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工业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浅析

2017-04-15刘晓帆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工业

刘晓帆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我国工业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浅析

刘晓帆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 唐山 0632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备受世人瞩目,随着我国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困扰。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这不由使我们反思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得与失。本文以我国工业发展及与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对现阶段中国工业发展所导致环境污染现状、成因予以分析阐释,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提出相应的措施。

工业发展;环境问题;工业经济

一、我国工业发展下的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虽然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备受世人瞩目,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不由让我们反思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得与失。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对的环境的影响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经济高速增长导致我国环境污染居高不下。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等工业污染,主要体现在生产中的“三废”污染及各种噪音污染,且产生量总体上都呈现增大的趋势。(2)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作用明显。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与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工业经济增长对污染水平的影响越明显,并且持续时间长。(3)资源类产品价格偏低和环境法规不完善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制度性成因。因此我国有必要通过加快调整资源类产品的相关税费,将使用资源类产品的环境成本纳入到价格之中。(4)我国经济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度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较为落后的技术结构是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的结构性成因。

二、工业发展下我国环境污染的成因

(一)环境立法明显滞后。“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的环境立法原则使环境立法只注重经验性而忽视先导性,甚至不少条款明显滞后。例如,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放物收取排污费,排污者只要不超过排放标准,就可以无偿污染环境。一些环境法规之间还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的现象。如《环境保护法》中37条规定,如果排污单位没有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其超标排放污染物行为并非违法。但依据《标准化法》及《实施细则》,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这就可能导致企业规避《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惩罚。同时,一些环境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力度无关痛痒,这就容易导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现象。

(二)产业结构及生产方式不尽合理。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我国较长时期以炼钢、化工、有色金属、交通和煤炭等基础产业为发展重点,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这些基础产业大多是污染较重的产业,这是造成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且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明显缓解。从生产方式方面来看,我国主要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了包括环境在内的增长质量,没有实行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必然加剧环境污染。

(三)矿产资源类产品价格体系还不完善。从理论上看,资源价格至少应该反映出资源直接成本、资源税和环境成本三个方面的影响,但我国现行的资源价格仅体现了直接成本。而体现环境成本的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车船使用税等税收的标准过低,调控力度不够。与世界资源市场价格相比,我国的资源产品价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笔者测算,2000-2008年,我国煤炭价格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低廉的煤炭价格必然导致整个经济对煤炭的过度需求,造成SO2及烟尘的过度排放。只有在资源价格中包含合理的税费,充分体现使用特定资源品种的环境成本,才有助于扭转目前整个经济对于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费及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剧的局面。

(四)环保投入不足。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环保投资的总量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末期,环保投资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在局部领域和地区,环保投资增加的效应开始显现。近些年,尽管我们投资总量有所增加,但占GDP的比重仍然很小。在当前反映政府活动范围的财政预算的科目设置上,环境保护投资并非基本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等那样作为一个独立的支出科目,而是被寄托在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专项支出等科目之下,这种预算设置机制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很难对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进行监督,政府的环境保护投资得不到保证。

三、工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一)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环境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努力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扭曲现象,以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它应该是在整个生态系统内建立,保护环境也不能只局限在个别领域,环境问题是复杂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也需要多方位、多层次,采取综合对策来调整。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和不同层次的实践,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可以根据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环境基本法的基础上,加强具体行业的专项立法,注意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基本法统率下的综合性的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二)多举措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持久动力和源泉。一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形成,都要经历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进而到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关键时期,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成为产业增长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大力扶持原有工业走技改创新之路,引导企业扩能改造,利用原有存量,实现“有中生新”调结构。实现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先后通过设备改造创新、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三)完善环境保护投资制度,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面对我国新世纪的环境形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应该加大对环保的资金投入。例如,提供优惠贷款。选择绿色外贸导向型产品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对企业环境投资项目的贷款利率、还款条件以及折旧等方面实行优惠;环保投资公司和政策性银行应优先向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提供贷款资金。实行政府补贴,对环境产业中某些不易盈利或盈利甚微的行业,政府应给予贴息支持,利用排污费资金、财政资金或专项基金对环保产业和有明显污染消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

(四)加强环保宣传,确立环境资源价值论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恶化,导致其自身不可持续发展已经说明资源环境的稀缺性、有用性。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资源环境无价值”的偏见,树立“珍惜资源环境”的观念。不断加强淡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海洋、动植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行谁开发谁保护的政策。切实加强矿区废弃土地的恢复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绿化活动,坚决禁止和取缔自然风景区和名胜古迹保护区内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项目活动。

[1]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孙炳彦.中国工业环境问题及其对策[M].环境保护,2012(11).

[3]焦必方.环保型经济增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刘晓帆(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在读,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工业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工业人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煤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