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理解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部类政治经济学结构性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理解

胡苗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改革新方向,是我国改革新时期背景下作出的新的决断。供给侧改革,顾名思义,是与需求端刺激相对应的,主要是指从商品供给方面入手,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进而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诸多难题和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与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统筹发展等概念相一致,以避免国内经济下滑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探讨这一决策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并且对政策实施给出一定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部类生产理论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配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解决新阶段面临的经济增长乏力、粗放低效问题的而提出的一种政策措施。供给侧的概念与需求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要素,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最早是由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撒伊提出的。他认为“供给创造需求理论”,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里的供给创造需求并不是说已经生产了的产品一定会卖的出去,而是指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驱动社会中很多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循环运转。由此可以看出,两种供给侧改革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

以萨伊理论为指导的供给学派理论在经济政策实践中早有先例。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与英国的经济增长相继陷入滞涨的困境中,“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均以供给学派理论为指导,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沼。而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保证经济增长的健康,避免潜在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

而当前我国所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而供给学派则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试图建立起更加严酷的资产阶级统治。

二、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供给侧改革,首先应该从该角度看待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经济增长问题表现为双重结构失调:物质产品供给结构失调,即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是产品供给的落后与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产品需求间的矛盾;制度供给结构失衡,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生产力层面的物质产品供给结构失调相对应,新常态下我国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无效或低效制度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优质和高端的制度供给不足。限制城乡劳动力流动并且导致不均衡发展的城乡二元政策属于前者,优质和高端制度不足则主要体现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从而导致土地生产率偏低。

下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两部类理论看我国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供求失衡问题。马克思的生产活动是一种明显的、以供给结构为核心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均衡的经济学说。马克思把全社会的经济抽象概括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第Ⅱ部类),为了实现简单再生产,社会两大部类都必须通过交换而达到均衡。本文在此分析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商品总和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两大部类内部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结构均衡的内在机理。

两大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Ⅱ,社会产品从价值上分为c、v、m其中c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m为剩余价值,其经典表述如下式:Ⅰ(c+v+m),Ⅱ(c+v+m)为两大部门各自生产出来的社会商品总和。

其中Ⅰ部门生产资料的供给平衡关系为:

Ⅰ(c+v+m)=Ⅰ(c)+Ⅱ(c)

(1)

其中Ⅱ生产资料的供给平衡关系为:

Ⅱ(c+v+m)=Ⅰ(v+m)+Ⅱ(v+m)

(2)

通过以上两个供求平衡式,可以得出:

Ⅰ(v+m)=Ⅱ(c)

(3)

上式表明在两部类交换中,仅在价值量上相等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使用价值上达到一致,即在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上同时达到供求平衡,加之两个市场间也达到平衡,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简单再生产。此外,这种供求平衡还要求在产品结构和需求结构上得到保证。在两个市场的供求关系中,需求结构对产品结构影响巨大,需求变化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动因,只有立足消费结构的变动才能使生产获得延续,虽然产业结构也会对市场需求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组合和作用的方式,最能体现这种“生产要素投入及组合和作用”的是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方式和速度会极大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提升和扩大消费需求,改变消费结构,这又会带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这种互动关系中,社会扩大再生产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方向,因为社会扩大再生产本质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两者同时发生而实现。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Ⅰ(v+m)>Ⅱc,即第一部类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两部分产出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所需补偿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消耗总额。

这是社会扩大再生产可能进行的前提条件,但保证这个可能性转变为现实还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达到平衡,条件是:(1)第一部类全部产出必须在总量和结构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2)第二部类全部产出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活资料

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分别表示为:

Ⅰ(c+v+m)=Ⅰ(c+Δc)+Ⅱ(c+Δc)

(4)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5)

由以上两个等式可以推出:

Ⅰ(v+Δv+m/x)=Ⅱ(c+Δc)

(6)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内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平衡表现为由不平衡形成的一个不断的过程,因为在这里,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盲目的规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不是作为由他们的集体理性所把握,从而受这种理性支配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他们的共同控制。”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分为盲目、为集体理性所把握的以及这两种模式并存的三种方式。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这三种模式并存,或者交替实现。从当前实践来看,不管是单纯的以市场经济为代表的盲目模式或者单纯以政府集中控制为代表的集体理性模式都不能做出最优选择。因此,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控制只能从市场机制、重要的基础产业(一般是生产资料产业)或上游产业环节着手,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这便形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

因此可以看出,从供给侧即从生产资料产业或者上游环节着手,通过一系列的针对性政策措施来调整产业结构,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路径是可行的,并且是有理论依据的。

虽然马克思的主旨是从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和危机的必然性,但提供了一种从实体经济,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关注宏观经济结构平衡的独特视角。只有围绕物质资料生产这个核心建立起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均衡,宏观经济的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政治经济学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是通过对社会再生产的研究展开的。马克思创立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过程是创立经济增长理论的过程。按其理论体系,社会再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其中扩大再生产就是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但要实现总量的增加,更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以此获得持续增长的能量。根据这种关系推定,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充分条件,进一步推出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一定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条件。因为无论从逻辑关系还是从现实运行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市场实现。由于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内在的一个阶段。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条件应该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社会总产品的供求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在当前阶段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而供给侧结构化改革则提供了这一路径。

三、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供给侧改革,它更具体系性、综合性和全局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基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构建了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架构。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挥中国特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的政策。它植根于具体国情,也有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持,因此在实施具体的政策时,不能照搬照抄“里根经济学”和“马歇尔主义”的那一套政策措施,而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和改革目标因地制宜阶段性推进改革。

第二,改革要从生产资料产业和国企着手,倡导社会创新意识。生产资料产业和国有企业是影响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是改革的着力点也是改革的深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此入手也要着重于此。在这些产业带动下,提倡全社会创新意识,通过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供给侧结构性的变革。

第三,供给侧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内生变量包括要素供给即全要素生产率,外生变量包括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结构供给。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归因到市场机制、市场化赋向改善、市场化价格机制、多元化政策调控等方面。即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1]魏农建,刘静波.产业结构调整的政治经济学诠释.产业评论.2011年1月第1期

[2]谢地,郁秋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第1期

[3]邱海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红旗文摘.2016.3

[4]方敏,胡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5]傅忻.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路径依赖研究——一种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经济问题.2008.01.016

[6]肖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胡苗(1993-),女,汉,河南商丘,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部类政治经济学结构性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探讨Java中内部类及其用法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固定资本、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与工业化
——基于三大部类再生产图式的结构分析*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