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提升理答的有效性

2017-04-15张昌茂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圆锥体积师生

张昌茂

(漳浦县赤土中心学校,福建 漳浦 363212)

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推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逐渐向师生互动与对话转化,课堂提问与对话次数也逐渐增加了,由“讲授型”课堂逐渐转化为“探索型”课堂。但是所谓的对话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而是要求教师适时适量地提出有效的问题,学生做出解答后,教师又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做出有效理答。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中,有效提升“理答”艺术是值得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对话教学中“理答”的概念内涵

从国内最早研究“理答”的专家之一——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的解杼中,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理性”反应和“搭理”艺术,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数学课堂“理答”一般包括教师提问、学生思索、指名回答、学生应答、教师梳理等层层递进的相关链接。理答既是一种“讲理”的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推理”的评价行为。它不单单是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合二为一式的评价,而是需要引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理答的形式可以有前呼后应、推波助澜、画龙点睛、拨云见日式的,再细化为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两种。王崧舟、窦桂梅、吴正宪等名师都曾经对理答行为进行微格研究过。理答艺术是教学中的对话,是奏响高效课堂的美妙旋律。[1]

二、对话教学中“理答’存在的问题

(一)“理答”形式简单化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逐渐明白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秀”,他们开始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适的反应及处理,然而在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上,缺乏“理答”智慧。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置之不“理”或剪不断、“理”还乱,失去了“理”直气壮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

师:一九得几?

生:一九得九。

师:对!二九呢?

生:二九十八。

师:很好!三九呢?

……

教师只是简单的反馈对还是错,学生“填鸭”式的输入。这样的理答简单化而失效,学生根本没有探究思考过程,知识是学习了,但是没有深入,学生是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获取新知。

(二)“理答”呈现模式化

教师通过观摩课或是观看案例,对于对话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也渐渐用于教学,师生之间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转变。然而在实践中,对话教学中“理答”普遍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效率。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烂熟于心。然而考试中,如果题目已知三角形的面积,要求高时,学生就会懵了,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学生思维的固定化,思维不够活跃,更深层的原因是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刺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问答中,“理答”失效,模式化了。

三、对话教学中提升“理答”有效性的出路

(一)讲究层次性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及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同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回答,做出不同层次的理答。对学优生,要追问,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对中等生,要鼓励学生把答案表达清楚,帮助学生思维的形成;对学困生,要尽量让学生说,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对话一:

师:你能找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吗?

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并回答:涂色部分就是二分之一。

师:你真会找分数。但是我们不能说涂色部分就是二分之一,应该说涂色部分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

对话二:

师:你能表示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吗?

生准确表示出二分之一,师追问:你是怎么找的?

生:我把正方形纸对折,纸被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师:表述的很清楚。你们像他这样找一找并说一说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吗?

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并分层性进行理答,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2]

(二)引领规范性

严谨、规范是数学语言的两大重要特点,教师在数学对话教学中的理答要求具备清晰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达,循循善诱,以身作则,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应该讲究语言严谨、表达规范。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

师: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把圆柱里的水倒进圆锥里,可以倒3次。

师:是刚好满满的3次吗?

生 1:是。

师: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把圆柱体里的水倒进圆锥体里,正好可以倒满3次。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我发现3个圆锥体的水正好可以装满圆柱体。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3: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思考,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还有的直接喊出:他没有说明等底等高。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如果没有等底等高,不能说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三)组织条理性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暴露进行条分“理”析,当学生算理失误时、整理不力时、明理偏颇时,拨“乱”反正,给学生一个有条有理、通情达理的答案。组织有条理性是提升有效理答的重要出路。[3]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先提问学生:小数位数相同,如何进行相加减?有的学生说只要将小数的“末位对齐”就可以进行相加减,有的学生说要将“小数点对齐”才可以进行相加减,这时教师显得“慢条斯理”,没有急着评价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而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畅所欲言;再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组织学生加以归纳总结,水到渠成得出:进行小数加减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

(四)注重思辨性

解题时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数学的思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以思促悟举一反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4]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方体长4分米、宽4分米、高8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各抒己见,成功的解决了问题。

师: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吗?

教室里忽然安静了下来,同学面面相觑,他们开始进行思考。

生 1:老师,我还有简单解法,列式是:8×4×5。

生2:式子里的5是什么意思?

伴随着这个声音,班级学生开始讨论起来了。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你能说一说吗?”

生1:长方体四个侧面相等,也就是4个8×4,上下两个面是两个正方形,面积是4×4×2,也就是1个8×4,合起来一共是 5 个 8×4,列式是 8×4×5。

师:学生1的想法很有创新性,同学们应该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理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有效理答可以化被动的消极行为为主动的积极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言之有理的本领,融洽师生和谐关系,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理答的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让数学课堂焕发光彩。

[1]陆海霞.提升师生对话有效性的引擎[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李雪亮.再组织理答的三重境界[J].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3).

[3]王媛.小学数学教师“三阶段”提问策略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4]陈超群.小学数学教师理答行为的观察研究——以四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3(Z2).

猜你喜欢

圆锥体积师生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谁的体积大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