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以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为例
2017-04-15吴炳莽
吴炳莽
(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福建 福安 355000)
伴随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其随迁子女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面对这一群体人数突增,国家通过政策调控,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实现了随迁子女在城里“进得了学校、上得了学”。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断扩容壮大的学校,目前学生2400人,其中约1300人为随迁子女。
一、进城务工人员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
随迁子女有小部分勤奋努力,成绩不错,但决大部分行为习惯不良,学习积极性不高,与城关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同样一所学校,同样的教师教学,为什么会产生差距?据调查发现,主要是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城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差距,家庭教育的差距导致随迁子女学习成长的差距。因此,分析解决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其健康成长有很大意义。
(一)父母之爱缺失,亲子关系疏远
进城务工人员忙于生计,早出晚归,没有多少精力关顾孩子。特别是近年,由于环保压力,许多工厂迁往郊区,工作路程变远,进城务工人员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如学生刘某的父母都在离城区20多公里远的工厂上班。每天清晨,刘某还没睡醒,父母已经出门了,中午父母在工厂吃饭,晚上回家也很晚。一天里刘某只能在吃晚饭时候见到父母。学生陈某的家长没时间照顾陈某兄妹,索性把陈某兄妹都寄在托管机构,三五个月没有见面一次。父母之爱、亲子沟通长期缺乏,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造成性格孤独内向,甚至还出现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
(二)父母自身不良习惯影响孩子
有些进城务工人员个人习惯不良,潜移默化中孩子也染上坏习惯。如有的进城务工人员嗜爱抽烟喝酒,他们的子女也偷偷学习抽烟喝酒;有的进城务工人员不注意穿着,在公众场合穿着睡衣和拖鞋,他们的子女也经常衣冠不整;有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收拾家庭的习惯,他们子女的书包也长期不整理;还有的进城务工人员言语粗俗,随地扔果皮纸屑,他们的子女也学样,使得学校德育管理压力很大。
(三)家教观念落后,家教方法不当
有些进城务工人员信奉“棒头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看到子女不听话、成绩达不到的要求时,轻则辱骂斥责,重则棍棒交加,造成孩子心理伤害。如学生郑某活泼可爱,兴趣广泛,就是有点粗心。父母对他的考试成绩要求很高,成绩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回家轻则罚站着吃饭,重则挨皮带抽打。双休日父母经常不让郑某出去玩,逼他在家完成各种习题。慢慢地,郑某出现了厌学心理。也有些进城务工人员溺爱子女,造成子女任性,不善合作。还有些进城务工人员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放任不管,这些孩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结伙,做出违法事情。
(四)家校沟通不畅,不尊重学校教师
进城务工人员与学校教师沟通不畅有多种情况,有的进城务工人员经过打拼小有成就,认为“我没有读多少书,照样很有钱”,产生傲慢态度。如学生李某,在课间活动时自己不慎摔跤,磕破牙齿。他父亲到校不问青红皂白,大发雷霆,还把轿车堵在校门口,校长出面调解,也不理睬。也有的进城务工人员经济状况不太好,内心很敏感,容易误解学校和教师的一些行为,孩子为班级多做几次卫生,就认为教师故意刁难。还有的进城务工人员从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学校很难和他们达成共识。
二、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客观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使得他们无法关顾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观念淡薄和素养缺乏。作为学校,强烈呼吁政府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的同时,更要从管理层面进行研究探索,寻求可以帮助改善的对策。
(一)理念转变先行,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学校加强政策宣传,印发了习总书记“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系列讲话,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方针政策,开展了《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软实力》等专题培训以及“上门讲政策”家访活动,全面宣传党的政策。其次,学校从家长、教师中挑选了20多位榜样家长进行现身说法:如邀请了被人称为“清华老爸”的郑富生,以及“最美少年”曾智勇的家长,讲述如何以身作则、如何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如何家校合作、促使孩子茁壮成长的故事。第三,学校围绕“心理健康、沉迷网络、孤僻不自信、青春期”等普遍问题,以研讨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探讨问题背后的家庭教育原因,让进城务工人员更直接认识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功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1]
(二)开启培训新模式,让进城务工人员有时间学、乐学、学有所得
学习培训是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家教素养的重要办法,但进城务工人员往往出现时间忙、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为此,学校创新学习培训的方式和内容,让进城务工人员有时间学、乐学、学有所得。
1.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采取了专题讲座、读书沙龙、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情境小品等多种方式穿插进行,增加学习培训的新颖度和吸引力。专题讲座:优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受益。如每学期初开展《教育的基石在家庭》《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港湾》等通识培训,全体进城务工人员受益匪浅。读书沙龙:氛围自由宽松,时间不长,参与面广。近一年组织进城务工人员共读三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他们与教师边读边聊,相互启发,收获不小。案例分析:以生活为实例,如利用学生沉迷“蓝鲸死亡游戏”的实例,开展“是谁害了他”的讨论分析,使进城务工人员认识到害孩子的实际是溺爱孩子的家长。经验分享:进城务工人员可以即学即用,容易产生共鸣。情境小品:形式活泼有趣,在观看中容易引发深思。多样的培训方式,让进城务工人员不感到培训是一种负担,而是主动积极参与。
2.注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为了使学习培训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学校开发了一套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自主课程三类。必修课程主要以小学阶段家庭教育面临的常见问题为导向,每个年级确定两个主题,六个年级共12个主题。如一年级根据年级特点,两个主题为《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促进孩子良好习惯养成》;而六年级根据年级特点,两个主题为《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初中生应知的事》。这类切合年级特点的课程主要通过专家讲座、经验分享等方式开展,每学期每个年级举行一次,全体家长参加。选修课程是通过广泛征集建议后,每个年级确立8个不同的主题,6个年级共48个主题,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这类课程主要通过家长沙龙、情境小品、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家长自愿参加。如每周一晚的《陪伴是最好的爱》,至今举办了20余期。自主课程是上述两类课程的补充,主要通过各种亲子互动活动的方式开展。目前,广大进城务工人员与学生走进廉村、楼下村等教育基地,接受传统教育;开展了多场“我是城市美容师”等公益活动,有效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和感情。
3.注重培训时间的灵活性。怎样解决进城务工人员“没时间”参加培训的问题,学校出了新招。一是视频转播。学校把每次的讲座培训都拍成视频,上传校园网,如果进城务工人员没时间到现场,就自行选择时间点播;二是提前预告,每次培训活动至少提前两周就通知,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临近的前两天和活动当天,还会微信提醒。三是把所有课程内容制成菜单,挂在微信平台上,进城务工人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主题、预约时间,学校组织开班培训,让想学习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有机会学到。
(三)整合社区力量,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协调学校周边的南湖社区办起下午4点半学校,由社区志愿者担任教师,放学后无法按时接回家的随迁子女,可以在这里看书做作业,也可以参与社区教师组织的活动。学校协助南湖社区与文化馆、科协、体协取得联系,办起了面向青少年的图书室、科技创作中心、生命教育体验室、健身馆等,服务于随迁子女。学校还在南湖社区、官村社区成立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每天中午和晚上开放,方便进城务工人员需要。学校还把家长看作学校可以依赖的、独一无二的的教育资源[2],发动城关优秀家长组成家教帮帮团,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如有些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不太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和穿着整洁,在城关家长的指导和督促下有了很大改观。
(四)宣扬表彰,让进城务工人员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
充分利用表扬这个神秘武器,大张旗鼓地表扬进城务工人员在家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哪怕就是一点点,都给予肯定表扬。
1.单项表扬。只要家庭教育活动涉及到的项目,学校都会想尽办法制定相应的表扬机制。如学校设立了学习明星家长、优秀义工家长、智慧家长、爱心家长等20多个表扬项目。
2.综合表彰。学校印制了《“真爱家长”教育活动评价手册》,以学年为单位,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参与各种家庭教育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通过家长自评、学校(班主任)考评的形式,评选出年度“真爱家长”,举办“真爱家庭”评选活动,其中包括文明家庭、励志家庭、和乐家庭和书香家庭等共10多类项目。
3.大势宣扬。学校借助多种渠道进行宣扬,如制作精美的奖状、召开隆重的表彰会、在校园设立“家长风采栏”、在学校微信群、班级微信群报道等。
经过学校、社区、家庭的通力协作,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各种培训活动的出席率逐步攀高,特别是家教通识培训和家长会基本100%出席;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慢慢改变简单粗暴的家教方法,学会赏识和鼓励孩子,也注意改正自身不良行为,以身作则,从正向影响孩子。亲子关系明显好转,亲子活动中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家校互动更加密切,“家长义工团”“家长帮帮团”中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快速增加。
工作中发现,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逐步提高,他们关注家庭教育问题的层面越来越广泛,如心理健康、沉迷网络、人生未来规划等,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难解决。这提醒教师要不断拓展延伸专业知识水平的深度和广度,切实具备解决当前教育面临问题的能力,才有底气进行专业指导。同时,当进城务工人员家教水平大幅提升以后,学校所做的是给他们提供实践舞台,引导他们不仅在家庭教育中履行父母的职责,而且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中。[3]让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一起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真正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1]肖惠玲.改变姿态才能改变结果[J].中小学德育.2017(3).
[2]刘蕃.中小学校运用家长资源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黄蜀红.让家长成为教育的生力军[J].中国德育,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