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7-04-15王晓清李美真王子鹤
王晓清,李美真,王子鹤
(内蒙古工业大学 轻工与纺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王晓清,李美真,王子鹤
(内蒙古工业大学 轻工与纺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分析“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加强课程联系、辅以视频授课、以问题贯穿知识点讲授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使该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直观、易懂,使学生掌握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是我校(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讲解颜色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机测色和配色[1],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课程。与之配套的计算机测色配色系统是一种实现计算机自动测色和配色的设备,它的应用使人工进行小样配色这道工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计算机配色具有配色误差小、节省染化料用量、缩短生产周期、便于档案存储等优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颜色知识,能够利用计算机测配色系统进行自动测色及配色,实现计算机在企业纺织染色中的应用。但是在“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
一、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编排比例及前后连贯性问题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专门针对该技术的理论阐述专著较少,目前我校选用的主要教材是董振礼等编写的《测色与计算机配色》,再辅以其他教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颜色的表征、测量、计算,以及计算机配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的内容编排主要放在第一部分,计算机配色内容所占比例较少,且内容更倾向于计算机配色的理论基础及配方计算过程。如果可以增加计算机测配色系统操作方法方面的知识,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及应用所学知识。从内容来说,颜色的基础理论涉及到很多色度学和光学的内容,尤其是颜色空间的推导及转换,其中有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光学概念,但在现有的教材中该部分内容涉及得很少[2],前后内容连贯性不够,影响了学生对颜色空间及表色系统知识的掌握。
2. 缺乏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相互联系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主要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测配色系统的操作并进行实验验证。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基本的染料、助剂、染色工艺等相关知识,目前我校测配色系统的基础数据还不完善,缺少多种纤维材料染色所用到的染料的基础数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满足科研的需求。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上缺乏与之前后衔接的课程,在“染整工艺学”课程的实验中没有设置可以应用测配色知识的项目,也没有测色与配色的实践课程,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测配色技术,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
3. 教学方法单一
该课程目前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涉及到计算机测色和配色内容的讲解,主要通过课堂上理论介绍,然后教师在实验室操作演示、学生观摩的方式,理论讲解不能与系统演示同步进行。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即使分小组进行,仍会有部分学生无法清楚地看到教师演示的内容。同时,分组演示导致教师工作量增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不能动手实际操作,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二、 加强“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的措施
针对“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从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
1. 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我校新制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原来的“染整工艺学”课程中的实验单独设置为一门实验课,并增加课程学时,其中设置了基础单色染料按浓度梯度染色的实验项目。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纺织材料染色工艺的掌握,同时实验结果又可以为计算机测配色系统基础色样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数据,为各种纤维材料配色提供依据。测配色系统的完善也为“染整工艺学”实验的进行提供了自动化的配色方案及后期测试与分析。
新的培养方案将“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从原来的32学时增加到40学时,增加了一些必要的色度学知识,同时还增加了32学时的实践课程“测配色实验与分析”。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测配色系统的使用,将理论课程讲授的内容应用到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测色配色能力。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2. 以问题为主线进行知识点讲解
该课程的讲授不再按照传统章节顺序进行,而是将课程内容归纳为几个主要问题,以问题为主线,采用微课的思维[3],进而将每个问题分解为多个知识元素,按照每个知识元素的内容及特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应用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元素,更好地凸显各知识元素所传递的主要内容。该课程的讲授分为6个模块,分别为颜色的产生,颜色的表征方法(基于人的主观意识、物理学),颜色的测量,颜色的评价指标及计算,染料指标与评价指标关系的建立,测配色系统(基本理论、系统操作)。每个模块中又包含多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调整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讲解方式使知识的脉络清晰、连贯性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更为主动。同时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4]的“对分课堂”[5]、“翻转课堂”等新颖教学方法,在课前将教学大纲、知识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课下预习,带着问题在课上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理论讲授为主,视频讲授为辅
目前,我校“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但是如果测色和配色的内容只进行理论讲授,内容枯燥,不便于理解,故在教学过程中,将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测色和配色部分内容通过视频授课,主要包括计算机测色与配色系统的演示、企业人工小样染色制作过程和利用测配色系统进行染色小样的制作过程。在“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教学中引入视频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一对多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再现性、可视性差等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视频课适合仪器设备介绍与实践操作这类以传授方法、经验为主的教学内容,视频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视频制作要求生动有趣,内容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4. 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和个体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讲授,会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对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的理论部分进行深入讲解,尤其是对于颜色的表征这一知识点。颜色空间建立及转换涉及到色度学的很多知识。同时还需具备数学的逻辑思维,基础差的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困难,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觉得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讲授时主要介绍颜色空间建立的思路及结果,而省略公式的转换、推导。此外,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在6个基础实验项目完成以后安排综合性实验,比如纺织品的改色、混纺织物的染色等,对测配色系统的功能进一步进行开发。
三、 结语
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定位及课程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通过对“测色与计算机配色”课程体系的调整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
[1] 董振礼.测色与计算机配色[M].2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 王宗乾,孙瑞霞,黄小华.“计算机测色与配色”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思考[J].广西轻工业,2011(1):130-135.
[3] 马秀芳.高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43-46.
[4] 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5] 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10):16-17.
(责任编辑:姚时斌)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6249)
王晓清(1985—),女,内蒙古集宁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纺织染整及材料改性。E-mail:wxqing.999@163.com
G642.0
A
2095-3860(2017)04-03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