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涉农资金整合大趋势努力打造农业开发升级版
2017-04-15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
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
适应涉农资金整合大趋势努力打造农业开发升级版
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
国务院批准我省启动实施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仅在于推动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更在于为全国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路径。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涉农资金整合,我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制定并出台了《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和《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办法》,将中央和省级财政共77项涉农专项资金,按照三个不同类别全部纳入整合范围。明确省政府是涉农资金整合责任主体,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是实施责任主体。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取得显著成果,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面对涉农资金整合大势所趋,我们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农业综合开发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挑战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涉及农业、农机、水利、畜牧等多个行业,农发资金存在被其他部门整合使用的危险。因为与其他涉农部门比,农发行业专属性不强、资金规模不大、机构不在政府序列,这些因素都对农业综合开发构成不利影响。但农业综合开发也具有自身优势:一是主要任务与两大平原改革试验的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任务。二是农发“综合性”特点本身就是一种整合,是土地治理资金与农业产业化资金的整合,是以项目为载体,农、林、水、畜、机打捆组装的整合,是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的整合。三是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一大批项目,为行业进一步发展赢得了良好声誉,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农发部门隶属财政,有利于在整合中发挥积极作用。全省涉农资金整合平台设在财政厅,省农发办不仅管理农发资金,同时参与到全省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中。省财政厅一名副厅长与省农发办常务副主任共同担任涉农资金整合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省农发办17名处级干部参加涉农资金整合推进组工作。我们认为涉农资金整合对农发事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此,我们迎难而上,积极探索“有为才能升位”新途径,努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升级版。
一、认真谋划,在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思路上升级
我们组织全办精锐骨干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研,重点总结了农发投向的基本经验,形成了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升级的总体构想。这就是紧紧围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改革试验,按照省政府关于“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平台,集中资金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吸引社会和金融资本,整合其他有关资金合作共建,做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投入规模,大幅提升示范区规模化、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合作化水平,打造农业综合开发升级版。我们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向调研报告》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呈报省政府。按照现代农业水田、现代农业旱田、现代规模化养殖、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四大示范区类别,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并与具体项目对接。
二、抓住关键,在解决我省农业发展突出矛盾上升级
一是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农田水利,装备先进农机。在水田区重点推进“旱改水”和水田节水改造,在干旱地区集中实施节水增粮,因地制宜选择灌溉方式,配套先进农业机械。规划到2020年旱田改水田607万亩、老水田改造610万亩、旱田综合治理1231万亩,支持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143个,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244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围绕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条,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将全国“大粮仓”思路转变为全国绿色“大厨房”战略,将高标准农田与绿色食品产业有机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龙江特色品牌,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条,建立企业与种养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三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示范新技术,提升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措施投入,结合农发各类项目全面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推行信息化数控管理新技术。
三、集中资金,在打造重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上升级
注重用工业化理念设计农发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建设一处高标准农田,配套一个农机合作社,引进一两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设想,依托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安排资金,打造一批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项目区粮食生产、规模养殖、产业培育、技术示范、信息集散、生态涵养、美丽乡村、旅游观光等八大功能作用。重点示范区投入资金高于普通开发县1-3倍,规划所有开发县均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申报。一是制定方案。省农发办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各示范区编制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建设标准、资金来源、经营机制和推进措施,做到有章可循。二是设定标准。要求达到国内先进、省内一流,做到“四有”:一有高标准农田和农机合作社,能够集中展示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水平;二有龙头企业入驻,将各类种植、养殖项目建设成企业原料基地和第一生产车间,实现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有机结合;三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共同体;四有信息化数控或物联网技术,做到项目区管理精准化,优质农产品网上直销。三是责任到人。建立班子成员和处室负责人分工包建责任制,每个项目区确定一名处级干部全程跟踪指导,一包到底。定期对示范项目区建设情况检查督导,对市、县与资金分配挂钩,对包建责任人与干部使用奖励挂钩。
四、统筹兼顾,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升级
在抓好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建设和管护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是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社。吸引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并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折算成股本,调动农民带地入股积极性。积极扶持组建农机合作社,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积极扶持各类特色专业合作社。完善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合作社带动农民规模经营的能力,增强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引导项目区农民走合作化、市场化之路。三是支持合作社入驻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项目区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手推进,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五、改革创新,在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上升级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新的科学管理机制。一是创新农发资金使用政策。农发资金不“撒芝麻盐”,实行有保有退。2014年项目安排比过去减少300多个,单个项目投资额大幅提升。同时,改革某些不适应的立项条件和资金比例限制,较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投入。采取财政补助政策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做大农发投入规模。二是健全农发管理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改进和完善项目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和政府采购等管理方式。继续坚持农发资金县级报账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定期审计制和同步监督制等制度。三是改革下放农发管理权限。改革不适应的管理方式,省级农发办重点强化项目评审、计划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等职能,把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项下放。决定将项目竣工验收主体责任下放到市(地)级,将物资设备采购、工程监理下放到县级。实行县级农发办重点管项目,财政局重点管资金,做到责权分明,互相制约。
责任编辑/张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