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正燮史学经世思想述论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2期
关键词:经世思想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俞正燮史学经世思想述论

王霞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敬天法祖与因时易制的争论可以说是晚清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嘉道之时,国运日衰,社会危机重重,时代要求学风作出改变,而乾嘉以降学风日渐空疏,繁琐守旧之弊日显。然而以俞正燮为代表的有识之士面对危局,日渐觉醒。用平生所学、所思,载于笔端,关注国计民生,关心民族关系,力主男女平等,倡导政治变革,可以说他的考据学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经世色彩,对后辈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俞正燮;史学;经世思想

一、俞正燮史学经世思想

经世致用一直是儒学的政治主张,是儒生毕生理想所系。包含了崇经,移风易俗,知行合一等内容。毋庸置疑,为历代学者所尊。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孟子言:“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刘勰论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者常道,世者民生,以经术修身,审好恶,理性情,周万物,济天下虽说是老生常谈,但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履道行德的思想境界。俞正燮当盛世之余,却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学术黯淡,人心不古等促使他利用所学,在朝廷许可的限度内传播政治改革理念,四民一体的经济思想,男女平等的自由意识以及昌明实学的教育思想。

(一)俞正燮主张变革的经世思想

俞正燮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释读,从故文中剖解新意,又符合原文,可谓难能可贵。如在《仆臣台义》一文中,历代将《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解为等级森严,不可逾越,俞正燮却郑重指出:“自皂以下,得相役使……事分职别,何谓相臣乎?”[1]86-87这种解释既符合原意,又驳斥了那些以片语持“人等分,不可逾”的落后思想。

俞正燮对属吏浮摇生事、作威作福并为害乡里深恶痛绝,他对汉代的基层行政制度做了详尽考证,认为从儒士选乡官,少吏清正,同时论及历代乡官制度,各陈利弊,并引《太公阴符》云:“吏作盗贼,使人为耳目”,同时建言:“夫正长者,治民之基,基不倾者上必安,其言如此,此难与污吏言,尤难与陋儒伪好古者言也。”[1]545号召重视少吏的选拔、任用,同时对追逐禄位的儒生以及假装好古实际对古制一二不知的鄙陋之辈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批判。

虽然俞正燮生活的年代鸦片战争还没有爆发,守旧与变革之间的矛盾尚未彻底激发,但清政府的没落迹象在当时亦显现无遗。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方面,俞正燮主张“与民变革”。俞正燮通过考证荀子的“法后王”思想,表达了自已对于社会变革的认同,他说:“知《荀子》所谓‘后王’即本朝,‘先王’即本朝开国之君,儒者之道盖如此。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又批评后人徒守旧法,不知变革曰:“而后儒反守周礼,不知变革”。[2]464-465在《荀子引谚》一文中,俞正燮又引“虽有汤武之圣,复合于市人之言”之言,论证古人治国虽效法圣王,但是同时亦考虑普通民众的意见。此条与上文合观,俞正燮主张与民变革的思想十分鲜明。

(二)俞正燮主张发展商业的经世思想

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在经历了明清这个发展阶段后,至嘉道时期已是别有一番风貌。李伯重研究后表明:“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江南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到了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在经济发达的江南东部,甚至可能已经超过农业。”[3]然而与这种经济现象相对立的是统治者依旧固守“农为本,商为末”、“士、农、工、商”的陈腐观念治国。俞正燮显然觉得统治者的做法相当不合时宜,在自已的考据文章中频频传达出自已的心声。

在《征商论》一文中,俞正燮通过考证为商业和“征商”正名。俞正燮在文中说:“商贾,民之正业。《易》称‘先王通商贾’。《书》言:虞夏‘使民懋迁,有无化居’。周《酒诰》言:牵车,服贾,养父母,可以乐饮。建国若郑,不侵其业,不得以为贱。”[4]121可见,在三代至春秋时期从商是一个正当的行业,统治者并没有歧视从商之人。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未见孔子对子贡有所不满,这也是商业在春秋以前是正业的证据之一。战国以后,商人才开始受到歧视,如《战国策》就记鲁仲连语“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7]俞正燮分析其原因是“战国士无恒产,乃始发愤,詈富人”[1]121。战国以后商业行为被统治者斥为末业,商人地位也争骤下降。商鞅和桑弘羊更是提出了“重赋抑末”的政策;连郑玄也说:“关市、山泽、币馀皆末作,当增赋者”。[5]俞正燮对于统治者的这种政策倾向非常不满,他尖锐地指出:“商贾若是末,则圣王循天理,不得因末为利;若云重征以抑末,则何如禁绝之,乃反诱而征之哉?”[1]122千百年来统治者做的理直气壮的“重农抑末”,在俞正燮看来是如此地自相矛盾,把统治者虚伪而贪婪的行为揭露无遗。

(三)俞正燮主张平等、自由的经世思想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下,市民阶层随之壮大,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的市民意识逐渐抬头,他们追求更多的平等和个性解放。然而封建统治者却依然企图用传统礼教来禁固民众。有清一代,有不少的学者跳出来挑战封建礼教的权威,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李汝珍在《镜花缘》中都透露出作者对于封建礼教歧视女性的愤怒,传达了要求男女平的意愿。而与俞正燮同为考据家的戴震更是一针见血地揭露“后儒以理杀人”的封建礼教的凶残本质。俞正燮是清代反封建礼教阵营中的一员干将,他通过运用自已广博的学识、娴熟的考据方法,往往将不合人情、消极落后的封建礼教驳斥地无以立足。

男尊女卑在封建礼教者看来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渐复杂,妇女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歧视妇女的陈旧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俞正燮深刻地感受到这点,他在自已的文章中积极地为妇女谋求平等待遇。在《大象传‘后’义》一文中,俞正燮引《易象传》之《泰传》“后以财成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复传》“先王以至日闭关,后不省方”、“后以施命诰四方”之言,证明周制是君主与王后共同管理国家。在《妻》一文中,俞正燮引《白虎通》“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论证妻的地位与夫一致。众所周知,明清士人要求妇人缠足,并把妇女是否缠足当作区分社会地位贵贱的标准之一。儒家推崇周礼,俞正燮这两篇文章考证了周代有男女平等之实,从根本上动摇了后世男尊女卑思想的根源。

俞正燮认为要求妇女缠足是对妇女身心的摧残,他在《书lt;旧唐书舆服志gt;后》中考证出缠足陋习始自南唐,驳斥了明人认为缠足始自汉的说法,使那些欣赏女子缠足的士人无法为自已扭曲的审美观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俞正燮也反对传统礼教的妇女贞节观。他在《节妇说》一文以考据学家分析问题的视角,尖锐地批判了男子要求女子守节的不合理,他说:

《礼·郊特牲》云:“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后汉书·曹世叔妻传》云:“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按“妇无二适之文”,固也,男亦无再娶之仪。[1]630

俞正燮是考据学者,他自然知道《周礼》中“无男子再娶之仪”;而后说:“言身,则男女同也。”也是符合现代观念的进步思想,俞氏训释经文常用以经正史的方法,结合各种材料进行综合论述。这样就让封建社会男性士人使用双重标准,单方面苛求妇女守节的可耻形象显露无遗。

(四)俞正燮看世界,重边防的经世思想

俞正燮生活的时代清王朝边疆稳定受到威胁,俞氏在《驻扎大臣原始》、《台湾府属渡口考》、《澳门纪略跋》等篇中表达对我国台湾、澳门、西藏地区的深切关注,这些地方一直以来与周边国家及西方侵略者纷争、矛盾不断,他在文章当中详述相关事件,提醒当局正确处理边疆冲突,维系国家稳定。除此之外,俞正燮在掌握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旁征博引,考述俄罗斯、荷兰、英吉利等国,相关著文有《俄罗斯事辑》、《俄罗斯佐领考》、《天主教论》等,其文向国人初步介绍这些国家历史、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等情况,对西方诸国的侵略扩张历史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揭露,现在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俞正燮于道光二十年(1840)去世,当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无疑表明俞正燮颇具先见之明。黄德华曾称赞俞氏“筹远才宜占利用,通今学不尚危言”,又说“为经世学言皆准”。[1]214俞正燮与国同忧戚,确为经世学者中较为突出的代表。

俞正燮所撰边疆地理考述文章,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其文对处于“天朝上国”美梦中的中国士人无疑是一个冲击,揭露了外邦窥伺,国家不虞的艰难境况。作为精通边疆地理的学者,俞氏除了考证中国边境的地形、资源等情况,还为开展边疆防务作谋划。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俞正燮综合《台湾府志》、《澳门纪略》、《四裔通考》中的记载,对西方列强的海船的结构和战力进行了考评。他说西方的“戈船,在海中为最坚,皆以夹板”、“其夹板船无敌,于海外更得地数千里”。[2]418虽然西方海船颇具优势,但仍有应对之法,他建言:“广南创为小船,曰札船,驾巨炮于上,攻夹板船底,底破即沉。”并将“广南札船破夹板船式”录出,供海防之需,可惜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

俞正燮对于列强走私鸦片,运入中国深恶痛绝。在《鸦片烟事述》一文中,俞氏考证鸦片于明代由暹罗、爪哇等国传入,初为军队药用品。不久,“红毛制鸦片烟,诱使食之”[1]667,西方国家为了侵略,使吸食者“疲赢受制”,达到贫其民,进而据其国的目的。他揭露出嘉道年间,中国士兵已有不少吸食鸦片者,吸食后,将士“身体赢弱”,导致一些地方“兵数虽多,难于得力”。他进一步指出:“鸦片为害,使民贫,尚可通变其;使民弱,则所关甚大”。[1]669为了保障国人健康,粉碎侵侵者阴谋,他极力主张当政者禁烟,并号召人民“自爱”,自觉抵制鸦片烟。俞正燮还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通过研读传统医学文献和分析鸦片药料,为戒烟者开出药方,“研白友末,炼梨汁为糕,常食之乃神效。”[1]668

二、俞正燮史学经世思想的影响

俞正燮考据学推动了嘉道以后学风向经世致用的转变。由于晚清“内忧外患”造成的文化压力,俞正燮的考据学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及很强的经世致用色彩。从俞正燮治学的范围来看,他研究的论题已超出了传统经史之学的范畴。俞正燮的很多考据文章其实是在回应时代问题和寻找历史出路,如工商皆本、男女平等、社会变革、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以及边疆问题。考据学的运用使得俞正燮史学经世思想表现地并不深刻有力,比如他提出的“与民变革”思想就远不如经世派学者龚自珍振臂高呼“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6]那么振聋发聩,但是这种把考据学和经世致用进行重新结合的尝试是可贵的。在对待儒家经典和学术权威的态度上,俞正燮已能做到不盲从、不迷信;甚至有时他还是“反动”的,如他就曾说出“非人情,虽经不用”[1]117倡导循人情理经典。俞正燮的这种倡导经世致用的考据学在清代的确影响到了一批学者。首先是对理初学派①诸学者的产生了重大影响。理初学派以俞正燮、程恩泽为首,其核心的成员有汪文台、汤球、程鸿诏②等。理初学派各成员均有不凡的学术成就,除了精于经史考证外,都长于历史地理考证。理初学派因其成员学术深湛、学识广博、著述丰富在晚清的学界有着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学者将理初学派的治学风格和学术精神归纳为:“经乾嘉学者弘扬的以求真为基础的实证学风;嘉庆以后不悖求真而又注重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以调和汉宋、融合中西为标志的调适精神;治学领域有所扩展,大多趋于博通。”[7]

理初学派治学所秉承的核心宗旨就是俞正燮所提倡的考据与经世致用结合。俞正燮经世色彩浓厚的边疆史地学对张穆、何秋涛影响颇大。俞正燮的《俄罗斯事辑》、《驻扎大臣原始》等文章,不仅为张穆撰《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撰《朔方备乘》提供了素材,而且还在理念上影响着张穆、何秋涛治边疆史地学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俞正燮仕途不畅,潦倒半生,过着游幕教授生活,以困顿之身结交公卿与学士名流,在当时即广有文名。他性好读书,将毕生精力用在学术研究上,其事迹《清史稿·文苑传》有载。与俞同时和之后的陈寿琪、魏源、林则徐、曾国藩等号召洗涤学风,发展实学,尤其是曾国藩将“经济”列入孔门四科③。一时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俞正燮在治学上除坚持传统的朴学考据外,还关注现实,顺应时代潮流,拓宽治学领域,经史子集、释典道藏、天文算术、宗教、医学等无不涉及,并能融会贯通,在诸多领域多有创获。

俞正燮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他在学术上也有一些缺点,如在考证方法上,过于广征博引,陷入琐碎的考证中,有时会转晦本义;在治学思想上较为先进,但有时不能容纳西方先进思想,如对西方医学的看法较为偏颇;等等。由于时代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总之,瑕不掩瑜,俞正燮的学术思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注释】

①理初学派:徐世昌《清儒学案》将程鸿诏、汪文台、汤球诸人归入“理初学案”讨论,由此后世学者把俞正燮弟子辈学者和受俞正燮影响很大的学者统称为“理初学派”。吴枫,宋一夫主编的1992年版《中华儒学通典》就收录了“理初学派”这一词条。今人舒习龙等人在学术论文中亦使用“理初学派”这一说法来统称汪文台、程鸿诏等受俞正燮影响较深的安徽黟县学者。

②汪文台(1796—1844),字南士,安徽黟县人,俞正燮同乡好友。深通经史百家。著有《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七家后汉书》、《红毛番英吉利考略》等。汤球(1804—1881),字伯玕,又字笏卿,安徽黟县人。师从俞正燮和汪文台。在史学、经学、历算等方面造诣很深,治晋史尤精。著有《九家晋纪》、《九家旧晋书》、《两家汉晋春秋》、《十六国春秋辑补》、《十六国春秋纂录》,又著有《太康地记》等地理学著作三种。

③曾国藩指出:“为学之要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见氏著《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48页

[1](清)俞正燮撰,于石、马君骅、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M].第一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

[2](清)俞正燮撰,于石、马君骅、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M].第二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

[3]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作化(1550~185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0—31.

[4]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07:274.

[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647.

[6]龚自珍.乙丙之际著议第七//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6.

[7]舒习龙.理初学派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以俞正燮、程恩泽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3—77.

猜你喜欢

经世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道家“无为”概念的近代转化
龚自珍实学思想刍议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曾国藩“以礼代理”的经世思想产生缘由
历史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