲,我想,首先是学物理的华人较多,比例较大。”张首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至于为何很多中国科学家到美国以后频获国际大奖,他认为,这并不是中国教育体制出了什么问题,“杨振宁也是从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培养起来的,我觉得主要是时间问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才30多年,与欧美相比,引进科学的时间较短,需要足够的发展时间。”

日前,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张首晟的发言引发关注。他认为,当今社会,各国真正的争夺并不是领土,而是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是一个无限的江山,科技创新会是中国和平崛起一个大的方式。”科技创新的核心就是人才。在张首晟看来,中国人才计划中,最成功的是“千人计划”。作为“千人之一”,他虽然不能完全离开斯坦福回到中国,但过去一段时间,几乎每年在中国花几个月时间与清华大学的学生一起做科研。他认为,现在中国的研究人才有充足的储备,学生们很优秀,科技仪器非常领先,在科技经费支出等某些领域甚至已远超欧美。

“但是,中国科学家还缺少的是什么?我想是一种品位,就是知道十条路里选哪条路能成功。这也是大科学家和一般科学家最大的差别。”张首晟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称,中国过去的一些科技项目往往指导性太强,一些方向不一定能获得影响国际的成果。张首晟选择新材料作为学术方向,短短几年已取得国际性成果。在他看来,能否做对选择题和美国教育体制关系并不大,“美国也有各种各样的科学家,主要还是要靠个人努力,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品味。这也是最难训练的一部分,我师从杨振宁教授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看一些科学史也会很有帮助。”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更成功的计划可能是‘青年千人计划”。张首晟说,他的学生辈很多已经全职回到中国,他们是非常有创意、有活力的年轻科学家。不过,青年科学家往往被编到一个比较成熟的科研团队,不容易体现出他是不是有足够的品位,未来能否选择好的学术方向。在斯坦福大学,考察一个年轻教授能否成为终身教授,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学术独立性。在7年中,不主张他跟资深教授合作,一定要完全独立做自己的科研项目。

究竟应如何界定人才?马云三次参加高考两次落榜,第三次才考入一所普通大学。在他没有成功之前,在他上门推销屡遭白眼时,会有人把他当成人才吗?面对《环球时报》记者的问题,张首晟以另一个身份——丹华资本创始人做了回答。作为投资人,他发现,一些好的创业者并没有很高的学历背景。“总的来说,我判断人才的准则是,他的原创性到底有多大。一个创业者再怎么草根,如果他有一个特殊的想法,我们还是会支持。马云在创业早期就体现了独特的看法。同样,学历再高,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我也不会收他做学生。因为今天这个世界,别的所有东西全部可以被机器人取代,但人的创意不能被取代。”张首晟说。▲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杨振宁环球时报
严宽有度促合力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杨振宁的放弃
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放弃也可以成就人生
“以县为主”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利益相关分析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