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识别体系运行的现状困境及完善

2017-04-15杨烁文岳冬梅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精准信息

杨烁文 岳冬梅

(1.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精准识别体系运行的现状困境及完善

杨烁文1岳冬梅2

(1.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但在研究贫困的相关文献中对于精准识别的专项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文章以精准识别为研究核心点,通过对精准扶贫的宏观政策研究和客观数据的剖析,引发对精准识别的深度认识,由此梳理出当前精准识别面临的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对称、排斥现象严重、识别成本过高以及识别的技术等难题。鉴于此,文章针对不同的识别难题给出了对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当前精准识别有所助益。

精准扶贫;精准识别;识别困境

一、引言

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数据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当前将精准识别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还比较匮乏。从2014年国家发布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提出建档立卡的设想后,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到更加精准的阶段,经过近三年的运行,精准扶贫所包含的四个子系统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和困境。文章以精准识别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精准识别有一个深刻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厘清当前精准识别体系在现实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期望对后期对其它子系统的运行奠定良好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展

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总体量有了飞跃式的提升,贫困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逐渐步入到相对贫困的阶段,而以往的粗放式的扶贫政策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不利于扶贫效果的提升,在此背景下,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极大的响应了当前的贫困形式,正所谓反贫困战略的“及时雨”。

这在更大程度上精准识别提供了参考的依旧,各地市在进行贫困识别的过程中可以更为精准的定位贫困人员的贫困程度。即便如此,识别有了大的指导方向,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一些列的问题,文章将对精准识别在具体的操作层面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三、精准识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动态的民生工程,包含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及精准监督四个子系统。诚然,贫困识别一直以来就是扶贫开发的基础工程,当前以瞄准到户与个人的精准识别系统极大提升了扶贫工作后期的效率。为了对精准识别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该部分分别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模型的显示运行情况以及识别过程中运用到的具体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度的剖析,为研究下一部分精准精准识别遇到的显示困境奠定基础。

1.贫困识别的历史发展情况概述

贫困的识别问题也是在发展中不断进行调整。从识别的瞄准单位的变迁角度来看,体现出识别的精准化程度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片区为代表的绝对贫困情况得到极大的缓解,但是贫困问题逐渐发展成相对贫困。由此瞄准单位则以更精细化的聚焦在贫困户与贫困村的更小的层级单位。

研究发现,之前的贫困识别大多停留在解决绝对贫困或缓解贫困的极端状态,以贫困县或片区大面积贫困,属于粗放式的扶贫开发。当然,这一扶贫开发方式是与当时具体的贫困情况相联系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当绝对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步入到相对贫困阶段后,人们更关注的医疗、教育培训、卫生以及生活条件的提升等方面。由此贫困的识别进入到更精准化的阶段,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贫困类别等都需要运用更为科学客观的方法测量。

2.精准识别模型运行的现状

当前我国提出来精准识别的理念,在显示贫困识别的时候主要参照的依据主要是《方案》所提出来的建档立卡方法,该方案是各个贫困地区识别贫困人口的主要依据。文章从两部分展现该部分具体来看,“各省将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后的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在县扶贫办和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农户自愿申请,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公告。”

国家发布的建档立卡的相关政策和各个地区贫困识别的现状可以发现,当前国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贫困识别模式。所谓“自上而下”模式,即由相关政府部门综合考虑各个地区贫困的范围和程度,分配给各个贫困地区一定的贫困指标,采用逐级分配的方式确定贫困人员。“自下而上”模式,即村一级成立村民代表大会,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选出哪些村名可以获得贫困名额,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平的原则。

3.精准识别技术使用现状

精准识别,则是在有限的贫困规模下,采用更科学、民主的方式将贫困程度深,并从相对贫困群体中识别最需要帮扶的人员。但是在目前的识别理论研究依旧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毕洁颖,黄佳琦(2017)①中国在贫困理论研究,认为当前的贫困测量方面缺乏相应的研究,与现实的识别测量脱节。加之,贫困开发情况不甚明朗。人口测量不精准,缺乏相应的精准性。导致后期的资金和项目的指向性不明。因此,以更科学、客观的方法进行贫困测量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建档立卡的更深入的分析以及在对河北省W地区进行专项的贫困识别调研后发现,在具体的贫困识别操作中以收入为主要的参照维度,主要的测量方法是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以及临时组建的村民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对贫困家庭进行识别,较之前的方法更为民主公平,但是主观臆断性很大。陆汉文(2015)②认为,通过民主评议方法识别贫困人口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政府控制村干部的能力和这些村干部认真识别的意愿、决心,实践中有很多变数。由此,因为贫困指标的单一化、不健全以及较强的主观性导致在评定贫困人员过程中造成了很多村民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在贫困理论当中,我国在不断向多维贫困测量方向转变,但是由于测量和搭建关键指标的复杂性以及对测量人员的具有较高的要求,导致多维贫困测量的方法迟迟不能落地,导致现在多维贫困更多的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

三、精准识别的现实困境

1.贫困识别信息不对称

在对精准识别的运行现状中发现,以建档立卡为核心的识别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来看,主要在识别的主要关系主体(市/县/乡扶贫办人员、驻村工作队、村委会成员以及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导致扶贫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政策措施发挥不了实质性作用,从而导致扶贫效果不佳。

其中,相关专家学者对此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周雪光、丁煌、定明捷③-④等学者认为信息部队称在扶贫-脱贫结构治理过程中,是由于委托人-代理人目标利益发生偏离引发的,将“政策本身看作是发生在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之间的一种交易”。谭诗斌(2012)⑤认为,在层级式减贫治理结构中,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各利益主体之问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其行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而委托人监督成本高,难以监督,很容易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由此即产生代理问题。杨小龙(2016)⑥准确的识别建立在对识别对象相关信息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但是,农村贫困识别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却造成严重的识别扭曲。简单来说,信息不对称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多一些。

2.贫困识别“排斥现象”严重

根据中央下发的相关文件,指出识别排斥则是在对贫困户进行识别的过程中,需要将总体的贫困指标与贫困户进行匹配,但是却出现了识别偏离,存在贫困的村庄和家庭被主观排斥在贫困范围之外的现象。邓维杰(2014)认为,在精准扶贫中出现了一些列排斥现象(规模排斥、区域排斥、恶意排斥和过失排斥)导致扶贫效果不佳。唐丽霞等(2015)认为,部分农户的排斥现象是由于贫困指标的逐级分配造成的。左停等(2015)认为,当前所使用的贫困规模控制和指标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识别的效率并降低的识别的成本,但因贫困资源的利益效应导致一些地方出现瞒报和多报的现象。也有研究者认为,精准识别面临对贫困群体的恶意排斥、过失排斥等挑战,贫困人口参与不足、社区监督机制难以实施,是导致贫困识别不精准的主要原因。

3.精准识别“高成本”效应

随着识别日趋精准化,识别的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以及需要大批专业的贫困识别测算的高素质人员,则会出现识别成本的不断上升的情况,即:“精准化”与“识别成本”成正相关的态势,这必然会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以上所言,均是根据对当前识别现状研究后得出的,这对于后期进一步重新建设与完善精准识别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左婷认为,在采用“自上而下”的规模控制中也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效率同时降低其成本,与此同时因为存在所附带的扶贫资源导致出现故意多报虚报的利益冲动等行为,故而尽量避免出现地方及农户瞒报虚报的情况。

由此,提升贫困识别的精准性,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了识别的技术、人员等成本,但却可以为后期的精准帮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论

将精准识别作为文章的研究内容,以精准识别体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模式运行的现状为研究依据,发现在当前识别过程中主要存在信息不对称,主观排斥现象严重以及逐渐上升的识别成本成为阻碍贫困识别精准性提升的主要障碍。

据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互联网等媒介提供的便利条件,搭建贫困信息平台方便贫困户查阅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透明化,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其中陆汉文,李文君(2016)认为以当前互联网等媒介和交互式信息参与机制,融合第三方监督等力量,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提升识别的精准率。杨小龙(2016)⑦认为打破信息优势与信息劣势所带来的信息偏离的情况,可从规范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加强政策宣传与执行监督、完善行政理念与政策标准这三个方面着力。

与此同时,加强对各个行为主体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更为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运用更为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以更加客观的技术进行贫困测量将大大降低识别过程中的主观性,而科学的测量方法将有效的降低识别的成本。

【注释】

①毕洁颖,黄佳琦.农户多维贫困测量及2020年后展望.农业经济展望,2017年第8期.

②陆汉文.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可行途径.国家治理,2015年第38期.

③周雪光.组织社会学一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④丁煌,杨代福.政策执行过程中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策略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10(12):104-107.

⑤谭诗斌.现代贫困学导论.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⑥杨小龙.信息不对称:农村贫困识别面临的困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第33卷第4期2016年8月.

⑦杨小龙.信息不对称:农村贫困识别面临的困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第33卷第4期2016年8月.

杨烁文(1992-),女,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岳冬梅(1977-),女,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副部长,经济管理方向。

猜你喜欢

精准信息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订阅信息
精准扶贫二首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