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文化产业贸易

2017-04-15晏青廷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贸易

晏青廷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浅析中国文化产业贸易

晏青廷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载体,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而形成的产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对诸如电影、图书等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繁盛,文化产业贸易成为一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介绍中国文化产业贸易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中国文化产业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而就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贸易提出相关建议。

文化产业贸易;文化产品;文化服务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文化贸易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在研究文化贸易时,早期国内和国外学者倾向于采纳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但由于一国文化商品和服务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思想性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国际文化贸易时并不是普适的,而是有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的限制。Schulze将文化产品分为可复制、不可复制和现场演示3种类型,他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对可复制性的产品具有较强的解释性,但是对于其它的两种文化产品以及相似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并不适用。

之后的学者分别采用规模经济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及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等对文化产业贸易进行了阐释。Wildman和Siweek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特点,而文化产品生产过程本身具有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从而有助于生产厂商降低成本,获得产品的相对优势;中国学者李怀亮和闫玉刚则认为文化贸易符合需求偏好理论的基本观点,即需求偏好越相似的两个国家,其文化产业贸易量也越大;之后的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生产要素已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而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创造是人的思想、创意,因而拥有高素质人才密集的国度其文化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更具有竞争力。

(二)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伯拉萨在1964年首次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当产品的成本或其它因素发生变化,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销售能力也相应增强或降低时,则可以认为这个国家具有较强或较弱的国际竞争力。之后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一国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其“钻石模型”通过国内市场需求、生产要素、企业战略及相关性产业这四个评价指标来衡量一国产业的竞争力高低。

花建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综合了产业的整体创造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包括产业的实力、效益、关联、资源、结构和需求,作为衡量一国文化产业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此外祁述裕也是在波特钻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价值形态及影响文化产业的诸多因素分析后,建立了三大模块五大要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他还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十五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定,测定出美国的竞争力指数是最高的,而中国最低。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近些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层的重视。十六大上,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加文化创新,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坚持文化产业走出去。在党的十七大中再次提出“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计划”,强调要发展重点文化种类和企业,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增速稳步上扬

根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要企业进行调查,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7235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5%,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6个百分点,充分彰显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保持持续增长,文化服务业发展尤为迅速,其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为5752亿元、增长30.3%,文化艺术服务业312亿元、增长22.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1242亿元、增长19.3%。

(二)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文化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

文化产业主要分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中文化产品又包含于文化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从文化服务角度而言,我国以出口广告及调研类的服务为主,平均占到出口的70%左右,但是版权服务和音像服务等占比小,竞争力弱,这反映出我国在版权维护方面的不足和创新意识的欠缺;从文化产品角度而言,我国的文化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手工艺品、电影、古董、字画以及珠宝等,奢侈品的进口比例较高;文化产品出口也集中在珠宝、字画古董方面,此外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视觉视频等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主要内容。整体而言,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商情报网公布的数据,本文作者整理出的数据。我们由数据可知文化产业增加值2014年为23940亿元,2015年则达到了27236亿元,增速也是持续攀高。在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生产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远高于文化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而其中的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又高于文化制造业,同时也高于文化产业的平均增幅。文化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使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得到提高,目前已超过一半。

此外,随着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跨界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网络、数字和高新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新兴文化业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势头迅猛。在文化产业的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在2014年实现增加值2429亿元,居于文化行业的首位,占到文化产业的10.1%。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4年增加值达到4107亿元,占到文化产业的17.2%。

(三)贸易伙伴集中,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显著上升

我国文化产品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和东盟,三者进出口总额合计占我国文化产品贸易总额的57.4%。其中,我国出口文化产品27%流向美国,23%流向欧盟。而我国文化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于台湾、欧盟、美国和日本,四者进口总额合计占我国文化产品进口总额的66.6%。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区域均较为集中,且主要针对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文化产品可开发市场空间较大,可逐步向新兴经济体等发展中国家延伸。

国际市场占有率等于一国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世界出口总额之比,反映了一国在文化贸易出口方面的国际地位和竞争能力。本文选取了三个文化大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通过与我国的文化产业贸易情况相比较可知,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高达20%左右,明显高于美国、英国及韩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究院在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是文化产品的最大出口国,2013年文化产品的出口总值达到60.1亿美元,比美国的27.9亿美元高出近2倍。但是我国的文化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却远远低于英国和美国,这也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虽然整体发展势头迅猛,但结构还有待优化。

三、中国文化产业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结构失衡,核心文化产品成为短板

学者们普遍认为只有核心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贸易才真正具有成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优势,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收入弹性;而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主要是手工艺品、设计、新媒体等制造类低利润的产品,而最能体现一国文化竞争力的影视媒介、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占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却并不理想。2012年我国影视媒介和出版物的出口额分别只占了我国文化贸易出口额的0.97%和1.94%。想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仅仅有较大的贸易规模是不够的,合理的贸易结构也至关重要。从长久来说,我国必须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的转型。

(二)贸易内容单一,附加值低

文化贸易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其经济效益同样不可忽视。贸易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但我国的文化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产品,高科技产品和能够反映中国现代风貌的文化产品却不多,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我国中医药、传统美食、手工艺品和《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改变而变化,前期的研发环节和后期的营销环节附加值较高,而制造环节的利润很低。将“微笑曲线”理论应用到文化贸易中,即附加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需求分析和产品开发、营销、衍生品开发,而文化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最低。由于我国的文化贸易主要集中于文化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该环节进入门槛低,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作为文化产业硬件的“世界工厂”,文化产品如此巨大的出口量带来的并不是巨额的利润,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文化产品输出地区过于集中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输往全世界各个角落,在获得丰厚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加大了本国文化的宣传,使本国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得以广泛传播。反观中国的情况则不容乐观。从上文的数据分析可知,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地区较为集中,多为西方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特别是仅美国就占了20%以上。文化产品输出地区过于集中会加大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对某一国家的依赖,降低了我国对外部冲击的应对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调整,来自发达国家的外需趋于疲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其速度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显著增加。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更应该拓宽我国文化产品输出地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同时使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四)文化折扣大,阻碍贸易发展

我国的动作片是影视贸易中交易最多的节目类型,它能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的障碍。但其他涉及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历史剧、生活剧却很少取得过成功。我国文化贸易产品,特别是影视媒介、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的创作素材大都来源于国内,具有较高的民族性,外国消费者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内涵较难理解,容易遭受“文化折扣”,成为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障碍。很多因素导致了我国文化折扣较大。首先,文化背景与审美预期的不同。观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总是以自己成长于其中的文化背景为前提和出发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会导致消费者形成不同的审美预期,我国文化产品大都是用中国的罗辑思维去讲述中国的文化素材,缺乏国际视野,较难被观众接受,所以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仍以海外华侨华胞为主。其次,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文字类、语言类等文化产品传播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如出版物、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等。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其文化产品所遭受的文化折扣要远远低于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化产品。

四、政策建议

(一)优先发展影视媒介和出版物,提高核心文化产品竞争力

由上文分析可知我国较强的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手工艺品等方面,而以影视媒介和出版物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这也是我国文化贸易结构失衡的表现。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只有核心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贸易才真正具有成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优势,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收入弹性。所以我国今后应着重发展影视媒介和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

(二)多样化投资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

资本要素对手工艺品和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核心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没有显著影响。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特别是核心文化产业的起步较晚、其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等原因,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资本支持还远远不够,融资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依然是其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问题。政府应探索多样化的财政投入方式,建立“以奖代补”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整合现有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此外,建立专门的文化评审部门,对文化项目的投资收益、中小文化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专业权威的评估,同时加大保险的介入力度,降低文化项目的风险,双管齐下地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统一学科规划,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人才资源是影响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和高校人才占比的提高并没有显著促进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高校应成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但我国高校培养的文化创意人才与现实需求情况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应转变思路,致力于培养出既熟悉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管理经营,又掌握相关专业特长,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符合市场需要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企业可以根据特定文化项目的要求,委托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文化人才,合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五、小结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而文化贸易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文化交流机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贸易经济形态,也对世界市场格局、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影响力产生了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已经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贸易的现状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以此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Gunther G.Schulze.International Trade in Art[J].Journal of Cutural of economics.1999(23).

[2]李怀亮,肖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J).河北学刊,2006,26(1):108-115

[3]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6,

[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

晏青廷(1981.12-),男,汉族,云南曲靖人,高级会计师,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竞争力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贸易统计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贸易统计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