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研学旅行见闻 提升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2017-04-15陈祝清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蒙古包研学草原

陈祝清

(将乐县水南中学,福建 将乐 353300)

探究研学旅行见闻 提升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陈祝清

(将乐县水南中学,福建 将乐 353300)

教师在研学旅行中要引导学生在区域认知上加强理性思索,注重横纵对比,从直接认知到内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即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例如:置身异域风情游,深度感知地理位置;巧遇北方夏季暴雨,及时追问地理成因;草原夜宿蒙古包,体悟区域地理特征;东西南北细观察,对比判断地理差异等。

研学旅行;地理知识;区域认知能力

研学旅行是教师参与把关,以学习和践行为主要内容,学生在旅行中进行研究的一项有益野外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走向生活、自然、社会中尝试学习、实践体悟,让学生在旅途中提高素养、拓宽见闻、体悟不同的区域环境[1],让学生亲历亲为,激发学生善于从旅游活动中找出探究方向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以实现学生学科教学取向的达成和学习方式的创新,达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效[2],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内容包括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演变和地理评价五种类型[3],学生可把握以上知识要素的关联,将知识融合成为地域地理认知体系。

研学旅行活动是在具有互补性的区域间进行的活动。在不同的地域师生体验到的地理现象有明显的不同,地理特征十分突显。教师在研学旅行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访问谈话、多看勤思、参与感悟等方法,在区域认知上去伪求真,加强理性思索,注重横纵对比,从直接认知到内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即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4]。

暑期由部分初、高中学生组成的团队进行了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沈阳(文化古迹之旅)——内蒙古阿尔山(火山之旅)——呼伦贝尔诺干湖(草原之旅)——满洲里(边境之旅)”的研学旅行,此次行程学生既要感受地理现象由南向北的变化,也要体验地理现象自东向西的更替,还要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民族风情。学生一路走来,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边旅行边探究,收获颇丰,例证如下:

一、置身异域风情游,深度感知地理位置

初到满洲里套娃酒店,让人们惊叹的它是美仑美奂的童话王国,与酒店配套的广场以套娃为主题的是全国首家,最主要的建筑是一个面积和高度巨大的体现异国风情的套娃,在同类建筑中位居世界第一。远远看去,代表中蒙俄的美丽少女被彩绘到该套娃外部,和谐共处,风情万种。

深究寓意,由于满洲里市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北连俄罗斯、西侧邻国蒙古国。因修建于1901年的跨境铁路而得俄语名“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名为“满洲里”。因此满洲里之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座拥有历史悠久、融合邻国情怀的边境城市,地理位置则无需多说了。

二、巧遇北方夏季暴雨,及时追问地理成因

2016年7月31日约4时旅行团一行游览沈阳故宫,突然倾盆暴雨不期而遇,像天河决口似的,雨帘瞬间被拉成白茫茫一片,看不清数米之外的建筑,人在宫殿内避雨时明显感到丝丝凉意,雨哔哔地下了只约半小时。期间笔者用手机上网搜索了沈阳该日前后天气情况,其中气温有所下降,天气由晴转雨再转晴。于是当场给同行的高中学生出了二道探究题:(一)暴雨形成的一般要具备什么条件?(气流短时向上快速运动;有强大的暖湿气流;锋面、气旋等过境过程久;(二)你认为沈阳近日天气的变化是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快行冷锋。夏季北方长时万里无云,气压偏低,这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会主动快速南下,从而产生快行冷锋,降落下倾盆大雨)。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联系课本主干知识认知了地理成因,学以致用,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三、草原夜宿蒙古包,体悟区域地理特征

在前往呼伦贝尔诺干湖景区途中,成群的牛羊马散落在平滑的绿毯中,构成的草原美景已让团员一路欢呼,加上几个帅气的蒙古族小伙快马将车队迎进景区,这些真切提醒我已经车行到畜牧区了。喝完马奶酒,参加隆重又简洁的迎宾仪式后,我便被分配到了各自的新家“蒙古包”。

此时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兴奋,而是在各自的蒙古包里立即拿出行前教师布置搜索的有关蒙古包的相关知识,认真地研究起“新家”了。次日笔者收集到的学生探究方向五花八门,成果丰富:(一)蒙古包的外形圆形,与当地气候有什么关系?(流线形的“圆”能很好的抵抗草原上冬春季节大风,而且可让风顺形溜走,使蒙古包在大风中屹立不倒;蒙古包的锥顶能快速地让雨雪滑落,维护了屋内的干燥,在雨雪中安然无恙);(二)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是什么方向?与当地气候有什么关系?(东南向,因为他们的居住地纬度高且海拔高,冬季西北风寒冷,门朝向东南利于御寒和抗风雪);(三)穹顶的建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由六十根木杆构建,且每两根木杆之间呈相同角度,正好围成正圆。晴天牧民们可以目测入射光线在木杆上的不同位置来“读懂”时间,这体现了天文学与建筑学的有机结合);(四)蒙古包的建筑材料一般分为什么?选材有什么特点?(木材、皮毛和毡毯。木材通常选用榆木等[5],皮毛和毡毯是草原的特有材料,能使蒙古包内四季阴凉和干爽。选材使蒙古包真正地融入草原之中);(五)蒙古包的搭建地点通常选在哪里?为什么?(为了避免雨季突然的暴雨袭击蒙古包,蒙古包多搭建在坡度较小、背阴的坡地位置;为了抵御酷寒的冬季风,阳坡和低地是寒冷季节蒙古包搭建的最佳选择);(六)蒙古包最大优点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地理环境?(装拆自如,便于搬迁。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草原宽广无垠,冬季风雪交加,蒙古包能抗御受风雪,而又能够方便长途携带等)。内蒙古草原的区域特征在学生的探究中一一被整理出来。

四、东西南北细观察,对比判断地理差异

(一)南北斜顶屋,作用各不同

行前教师布置了学生搜集南北差异的表现,其中之一是“南尖北平”,即南方斜顶屋,北方平顶屋。但当学生踏进东北境内,一排排整齐的小院屋顶也是斜顶,立刻让他们对比思考起来: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屋顶斜度大有利于快速地排水。北方比南方地区降水少,又集中于七、八月份,那么东北的斜顶屋又有什么主要作用呢?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并联系东北的冬季气候特征,学生得到了以下结论:东北地区冬季时常风雪交加,倾斜的屋顶主要是为了使冬季降落在屋顶的雪块容易清除。通过以上批判性的探究,加深了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的认知。

(二)林地居何处,东西有差异

旅游车自东向西穿越大兴安岭前后,有的学生细致地观察到,林地分布大致山地东侧为东南坡,西侧为西北坡。学生提出疑问后,笔者顺势抛出了一组问题并启发探究:1.大兴安岭在气候上有什么地理意义?2.为什么会有山地东西两侧森林生长的坡向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强了对我国东西向地理事物分布、成因差异的理解。

总之,研学旅行要做到知行合一。在研学旅行中,教师要足够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眼脑并用,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之一——区域认知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1]丁运超,丁勇成.地理教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4).

[2]张成.立足学生实际 精心开展研学旅行[J].地理教育,2015(3).

[3]张行明.中学区域地理认知模式系统的构建[J].地理教学,2000(7).

[4]丁运超.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8).

[5]刘杨.草原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居、服饰及饮食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G633.5

:A

:1673-9884(2017)03-0095-02

2017-03-12

陈祝清,男,将乐县水南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蒙古包研学草原
蒙古包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讲解《草原图》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我爱我的蒙古包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蒙古包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