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60周年来竞技体育发展历程浅析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竞技资源体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建国60周年来竞技体育发展历程浅析

叶飞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629000)

一、前言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然受到我国体育行政改革的巨大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实践深刻证明,体育行政改革进程中每一次观念改变都产生一次制度创新,而每一次制度创新都带来了竞技体育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可以说,体育行政改革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但当前改革中也存在一些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在较短时间内就基本上建立了较完备的体育行政体系。此后,在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逐步建立了配套的组织管理制度和逐渐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模式,为以后中国竞技体育的迅速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竞技体育主要经历三个时期和运行体制

(一)我国竞技体育的初步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基本上是从零开始,以学习国外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形式,1952年我国第一次派团参加了第15届赫尔辛奥运会,1954年国际奥委会在第49届会议上确定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由于政治原因,我国于1985年退出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泳联、田联等体育组织,参加的国际比赛活动的次数很少,总的来说,50年代的发展特征是:起点低,进步快,总体水平落后,部分项目突出,以学习引进为主,有创新有发展。

(二)我国竞技体育的探索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在完善训练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体制,队伍建设也初具规模,此时,我国部分优势项目竞技项目有的成绩已逼世界先进水平,并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同时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训练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逐步规范化形成为竞技比赛项目。总之,这一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部分优势项目已经初步形成,同时,我们队竞技体育制胜规律的认识正在深入,对运动项目的局部扩展到对其身内在规律性的理解,进而奠定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认识理论基础。

(三)我国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时期

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地位,我国的竞技体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良性轨道,这一时期,中国竞技体育领域里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20世纪80年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声望和地位,国民对竞技体育的期望值增加,但同时教练员和运动员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加剧了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不平衡性。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运动项目的人才梯队结构日益合理,造就了一批冲击世界水平的运动队伍,打破了仅靠国家队的单一体制,建立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国家队组建形式,形成地方队、解放军队、国家队之间竞争的格局。

三、竞技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合理的项目布局是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经验之一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60年时间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已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究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正确合理的项目布局,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资源,形成了一批稳定的优势项目。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之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决策组织机构,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势运动项目”的战略,并组织专家、学者对我国重点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研究。

(二)竞技体育资源是竞技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及保证

竞技体育资源具有生成性、调控性、社会性、有限性及整体性等特征;竞技体育资源观对竞技体育资源调控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竞技体育资源观主要由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辩证观、开放观等组成;一国或地区竞技体育资源禀赋体现在竞技体育资源的结构、分布、数量、质量等方面。竞技体育资源禀赋客观上存在着优势与劣势,通过对竞技体育资源的有效调控,可以获得竞技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竞技体育的竞争力;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的总目标是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资源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为重点内容的“四位一体”式的调控体系。

四、“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1979年中国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关系,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中国当代体育成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机遇,迎接挑战,原国家体委及时调整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统一竞技目标,突出奥运战略,集中力量,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并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将全国上下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群体,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自觉的追求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使中国的竞技体育从此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之路,中国体育开始了全面走向世界的历程。

五、结束语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重点项目的形成优势,攻击尖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使得作为整体的中国体育树立了在国际体坛的形象,树立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很多坎坷的历程,但是对我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地的变革,并在我国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更加成熟。

[1]梁晓龙,鲍明晓,张林.举国体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刘纯献.竞技体育与中国的和平崛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

[3]杨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

[4]杨桦.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叶飞(1981.09-),男,汉,助教,大学本科,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竞技资源体育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竞技精神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