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互动的实效性研究
2017-04-15刘兵
刘 兵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江苏 南通 226007)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互动的实效性研究
刘 兵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江苏 南通 226007)
从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理“双主体”教学实效性的要素出发,通过对“双主体”互动前准备、互动中实施、互动后反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双主体”教学互动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互动;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必须打破教师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摒弃“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的两种偏颇论调,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承担者和参与者的积极作用,师生互为主体,双向主动、双向能动、双向促动,实现师生双方在教学互动中的平等交往、智慧叠加、情感共鸣和实践共享,真正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一、 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互动实效性的要素
1. 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地进行着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理论探索及实践尝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苦苦地探索怎样使教学更加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有效教学理论指出,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这里的教学效益不是按照经济学上的教学投入和产出比率来计算的,而是以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作为唯一衡量指标。因而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进而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情感诉求和实践体验,重视教学反思,掌握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坚持的基本理念。
2. 教学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是以师生的共建、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以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为背景,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思辨和践行能力。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从多方面整体的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他们的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强调师生互动、民主和谐,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因而,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积累、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风格的独特表现、教学策略的全面掌控等都会对教学互动过程的质量产生实质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求知欲望、刻苦精神、学习方法,以及所在班级的人际交往、学习风气、民主氛围、活跃程度等学生个体和班级团体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也直接决定了教学互动的实施难度。
3. 教学媒介
教学媒介是增强“双主体”教学互动效果的必要条件,恰当的教学媒介的介入和运用将使教学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媒介包括实物和人、投影视觉材料、听觉材料、印刷材料和演示材料等,随着教学设施和条件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辅助设施和教学培训等软硬件条件也越来越优越。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的刺激、情绪的调动和情感的激发,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教学组织和管理
为了保证“双主体”互动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必须做好精心的策划、周密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师需要在掌握教育教学运行和控制规律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多渠道地获得关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教学实际效果与既定教学目标的差距,进而及时、有效、全面地采取调控措施。
二、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互动实效性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体现在互动过程的具体细节上,包括互动前的准备、互动中的实施和互动后的反馈,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互相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 互动前的活动设计方案
(1) 师生角色的定位。“双主体”既不是无主体,更不是唯一主体。交往式教学理论指出,“双主体”是以建构理论为根据,以帮助学生构建主体架构为出发点,以营造平等、亲和、自由的感情气氛为介体,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积极交往、学生与学生主动交往的良好教学运行目标的教学观[1]。因而,教师需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和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和研讨,给学生更多的质疑、思辨和反思的空间。
(2) 互动内容的整合。围绕教学主题,把握教材体系的重点,了解学生思想的难点,突出教师学术的强点,回应社会的热点,选择具有研讨性、接地气、启发性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把教学内容融合到任务制的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向教师教学理解转化、教师教学目的向学生理解和接受转化[2],真正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3) 互动方式的选择。在多种多样的教学互动方式中,相对于单纯的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双向型互动方式,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的多向型互动方式,教师、学生和网络上下的第三方网状型互动方式更容易达到共同参与、平等交流、互相尊重、情感共鸣的理想互动状态。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现状,在教学热点、教学重点和教学疑点上灵活运用精选案例式互动、主题探讨式互动、多维思辨式互动、归纳问题式互动等教学方法,从而为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能动性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使教师的教授活动最优化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实现有机统一。
2. 互动中的活动实施质量
(1) 学生的认可度、参与度和接受度。由于教师对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的精心挑选和科学设计,能够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乐此不疲地表达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与教师、学生、网络上下第三方的讨论和思辨中,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启迪了自己的思想,熏陶了自己的情感。
(2) 教师的掌控力、感染力和灵活性。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通过优化提问、客观评价、关注细节、重组信息、问题延伸和适当鼓励等方式,在教学互动中从整体上掌控好局面,既不让学生“动”得太过火,又不能“冷场”,把握好互动的时间、火候、节奏和氛围,才能使互动教学和谐、活跃和有效。另外,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为人师表和授课方法也会形成一种气场,无形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情绪状态。
(3) 互动的广泛性、公平性和规范性。为了使互动教学顺利而高效地进行,从小组的组织和安排到互动秩序和规则的制定,必须有充分的制度保证和组织保障,使学生有章可循。同时,在“游戏规则”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差异、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班级的学风等特点,吸纳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3. 互动后的活动效果反馈
(1) 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角度来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互动活动,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内容产生了认知认同、情感共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2) 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的角度来看,活动效果包括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落实情况,教学相长中的教学反思情况,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情况,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情况,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情况,教师合理地处理教材等。
(3) 教师、学生、同行和第三方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情况,教学督导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情况,第三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实际影响的评价情况。
三、 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互动实效性的策略
交往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有目的的交往活动,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因而,在教学交往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掌控教学互动的前、中、后的关键环节,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和真诚沟通,从知、情、意、行的视角寻求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1. 晓之以理:说理要深入浅出,挖掘兴趣点
(1) 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设计有探究性的课堂研讨问题和实践活动项目。通过课堂上的情境导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师生互动、成果汇报、质量反馈和总结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的钻研动力,使学生在思想碰撞、对话交流中消除以往的成见,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在掌握学理和事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说理工具,讲究说理艺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把理论讲活讲透。通过案例、图片、动画和影像等说理工具,把对呆板、抽象、理性的规则和教条的灌输过程转变成对形象、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现实的感知体验过程。同时,鼓励学生骨干积极参与教学策划和设计,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理论探讨和思想交流。
(3) 辩理求是,论道启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先入为主地灌输道理与知识的惯性思维,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保持对社会、政治和身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用他们熟悉的理性思辨来整合自己的知识,分析历史史实和现实问题,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对已有的常识进行重构,对所谓的常识进行修正,让学生有获得感。
2. 动之以情:情感要收放自如,揪住动情点
(1)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理性和情感,使学生真正对教学内容产生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一方面,要真正深入到学生当中,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思想困惑和疑虑;另一方面,在正视争议话题和社会矛盾的同时,在学生中征集热点议题,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认识,在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形成思想共识和精神共鸣。
(2) 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和学生学习小组一道,从不同视角深入挖掘与知识点联系紧密的,具有震撼力、感染力的案例、故事和视频等教学素材,同时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教师要加大情感投入,以更加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信任理解的教学环境下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3) 教师应本着对学生意见领袖尊重、爱护和关心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学生榜样发挥正能量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与他们的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状态,有益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互动活动;另一方面,倾听他们对教学互动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设计,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
3. 导之以行:实践要贴近生活,把握着力点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和组织开展以特色主题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教学互动和实践体验中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构建,使学生在理性认识和体验感悟中将理论认知内化为思想认同、外化为自觉行动,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同时,整合学校、学生、教师及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等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参观、调查、采访和志愿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于学校环境、有别于学生角色的社会生活体验活动,在亲自践行中感受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 结语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科学开展教学组织和管理,更需要教师密切关注互动前准备、互动中实施、互动后反馈的教学过程,调动校内外各种优势资源,精心打造师生共建共享、情理共生、智趣交融的教学氛围,进而达到说理、怡情和导行理想的教学目的。
[1] 钟添生.双主体交往式教学理论实践路径:以思政课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式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1):133-135.
[2] 杨建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四个要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84-86.
(责任编辑:吴文英)
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5SJB655);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6SJB710083);2015年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
刘 兵(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E-mail:liubing@jcet.edu.cn
G712
A
2095-3860(2017)04-02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