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文教学 指导课外阅读
2017-04-15刘章云
刘章云
(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福建 寿宁 355500)
巧借课文教学 指导课外阅读
刘章云
(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福建 寿宁 355500)
农村的小学生除了教科书,阅读范围较窄,且自主阅读的兴趣不高。文章旨在阐述借助课文教学,从研读课文内容、探究故事背景、解析作者经历、分享故事片段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喜爱阅读。
课文教学;课外阅读;课文内容;故事背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走出教科书的框框,也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同样体会到,如果学生只读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那就很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要说学好语文,有较好的语文素养了。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势必要从语文课本出发,并引申至课外,让学生由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一、研读课文内容,拓展阅读范围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至善先生具体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2]意思是说,如果学生能够了解语文教本中的“例子”,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了。王荣生教授也这么认为,同时他还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这样描述,一篇例文,在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种种方面兼而顾之,往往只用到“文”的某个部分或某些点的某些方面。[3]所以,教师可借“例子”的部分功能来教学,而笔者将借助“例子”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以下所举课例均为该册课文)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牛郎、织女、王母、老牛)进行评议,不但带学生走进文本,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通过评议,学生对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充满了同情,对老牛充满了尊敬,而对王母娘娘则充满了憎恨。在掌握了民间故事的相关基础知识后,笔者适机拓展任务:中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同学们知道的还有哪些?你们是通过哪些渠道知道的?老师准备在班上办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你们觉得怎么样?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讨论,学生有的说将采集来的民间故事编制成图文并茂的《民间故事小报》,有的说在班上办一次讲故事比赛,看看谁搜集的故事多,至少搜集五个故事,且能够选择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就是真正的“民间故事大王”。这样进行教学拓展后,平时本就爱阅读的孩子就会利用电脑、书籍查找到更多故事,有的是他们早看过的,这样就帮助他们重温了一遍,而有些是他们原本没看过的,这样又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而平时不爱看书的孩子,面对“五”这个数字,他们也不得不去翻一番书,找几个自己容易理解与记忆的故事,这样就激发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走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拓展了他们的阅读范围。
二、探究故事背景,引导阅读历史故事
课文中有诸多内容来至古代历史典故或现代战争故事,教学这些课文,教师往往需要适当介绍一些故事背景知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内容。根据平常的教学经验,这些背景知识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领悟中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书籍。
例:《负荆请罪》是一篇历史小话剧,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来加深理解课文,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紧接着,笔者抛出两个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蔺相如的职位为什么升得这么快?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笔者顺势一转:同学们读读《将相和》一文就明白这两个问题了。这样就将课内课外两篇文章紧紧缝合在一起,跳出课文讲课文,这样的效果比单纯讲课文要好得多。[3]随后,笔者又给学生设了一个小障碍:蔺相如与廉颇如此顾全大局,他们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赵王的喜爱,可是他们的晚年过得却不怎么好,想不想知道廉颇与蔺相如的结局呢?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命运,大家可以读一读司马迁的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样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文章,学生读得当然是不亦乐乎!
三、解析作者经历,引领阅读名家名著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叶圣陶先生也认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2]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许多的名家名著,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既可以让学生学好课文,体会名人的风采,又可以借名人的经历给学生巨大的精神鼓励,还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名家名著。
在教学《小草与大树》一文时,笔者不但让学生知道夏洛蒂三姐妹如何在逆境中成才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分析夏洛蒂三姐妹成才之路的艰辛,引导学生探讨:夏洛蒂如何以自己为原型,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简·爱》的?在探讨过程中,师生配合查找资料,既找来夏洛蒂本人的成长经历,也找来《简·爱》一书的内容提要。通过交流讨论《简·爱》一书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哪些是来自夏洛蒂的成长经历,哪些是经过想象加工的。当然要让学生明白: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样一比较,学生就不满足于只知道《简·爱》一书的内容提要了,他们急于知道夏洛蒂在书中是如何描述自己,并虚构自己的。这样,学生不但想读《简·爱》一书,同时对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恩的《艾格尼斯·格雷》也产生了兴趣。
四、分享故事片段,让阅读成为习惯
“和别人分享你的知识,那才是永恒之道。”从这句话看出,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分享。当学生能将自己看过的内容讲述出来,这就说明学生有用心去看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时常开展分享交流会,学生平常看书就会更认真,更有目的性了。
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时,笔者放手学生讨论:为什么爷爷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爸爸为什么觉得这本书能让人“学会生存”?今天,你觉得这是一本能让你学会什么的书呢?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后,笔者话锋一转,让学生围绕《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中的精彩片段展开讨论。于是,原本看过《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孩子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接着,笔者又让这些孩子挑一些能反映鲁滨逊机智、勇敢、有毅力的精彩片断来说,这样不但让看过书的孩子觉得自己的阅读有成绩,而且也把没看过这本书的孩子的兴趣给带动起来。趁热打铁,笔者又布置学生可以看看《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这样学生又向书的海洋迈进了一大步,阅读的范围更广了。
总而言之,就如鲁迅先生说过的:“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只是这个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在读中感悟,不能只读教科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几本课外书上,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广泛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真正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G623.2
:A
:1673-9884(2017)03-035-02
2017-01-07
刘章云,女,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