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音乐倾听能力的培养

2017-04-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通感音乐语言

(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长汀366300)

浅谈初中生音乐倾听能力的培养

钟金花

(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长汀366300)

要想学生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带领他们有效倾听音乐至关重要。本文文章旨在探究如何营造倾听环境、培养倾听习惯、选择倾听方法、运用课堂语言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理解、体验音乐,培养学生出色的音乐倾听能力,使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音乐审美价值观。

倾听;倾听能力;倾听环境;倾听方法;课堂语言

倾听音乐是叩开音乐之门的主要途径。美国著名音乐大师艾伦·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1]倾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细心地听取。倾听音乐,它不是只追求音响美感式的纯感官聆听,更注重的是理解、体验音乐,是一种以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感受、领悟、享受音乐的过程。培养学生音乐倾听能力即培养学生理解教师所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专注的倾听习惯、能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并具有较强的倾听品评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倾听能力。

一、“幽雅”环境,舒适倾听

“幽”是针对于教室来说,要求音乐教室具备“静、净、亮、美”的客观环境。音乐教室安静的周围、干净的教室、清新的空气、充足的光线,有一套好的音响设备,且教室的设计、装饰让人赏心悦目。学生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学习,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雅”则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师具备“主动热情,睿智文雅,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教师对待学生热情真诚,主动平和,对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或者突发事件能够睿智文雅地处理,而对教师自身的修养要求是能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雅”还体现在“听”的习惯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轻易不打断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提出的问题不重复,要求学生听一遍就能记住聆听的要求等;教师对学生要明确提出要求。比如:听清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能专注凝神、安静聆听,能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说出自己的见解,敢问肯答等,规范各种习惯,促使好习惯的形成。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倾听音乐的热情与潜力,使音乐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学生乐学愿听。

学生在既“幽”又“雅”的学习环境中,开启的是愉悦学习模式,也为他们能更好的“倾听”音乐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择法,引导倾听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引导学生倾听音乐,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倾听对象,科学地选择倾听方法。

(一)创设情境,设疑倾听

常态教学里,聆听音乐前笔者都会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听后回答,且问题都是围绕音乐要素来设定。可是要让学生真正乐意去解答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内心要有主动走进音乐的冲动。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倾听音乐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主动、迅速的进入音乐审美状态。比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教材《走进京剧》这一课,课前教师在音乐教室的黑板、窗户挂上各种颜色的京剧脸谱、戏服,让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犹如来到京剧大观园。学生对教室环境的变化充满好奇,再看屏幕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兰陵王和京剧脸谱有什么关系?蓝、红、黄、白、黑各种颜色的脸谱是各代表什么人物性格……学生身处在周围都是脸谱的环境中,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促使他们对京剧音乐产生强烈的倾听欲望。

此外,还可以在聆听前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讲述创作故事等,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倾听,让学生产生要获得答案的学习欲望,愉快用心地学习。

(二)指点方向,引导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要具有的良好素质。音乐它是抽象的艺术,但音乐又是可感知的,它可通过人的想象力,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2]类似聆听比较复杂的交响乐,要使学生“听之有物”,并“耳听脑想”,就必须要找出音乐的切入点,指点方向,选择进入音乐的最佳方式。在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这一课教学中,听前笔者指出:“音乐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光明线,一条是黑暗线,请聆听两条音乐线不同的力度、色彩、情绪。”这样学生明确了聆听方向,心随两条音乐线,体会不同的力度、节奏、情绪,认真地感受,专心致志地思考,伴随着音乐的交错进行,感受着“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斗争。一节课下来,学生明确聆听的关注点,有了想象的方向,他们双眼发亮,随音乐做了一番心灵与音乐的“碰撞”,给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动态倾听,唤醒通感

通感是指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人类的五种感官,即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表面上互不相干,实际上是相互感通的。我们经常会在观看一幅山水画时,仿佛置身大自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赏一首动感音乐随节奏扭动身躯,这都是通感在起的作用。聆听音乐之后引导学生发挥身体各个器官,积极地参与音乐表现,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这就是一种“动态倾听”,是倾听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抓住机会让学生“动态倾听”,借助肢体表现音乐唤醒通感。例如,听到容易识别的乐器音色;具有动、植物形象特征的音乐;具有民族舞蹈节奏的音乐等等,尽可能地用肢体“演”出心中的音乐形象。这样的“动态倾听”不但生动了课堂,也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

三、“艺术”语言,精彩课堂

音乐课堂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艺术”地运用凝练简洁、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并能巧妙灵活地运用“形体语言”去辅助倾听。

(一)文学语言,引导倾听

运用精炼而生动的富有文学性的语言是传递音乐情感和传承音乐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想在短短的45分钟内有效引导倾听,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做到:首先,语言要精炼简洁,教师将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或理念用凝练的词语讲述给学生,避免过于冗长复杂的语句,让学生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其次,语言要生动有趣且富有文学性。教师可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词汇的变化,使语言充满感情色彩,从而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听课。对课堂各环节的过渡语言、聆听前后提出的问题、导入和总结语言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归纳总结。再则,语言要形象化。音乐作品都是在抒发一种感情,要把音乐情感传递给学生,形象化的语言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让听者脑海中呈现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

(二)形体语言,辅助倾听

教师的一举手一抬足,都是教育。[3]而“形体语言”是一种非常利于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的“无声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眼神、手势、体态等手段来辅助有声语言引导倾听,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手托耳边引导“静听”;转动眼球引导“思考”;食指靠唇表示“禁声”等等。而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借助“体态语言”来帮忙。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草桥结拜”这一环节中,学生难以理解音乐是怎样表现“草桥结拜”场景的,笔者只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配合节奏拱手作揖,鞠躬三次……学生看后马上领会其含义,有的学生还感叹音乐的奇妙,并为作曲家的智慧惊叹不已。殊不知,正是那无声的“体态语言”辅助倾听,化解了他们心中的疑惑。

音乐教师若具备良好而又富有美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如春风拂面般听着动容,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的运用,学生听完一节课,丝毫不会有疲乏感,头脑清澈,乐在学中。

总之,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重视语言的艺术引导和倾听方法的选择,使学生逐渐地由低层次的直觉“倾听”向高层次的情感“倾听”理智“倾听”发展,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特有的音乐审美价值观。

[1]〔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美〕克雷格·莱特.聆听音乐[M].余志刚,李秀军,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

[3]李振村.教师的体态语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通感音乐语言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语言是刀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音乐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我有我语言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