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研究

2017-04-15姜显有常忠宝

奋斗 2017年14期
关键词:蓝莓加工产品

姜显有 常忠宝

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研究

姜显有 常忠宝

黑龙江省野生蓝莓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伊春、黑河等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全省野生蓝莓面积超过270万亩,常年蕴藏量3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90%。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托丰富的野生蓝莓资源,我省先后建成了一些野生蓝莓加工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蓝莓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我省蓝莓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仅大小兴安岭地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家,年加工量3万吨以上,开发出10大系列产品。我省蓝莓加工企业数量、规模、产值、产品种类,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蓝莓生产加工基地。

一、我省发展蓝莓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林区生态环境好。大小兴安岭土肥地洁,大气、土壤、水分各项指标符合环境监测标准,为发展有机蓝莓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我省以野生蓝莓为原料的32个产品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产业发展起点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

二是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大。大小兴安岭现有耕地面积近800万亩,其中300多万亩为森工多种经营用地,这些耕地归林业部门管辖,租给职工耕种,地租相对较低,租期短,短期内可利用和调整的土地面积较多,适应大规模种植蓝莓。

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已全面停止主伐,进行大面积封山育林,使大量林业职工闲置下来,可以成为发展蓝莓生产需要的劳动力资源。

四是加工具备一定基础。我省现有蓝莓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能力4.5万吨,加工的产品有普通果酒、果酱、果脯等,高档产品有白兰地、干酒、冻干果等,已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五是科技支持有保证。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等从事蓝莓科研人员较多,技术力量雄厚,在蓝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科技基础。

二、我省蓝莓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原料基地保护与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我省蓝莓加工企业不多,真正为现有大型加工企业服务的蓝莓原料基地建设又很不到位,专业化、优质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在数量、规模及产品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生产要求。造成这一现象,一方面是企业与政府对基地建设的重视与支持不够,资金与人力投入不足,保护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是果农增收幅度小,制约了原料基地的培育与扩大。同时,由于销售市场信息不对称,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果农从事蓝莓生产的积极性。另外,由于野生蓝莓分布较广,而且采摘期较短,致使大部分成熟蓝莓不能及时采摘,制约了蓝莓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年均采摘量只有0.6万吨左右,伊春地区野生蓝莓年均采摘量只有0.2万吨左右。

(二)标准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蓝莓产业发展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技术、环保、标准、认证、监测等诸多方面,目前尚未形成全面协调配套的格局,蓝莓加工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全局中尚未达到精准定位。同时,很多加工企业一直处于自发零散状况,对原料保鲜和拳头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投入严重不足,技术不精,生产工艺不科学,凭经验管理生产,从而频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更主要的是缺乏高新技术支撑,生产乏力。研发资金与人力投入严重不足,从而致使蓝莓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无新意,缺少高端产品,市场受阻。蓝莓集中产区尚未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创新。我省蓝莓产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人才才能有高水平标准化生产基地,有人才才能有高端的名牌产品,有人才才能有企业的良好形象,有人才才能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也是推动“小蓝莓”发展成为大产业的先决条件。要使我省蓝莓产业生产加工达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不同层次的蓝莓培育加工人才,特别是培养高级人才。拥有充足数量的高科技人才,才能有力提升蓝莓种植加工水平,促进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使“产、学、研”有机衔接起来,推动蓝莓产业科学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我省蓝莓产业发展的对策

我省蓝莓作为一种特色优势资源,理应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和产品优势。推进蓝莓产业大发展,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加以解决,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一)加强基地建设,推进蓝莓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目前,我省蓝莓加工主要以野生蓝莓为主。野生蓝莓资源目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产收靠天,产量受丰歉年影响波动较大,群众在果实成熟时自发入山采收,对植株、产量影响很大。由于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加剧等诸多因素影响,蓝莓分布北移速度加快,种群分布面积逐渐缩小,品质有所退化,所以加强保护和坚持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要始终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特别是要围绕生态功能区建设,保护与培育有限的野生蓝莓资源,防止野生蓝莓资源的透支使用,保持野生蓝莓资源永续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建立野生蓝莓产业区利益补偿制度和生态补偿政策,以人工种植为补充,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大力开展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生产优质产品。当地政府要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特点和植物区系组成,在山区建设小型野生蓝莓原生态恢复和相似地资源恢复示范区。同时,采取更优惠政策,调动果农抚育、栽培蓝莓的积极性。引导蓝莓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建设蓝莓原料基地,积极稳妥发展规模化蓝莓生产栽培,不断优化蓝莓种植结构,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带,扩大辐射面,为蓝莓加工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

(二)加强企业建设,推进蓝莓加工集团化、高端化。加工企业建设是发展蓝莓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功能性和保健性蓝莓产品,是我省蓝莓加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蓝莓加工业随着科技发展而迅速发展,蓝莓加工业与相关的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这为蓝莓产品开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目前我省蓝莓产品种类还不丰富,且多数是传统的低端产品,创新的高端产品数量较少。要积极支持我省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具有一定规模的蓝莓加工企业扩张升级,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龙头加工企业。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实行层次化发展的原则,按照多元化的政策发展,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进行前沿技术研发,破解生产难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发展层次,促进我省蓝莓精深加工的发展,打造一批现代企业,彻底改变蓝莓加工“小、粗、低”的状况,生产出更多高、精、尖产品。

(三)加强市场建设,推进蓝莓产品销售品牌化、网络化。利用我省地标原料有机、绿色等特点,依托企业高超的经营策略、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杰出的员工队伍,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蓝莓知名品牌。全力丰富品牌的内涵,借助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某一品牌产品要求的,取消其以该品牌身份进入市场的资格,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统一品牌质量,并制定强有力的质量监管措施。适应国际化大趋势要求,蓝莓产品营销应该更具有全球性眼光,应该拓宽更广的渠道,采取更多的方法。要运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营销手段,结合到蓝莓产品的营销环节中,进行虚拟市场开发。进行蓝莓产品市场的差异化开发,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产品,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差异化服务。进行蓝莓产品市场的定位开发,从省内出发,在把蓝莓产品做成黑龙江支柱产业后逐步通过一流的设备、设施,推动其走向全国,同时以国际市场的质量体系为标准,通过研发的深化,最终占领并扩大国际市场。

(四)加强环境建设,推进蓝莓产业扶持政策精准化、最优化。推进蓝莓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基地建设、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大,还是产品技术的开发及市场的开拓,都需要巨额资金,单凭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龙头企业和农户是无法承担的,政府有必要和义务对蓝莓产业加以扶持和推动。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和生态功能区建设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各种专项资金要向蓝莓产业倾斜,壮大我省蓝莓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兴安岭、伊春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加之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部门在推进财源建设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降低准入门槛,给予蓝莓加工企业特殊支持。建议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对林区发展林下经济享受与农区同样各项农业政策。当地政府有针对性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及农户发展蓝莓生产的积极性,建立建好种苗基地,控制苗木价格,降低农户和生产基地生产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直接投资蓝莓产业化经营。

(作者姜显有系黑龙江省农发办产业化项目处处长,常忠宝系黑龙江省农发办产业化项目处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蓝莓加工产品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蓝莓建园技术
蓝莓姑娘
西海岸的蓝莓名片
甜甜的蓝莓果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